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職語文教學存在著諸多問題。文章從思想觀念、教學實踐、教學研究等方面進行了剖析,并結合教學實踐,本著“以人為本”和“能力本位”的觀念,從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學生厭學心理的矯治、語文教學人文性與實用性的結合等角度探討了解決的途徑。
關鍵詞:中職語文;困境;人文精神;能力本位
在中等職業學校,語文學科是各類專業學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礎課,對于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學好各科知識,形成綜合職業能力、創新能力以及繼續學習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而事實上,語文教學一直處于沉悶、低迷的狀態之中,并且陷入了困境。因此,采取什么樣的對策使中等職業學校的語文教學走出困境,是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語文教學的現狀及透視
現狀分析中等職業學校的語文課大都是教師在唱“獨角戲”。通常是教師誦讀或讓學生聽朗讀錄音,有時教師提問,讓學生回答,還覺得學生回答得“費勁”,怕耽誤時間,完不成教學任務,干脆自己包辦代替,或者安排學生集體自讀一遍,也不管學生讀沒讀,或者讀得怎樣。接著,就是教師喋喋不休地分析、滔滔不絕地講解,將備課內容灌輸給學生。學生或忙于聽講、記筆記,或呆呆地坐在那兒,人在心不在。課堂上,缺少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氣氛沉悶。教師機械地講完了教案,還自我安慰“學不學、會不會是學生的事,反正我講完了”。教學效果如何,根本不會受到教師的關注。總之,語文課教師不愛教、學生不愛學,惡性循環,語文教學效果越來越差。
癥結所在影響語文教學效果的因素,可以從下面幾方面加以分析:(1)重專業、輕文化的思想偏見。在職業教育的整個體系中,劃分專業,強調職業性,語文學科已由中小學時的“主角”變成“配角”。社會上的諸多用人單位在招聘人員時,往往注重應聘者的技能和特長,而忽視其他方面的素質。家長和學生,之所以選擇職業學校,大多是為學專業,至于說文化課,就是可有可無的,只要有一技之長,將來找個工作就行了。這種偏見在一些學校領導身上也存在,工作重點側重在專業上,關注的是專業課的教學和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至于文化課卻少有問津。職業學校應體現職業特色,突出學生的專業技能,本無可厚非。但注重專業課的同時,也不應忽視為學生“奠基”的文化課。正如達·芬奇所說:“人文學科和技術不是對立的,而是人類的兩翼”。(2)教學實踐的偏誤。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具有主觀能動性。而中職學生較低的文化素質和較差的心理素質給語文教學帶來一定困難。此外,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組織者,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師能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措施,那么,教學局面也一定會有所轉變。事實上,在中等職業學校的語文課上,很少聽到學生的朗讀聲,更缺乏教師必要的讀法指導。這種以教師為主的“一言堂”教學模式,怎能引起學生的興趣?(3)教學研究滯后。中職的語文教學局限于相對狹小的空間,處在較為封閉的狀態,缺少校際間的溝通與交流,教師外出聽課、考察的機會幾乎沒有。造成語文教師視野狹窄、信息匱乏。學校在這方面重視不夠,缺少督促和投入,教學研究氛圍不濃。此外,公開發行的職教刊物也大多側重于專業課程的研討。以上諸多原因造成語文教師科研意識淡薄,科研熱情不高。中職語文閱讀教學改革基本上是由有責任心的任課教師自行探索,也因勢單力孤,收效甚微。(4)“出口”問題的負面影響。中職畢業生的“出口”,一是就業,二是對口升入上一級學校。就業時,學生憑的是在校期間得到的各種技能證書,近幾年,一些用人單位特別把外語和計算機作為考核的重點。而語文的顯性作用不直接,所以,容易被忽視。在當今社會,外語和計算機是兩個重要的通行證,重視外語和計算機,是適應時代的發展,本無可非議,但輕視語文學科的學習是不應該的。中職學生在升高職考試中,文化課的分數線極低,很容易通過。因此,學生也就不認真學了。總之,學生畢業后,無論是直接就業還是對口升學,對語文的重視不夠,學生中存在“語文不重要”、“學不學無所謂”的錯誤認識。
語文教學走出困境的對策
認清語文學習的重要性,樹立全面發展的理念眾所周知,作為“百科之母”的語文學科,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還能為學生學習其他課程、終身學習、自主發展打好應有的文化基礎。呂叔湘先生指出:學好語文是學好一切的基礎。復旦大學蘇步青教授認為,語文是學習的工具,是基礎,就像蓋樓房需打地基一樣。作為21世紀的建設者,學會正確運用祖國的語言,這應是起碼的要求。職業教育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要體現終生教育,不僅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職業技術和適應就業崗位的能力,而且能為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和發展打下必要的基礎。語文學科作為基礎學科的意義不言而喻。學校和教師應加大向學生、家長、社會宣傳的力度,糾正“重專業、輕文化”的思想傾向,明確語文學習的重要性,深刻認識語文學科在學習、工作、生活、社交以及青少年成長中的重要作用。
更新觀念,提高科研意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語文教學能否取得預期效果,能否在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系統工程中起到應有作用,與語文學習的指導者——語文教師有莫大的關聯。目前,相當多的職業學校的語文教師,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教育思想觀念陳舊、自身知識老化、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落后等現象。21世紀的教育已向教師提出了嚴峻的挑戰。(1)正視教學對象的特殊性、主體性。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學對象是初中學習困難、成績較差的學生。語文教師必須面對現實,承認教育對象的特殊性,不能一味地抱怨學生基礎不好、素質差,不能把責任都推在學生身上。應從自身找原因,更新觀念,遵循“以人為本”和主體性的教育思想。差異的存在應受到承認與尊重,教師的任務就是如何使學生在現有基礎上有所進步、有所提高。在“還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呼聲越來越高的今天,我們不能再充耳不聞,漠然置之。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基礎差的學生不等于沒有進取心,他們也渴望進步,這是潛在的動力。因此,教師應充分理解、尊重學生,多看長處,努力尋找“閃光點”,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哪怕是一點點,也會幫助他們重燃自信,逐漸培養對語文學習的興趣。(2)完善自我,注重校本教研。語文教學實踐要有所突破,關鍵在于教師。皮亞杰認為:“有關教育教學的問題中,沒有一個問題不總是和師資培養的問題有聯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夠數量的合格教師,任何使人贊佩的改革也勢必在實踐中失敗。”所以,語文教師必須從多方面完善自我,通過自學、進修,增加學科知識儲備,加強教學基本功,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努力成為一個合乎時代要求的教師。語文教學要有根本性的轉變,必須做到理論先行,充分發揮教科研的先導作用。目前,職業學校的教科研活動大都集中在專業課上,而基礎課的研究缺少陣地。但作為有責任感的語文教師不應以此為借口,而應注重自身的學習和探索。平時多讀一些語文教育教學方面的專著、報紙雜志,開闊視野,了解學科前沿動態,不妨把好的教學經驗拿來應用。此外,還應增強教學研究意識,以科研促進教學,努力使自己由“經驗型”教師向“學者型”教師轉軌。尤其應致力于校本教研,加大合作力度,聯合攻關,依靠集體的智慧,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真正解決本校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找準結合點,體現實用性中等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社會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中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作為文化基礎課的語文學科應體現出職業的應用性,這也是職業學校語文教學的特色所在。(1)著重培養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中職學生畢業后將成為社會各行業第一線的中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有關調查表明,在用人單位錄用員工的考試中,敬業精神占78%,排在第一位,除了必要的專業能力、創新能力之外,越來越多地傾向于考察學生的敬業精神、團隊合作、學習能力。可見,強化職業道德也是應市場所需。語文教學本身在這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具有無法取代的作用。所以,教師要善于發掘文章的內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愛崗敬業。(2)與專業關聯,激發興奮點。中職教育的專業設置涵蓋面廣,語文教材的內容具有很大的兼容性,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靈活地選擇篇目,挖掘與專業相關聯的因素,激發學生的興奮點。例如“介紹與解說”單元,與旅游專業密切相關,所以,對旅游專業的學生,這一單元的教學應有所側重,安排學生以“導游”身份進行介紹、解說,內容可以是家鄉乃至古今中外的名勝古跡。此外,在教學中還可適時地給學生提供展示專業特長的機會,如安排美術專業的學生以“圖”表“文”,給小說中的人物畫像;安排音樂專業的學生給一些課文配樂譜曲。實踐證明,這些做法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樹立大語文觀,實現課內向課外延伸“語文課堂絕不是封閉的宮殿,而是開放的國門。課堂上應始終跳動著時代的脈搏,流淌著時代的活水。‘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語文課如果脫離活生生的社會生活,只是干巴巴地講解字詞句篇,那就把學生與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隔離開來,培養脫離實際的書呆子。”語文教學不應將學生關閉在教室內,局限在教科書上,而應使語文學習向生活的各個領域拓展延伸,把語文課堂教學延伸到校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建立開放型的語文教學新體系。這樣,不僅使學生在廣闊的語文天地盡情汲取知識、充實自我,而且還豐富了學生的業余生活,更重要的是學生得到了全方位的鍛煉和提高。我們只有立足現實,以積極樂觀的態度,敢于嘗試,不斷總結,才能使中職語文教學顯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并形成自己的鮮明特色。
參考文獻:
[1]陳友松.當代西方教育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2:151.
[2]李政云,歐陽河.從教育類型劃分談職業教育本質[J].職業技術教育,2003,(4).
[3]程翔.語文課堂教學的研究與實踐[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75.
作者簡介:
龐立敏(1972—),女,遼寧鞍山人,碩士,鞍山市廣播電視學校藝術教學部主任,講師,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