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生泉 李萬霞
摘 要:古詩詞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本文將著重從新課程背景下古詩詞教學現狀及教學方法兩個方面進行討論。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 現狀 教學方法
一、新課程改革之前古詩詞教學狀況分析
經過研究,我們發現古詩詞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教師對古詩詞曲誦讀教學漠然置之
有調查顯示,有相當一部分教師認為:學生連表達都成問題,閱讀理解現代文都有偏差,學古詩,豈不白費?于是古詩詞在課本中便有了“一本兩制”,即屬于課內的默寫一絲不茍,推薦的則不聞不問,稍微負責的老師也就是讓學生讀一讀而已。
2.學生對古詩詞曲誦讀的興趣寡淡
因為教師的實用主義,學習古詩詞曲的方法就是逼著學生一字不錯地默寫,因而學生視之為畏途。從學生古詩詞曲應用環境看,也就是考試,所以考完即棄普遍存在。
二、新課程背景下古詩詞教學方法的探索與創新
在新課標中,強調突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強調體現時代的要求,強調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古詩詞詞語的精美,適當地保留古詩詞韻味,讓學生深入到古詩詞的情境中去,在其中受到感染熏陶,同時在教學中適當保留古詩詞韻味,要新舊教學法擇優運用。
新課程背景下古詩詞教學方法主要有如下幾種:
1.誦讀法
誦讀法的類型包括:
音讀,即讀準音。讓學生自由讀詩文,注意讀準每一個字音。這一環節中,教師要適當地范讀。不管學生懂不懂,只要相信“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這樣先讀起來。
樂讀,即讀準節奏,也可以配樂吟唱,要抑揚頓挫,把握情感基調。這樣詩歌自然就可以瑯瑯上口,音韻優美,便于學生的記憶,也可以主動地激發起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意讀,即弄明詩意。古詩詞是同學們不熟悉的文學樣式,另外詩歌的語言具有很大的集約性,里面有大量的典故、文化常識,思維有很大的跳躍性,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要幫助學生掃除文句上的障礙,并且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并講解誦讀體會。
情讀,即體詩志,賞詩情。“披文以入情”,是我們鑒賞詩歌的傳統做法。通過這一方法可把握住詩歌的精髓之處,領略詩歌的意境之美。
美讀,就是在熟悉了詩詞的抒情手法、描寫手法和修辭手法后,再去誦讀詩詞,體會作者運用這些手法的妙處,并由此強化對詩詞的理解和情感體驗。
拓讀,即聯系擴充延伸閱讀,對于相似的時代背景,寫作風格相同的作者的作品收集整理后進行誦讀品味,能夠找出共同點和不同點,拓寬知識面。
2.討論法
討論法的基本操作環節:
首先,個人根據要求預習。先讓學生通過查資料搜集討論要素,即作者、時代、寫作風格和特點、關鍵詞語,并在上課時組織學生就自己搜集的材料進行交流,使他們對將要學習的內容有初步的了解,培養他們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交際的能力,同時形成主動學習的品質。然后,進行小組交流。第三,全班評議。學生對文中不理解的地方進行小組討論后仍沒有得出答案的問題,應提交全班進行討論,擴大參與討論的范圍,提高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踴躍思考的態度。最后,教師進行總結。對通過個人思考,小組和班級討論仍未解決的難題,教師應給予及時的指導,并且對各個討論的結果進行評價和修正,鼓勵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倡學生勇敢質疑。
3.再現法
(1)創作再現
古詩詞的語言非常精煉,可以說是字字珠璣,但是簡單的翻譯是枯燥的,很難使學生進入意境。而讓學生發揮想象,對古詩詞進行再創作,則能突破狹窄的詩詞意境空間,得到一番美的享受、美的熏陶,這對發展學生的語言智能十分有利。包括擴寫再現、改寫創新等。
(2)韻譯再現
用散文化的語言來翻譯古詩詞,以幫助學生理解作品的內容為指歸,盡可能地保持原詩詞的音韻、節奏,語言中的深層意義。
(3)繪畫再現
自古詩畫不分家,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疏通字詞、了解大意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內容作畫,學生積極動手仔細琢磨,構思布局。然后,要求學生邊看畫邊吟讀詩句,由詩而畫,從畫及詩。
(4)吟唱再現
早期的詩歌是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的,樂府民歌、詞曲都是可以入樂的,即便是不可以歌唱的古代詩詞,也是便于吟詠,瑯瑯上口,富于音樂美。在上課時可以調動學生的音樂智能,學唱這些詩詞曲。
(5)表演再現
通過適當舉行一些古詩詞的朗誦會和評議會,并讓學生表演自編的古詩詞短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鑒賞古詩詞的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6)想象再現
古詩詞除了為人所吟誦之外,它本身所具備的價值卻并非僅僅是吟誦。教師在組織教學詩詞時,應該鼓勵學生走進詩詞,引導他們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緊扣詩詞獨有的審美特質,填補空白,步入意境,進而達到理解詩詞的思想感情和學習祖國優美語言的目的。
4.歸納擴充法
將所學的古詩詞與題材內容、表現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詩詞聯系起來學習,以形成一個知識組塊。古詩詞中的敘述、描寫、抒情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總結歸納。在總結歸納中引導學生領悟、體味我國古詩詞的魅力,激活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從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的知識更加系統。
5.適度模糊美化法
想象的虛境是實境的升華,文學審美需要“虛”與“實”的結合,這就要求我們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掌握適度的模糊。將詩詞的欣賞跨入語義學與美學的領域,用心靈去捕捉詩詞的意象和境界,容忍適度的模糊性,回歸文學欣賞、閱讀理解的固有意義。
古詩詞應樹立正確的理解觀,無需字字句句都得“打破砂鍋問到底”,要拋棄“教參至上”、“唯書唯綱”的思想,不應拘泥于文字的考證、詞語的解釋和詩意的分析,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古詩詞學習中的聯結功能,引導學生在“亦此亦彼”中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妙之處。
古詩詞的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舉足輕重的部分,尤其在新課程著重培養學生的各種實際能力的背景下,古詩詞的教學更應該靈活、科學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不僅能夠引導學生學習更多的知識,積累堅實的文學基礎,而且要培養學生合作、創新、主動、探究的學習態度。這是一個長期而又艱巨的實踐探索過程,需要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付出心血。
參考文獻:
1.王俊杰.多讀 多感 多悟——關于古詩詞教學的反思[J].語文教學之友,2007,8:18-19
2.周蕾.新課程下古詩詞教學探究[J].浙江:語文學刊,2007,3:84
作者單位: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總寨學區牌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