馬玉萍
摘要:農牧區的課改之路充滿艱辛,作為課程的實施者,廣大一線政治教師因其工作與生活環境的特殊性,直接制約著他們知識的更新和能力的提高。反思定影響政治教師專業成長的主要因素,其可增強課改的責任心和自信心,進一步提高課程的實施能力。
關鍵詞:農牧區;政治教師;專業成長
新課改的有效實施必須依靠德才兼備、業務精湛的教師隊伍。如今課改在農牧區已歷經了幾年的實踐,總體而言,進展健康,成效顯著。但由于主觀因素和客觀環境條件的制約,廣大一線政治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并不高,課程實施的能力不強,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因素:
一、內部因素
1.思想認識未到位
轉變教育觀念是保證政治教師有效實施課程的先決條件。新課程倡導的很多新觀念不是政治教師自身內部自發形成的,而是由外部注入的,所以,需要政治教師刻意地、主動地挑戰和打破原有的觀念體系,形成新的觀念系統。但是,農牧區部分政治教師的敬業精神一般,責任心和主動性不強,對新課改的重要性和必然性缺乏深刻認識,始終帶著懷疑和觀望的心情看形勢,抱著事不關己的態度干工作,從而導致教育理念和教學行為的滯后,也制約了自身專業的發展水平。
2.理念解讀不扎實
農牧區的政治教師在課程實施前雖參加過一些通識培訓和教材培訓等,但實際上絕大多數對新理念仍然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半信半疑。尤其對新《課程標準》和實驗教材的解讀不扎實,缺乏透徹的分析和理解,在教學中對新理念的滲透與落實情況就可想而知了。試想,如果一個政治教師不具備師生平等的觀念,處處以權威自居,又如何能在教學活動中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如果一個政治教師僅僅把教育看成是傳授知識的過程,又如何會在教學活動中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二、外部因素
1.工學矛盾突出
由于經費短缺和應試思想的影響,農牧區的學校領導大多出于對自身教育教學質量的考慮,在正常的教學期間不想派政治教師離職參加培訓,而政治教師又十分想學習,出現了學校需求與政治教師個人學習之間的工學矛盾。同時,由于人員編制的關系,教師一旦外出參加培訓,回來后還得把落下的工作自己抽時間彌補,這樣參加繼續教育就成了一種負擔。另外,教師平時工作繁重、超負荷,壓力大,因而對于雙休日和節假日的培訓普遍不積極,存有抵觸和不滿情緒。如果政治教師與外界交流太少,靠閉門造車,很難有突破性的提高。
2.培訓缺乏實效
新課改貫徹“先立后破,先實驗后推廣”的工作方針,嶄新的理念仍停留在認識層面上。如何將先進的理念滲透到教育教學之中,仍然是廣大政治教師面臨的共同困惑。農牧區的許多政治教師反映,參加培訓的時候,感覺理念非常好,但在實際教學中真正落實起來卻很困難,究其原因,是理念與教學實情差距太大。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培訓級別不高,次數相對較少,形式單一,培訓中值得借鑒的資料匱乏,往往理論指導多,實踐操作少,而且理論與實際嚴重脫節,紙上談兵,缺乏指導性、操作性和實效性。目前他們最希望得到理念與課標的透徹解讀、教材的處理技巧、課堂教學技能等方面具體有效的指導,最好觀摩當地優秀政治教師的課堂教學等。
3.校本研修滯后
新課程倡導的理念與方法需要政治教師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在具體實踐中去領悟和落實,借助校本研修,邊實踐,邊總結,邊創新,邊提高。農牧區學校政治教師的學習與研修氛圍不濃,普遍輕視教研,部分校長和政治教師對校本研修與專業成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另外,由于平時教學任務過重,校本研修次數相對較少,政治教師對校本培訓的模式理解不深,對自身素質定位不準確,導致校本研修整體不容樂觀。即便開展也存在很多問題,如培訓制度不完善,設施不健全,沒有計劃性,時間短,缺乏組織管理與檢查過程,內容和形式陳舊等,能結合本校實情的教研較少。這種應付差事、有數量無質量的校本研修對提高政治教師綜合素質意義不大,沒有真正發揮學校是政治教師教育的“重要基地”作用。
4.教學資源匱乏
農牧區教學資源普遍匱乏,給老師提供的教學資料和設備不能滿足正常的需求,有些教學內容甚至無法有效實施。根據調查,大部分學校僅有錄音機、電視機和普通投影儀,多媒體教學設施村小幾乎沒有。網絡建設跟不上,無法及時了解到新的課改信息,不能有效利用網上資源進行備課,自制課件很困難,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無從談起。另外,聲像制品、教學掛圖和參考資料等也很緊缺,在平時超負荷的工作壓力下,由于時間、精力和能力的限制,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很少。教學資源的匱乏與新課程實施之間的客觀矛盾嚴重制約著農牧區課改的有效實施。
盡管在農牧區實施新課程存在復雜性和艱巨性,但只要廣大政治教師提高認識,以飽滿的熱情和高度的使命感切實投入到課改實施中,冷靜分析困因,養成主動學習、自我反思的良好習慣,不斷探索、研究、總結、創新,逐步提高專業化水平,就一定能取得課改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