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煜
摘 要:進行課堂教學活動化研究,讓學生用“動”的方法學習,在“動”中學,不僅可以解放學生頭腦、雙手、眼睛、思維、空間,而且可使我們的課堂真正成為學生主體的課堂。那么如何實現生物課堂教學活動化?我認為,實現生物課堂教學活動化的關鍵是在教學設計與實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動中的“動點”,設計好“動法”,“激活”學生。
關鍵詞:生物教學 活動化教學 動點 動法
生物活動教學是指在初中生物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建構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學生主體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快樂中學習;積極主動地去學習,生動活潑地去探索,積極熱情地去交往;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從而促進學生樂于學習、學會學習,整體素質得到全面提高的一種新型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
一、尋找“動點”
“科學、人文”的氛圍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動點”,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的快樂,從而激發學生主體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動點”。
從學生的生活中挖掘“動點”。學生的生活與經驗是接受教育、學習理解的基礎。所以,要通過日常生活中具體的經驗來學習,使教育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生物學本身就是一門生活中的科學。在教學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和理解生物知識,學會生活。如:在講《鳥與空中飛行生活相適應的特點》時,進行折紙飛機比賽。折紙飛機是大家從小就玩的游戲,但要折得好、飛得遠也不容易,要有一定的技巧。課堂上通過折紙飛機比賽,看誰的紙飛機飛得最高最遠,研究分析飛得高飛得遠的原因,最后引導得出紙飛機要飛得高和遠,必須協調好“三個力”——重力、阻力、動力。我提問:“那鳥是怎樣協調好這三個力的呢?”引導大家分析討論課本中的資料,總結得出鳥與飛行生活相適應的特點,水到渠成。又如:許多同學家養有寵物,如何解決寵物隨地大小便的問題呢?同學們根據經驗,提出了多種解決方法,促進了對條件反射的理解。此外,利用學生關注和社會正發生的熱點問題,學習相關的知識,也是調動學生學習興奮性、激發“動點”的有效方法。如:2003年我國非典的流行為我們講初中生物傳染病和免疫內容,提供了活生生的情景和材料。總之,現實生活為生物課堂教學提供了最豐富的活動內容。只要留心,你就會發現無處不有豐富的教育環境與教育資源。
二、設計“動法”
初中生物課堂活動教學旨在讓學生生動活潑、愉快學習,德、智、體協調發展。根據初中生物教材內容、教學目的及初中生的心理特點,我們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主要設計以下幾類活動:
1.游戲類。人們對喜歡的東西學得最快。學生對于游戲有很強烈的興趣。陶行知說:“學生有了興味,就會用全部精力去做事。所以,學與樂是不可分離的。”游戲活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使其思維和情感需求得到和諧發展。在游戲中,學生快樂學習、快樂發展。教學中,我們常采用拼圖游戲、競猜游戲、填字游戲、角色扮演游戲等,通過各種活動,變具體為抽象,寓知識于游戲中,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參與欲望,充分調動了每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人人動手、個個動腦,個個動起來。
2.探究實驗類。如:在探究魚鰭作用、觀察魚呼吸時,我們沒有完全照搬教材,在實驗材料、教學方法等方面都根據實際作了相應改變。在課堂上,給予學生極大的自由空間,教師只適當介紹實驗內容、目的、實驗器材,提出紀律要求,然后讓學生根據所給材料自己設計方案,自己開展實驗。實驗時,因為當時由于季節的關系,鯽魚比較少,價格較貴,所以我們選用小金魚,實驗中發現金魚比鯽魚靈活很多。在觀察紅墨水從口入從鰓出的時候,按照教材方法將紅墨水滴在魚嘴前方時,整杯水馬上變紅,無法觀察水進出的方向。怎么辦?當時教師做了適當引導:“你們可以抓住魚直接滴在口中觀察,也可以嘗試在不傷害小魚生命的情況下采用其他方法。”最后每個小組都找到相應方法觀察到紅墨水從口入從鰓出的現象,并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樂學、愿學、想學。
總之,新課程中生物學科的價值不只體現在它的結論中,更在于它的發現和發展過程之中。知識永遠是一條河流,它在不斷地演變、充實和發展。在幫助學生學習和繼承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同時,更要幫助其學習和獲得鐫刻在其中的情感、態度和認知能力。這些僅靠接受和記憶學習是不能獲得的,只有通過對科學發現過程的親身直接體驗才能獲得。而學生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真正體驗學習的過程、學習的價值,才能養成探索、追求真理的頑強精神,才能使學習成為人的生活中的一部分。教學中,通過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學生積極用眼、用口、用腦,在活動中啟動多種感官去獲得直接經驗,讓學生在實踐和體驗中獨立思考,以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活動化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能力,真正減輕了學生學習的負擔。作為非中考科目,學生學得輕松,樂學、愛學。
作者單位:廣西北流六靖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