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傳銀
摘 要:新課標給沉悶、乏味的語文教學注入了生機和活力,也給語文教師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經過近幾年的摸索和嘗試,我略得些許體會,概而言之就是整合三個維度,激發學習興趣。其具體實施方法從兩個方面操作。
關鍵詞:積累語言 培養語感 整合三緯 激發興趣
一、培養學生積累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豐富語言的積累”。為達到豐富語言的目的,我堅持課堂內外一致的原則,即課內課外都注重培養學生積累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1.強化背誦,在背誦中積累語言。課內,注重指導學生朗讀背誦優秀詩文,如《春》、《濟南的冬天》等優美散文,《論語》六則、《愛蓮說》、《陋室銘》等古代名篇,以及課內所有的古詩詞,我要求每個學生都能熟讀成誦。課外,注重培養學生自主積累相關詩詞的習慣。我要求學生備有專門的積累筆記本,指導學生以“山、水、風、雪”,或“花、草、樹、木”,或“春、夏、秋、冬”等分類收集并背誦課外古詩詞,定時檢查評比,看誰收集得多背誦得好。同時還要求每人每周掌握一定量的詞語,理解詞語含義,會用它們造句。一個學期下來,大部分學生養成了良好的積累習慣,對詩詞背誦的興趣越來越濃,積累和運用成語的興致日漸高漲,語言的運用和表達能力也相應得到加強,在學生作文中時常可以見到詩句的妙用。
2.擴大課外閱讀,在閱讀中積累語言。《語文課程標準》要求七至九年級學生“能利用圖書館、網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年閱讀兩三部名著”。在這方面,我們學校十分重視,專門安排每周星期二下午第三節和星期六上午為語文閱讀課。我引導學生充分利用閱讀課有針對性地閱讀大量的刊物并做好讀書筆記。這樣的閱讀積累,使學生日漸有了寫作素材。現在有不少學生不再感到作文“無話可說”、“無東西可寫”。由此,我想學生作文正如巧婦做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作文又豈能無言而作?而《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豐富語言的積累”正是想學生之所想,為學生解決“米”的困難。因此,培養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和運用的能力”,我們語文教師責無旁貸。
二、激活語文課堂氣氛,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不僅強調“豐富語言的積累”,也強調“培養語感”。所以,還得有培養語感的實施方法。這個方法就是“激活語文課堂氣氛,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1.創設情境,營造氛圍。《教育學》認為“情境可以理解為學生從事學習活動、產生學習行為的一種環境和背景。它提供給學生思考空間的智力背景,是產生某種情感體驗,進而誘發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刺激事件或信息材料,同時也是傳遞信息的載體。”大凡優秀篇章都是集語言美、畫面美、形象美于一體,所以在學習課文前,先用多媒體技術,展現文中出現的人、物、景、象,為學生創設相關情境,營造出能使學生得到真切體驗的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對文章有個整體感悟,由此激發想象力。如教學《淮上與友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兩首送別詩,我選取了長亭外、古道邊、楊柳吹拂,夕陽山外山的畫面,配以歌曲《送別》讓學生從視聽方面感受分別的氛圍。接著問:同學們有過與親朋好友分別的經歷嗎?你當時的心情如何?然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寫畫面內容,抒發感受。
2.反復朗讀,培養語感。《課程標準》強調實踐性、自主性,特別注重積累、感悟、熏陶和感染,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我認為反復朗讀是其達標的主要途徑之一。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現代文需要朗讀,古詩文更是如此。因此,我把朗讀作為構建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讓學生反復朗讀。教學古詩詞,通常我是讓學生先大聲念讀,清晰響亮地把詩文念出來,對詩文有一個整體把握;再吟讀,讀出韻味,講究抑揚頓挫;而后進行說讀。如《淮上與友人別》,先朗讀、吟讀,再引導學生進行說讀。我先示范說讀第一、二句:揚子江畔,春風吹拂,微波蕩漾,桃花盛開,綠柳依依。面對如此美好的景色,詩人啊,你卻無法欣賞,因為你要和朋友分別了,你不禁想到自己漂泊天涯的身世。之后讓學生自己說讀,說出對詩意的理解,感悟其中蘊含的意境和情感。
3.適當表演,感受體驗。適當的表演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并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在教學魯迅的《風箏》時,為讓學生感悟體驗“小弟弟”對風箏的喜愛之情,我引導學生表演“張著小嘴,呆看著天空出神……驚呼……跳躍”等相關情節。學生興致勃勃,踴躍登臺表演。還有《空城計》、《美猴王》等等,面臨強敵而鎮定自若的諸葛亮,頑劣、敏捷、勇敢、機智的美猴王等鮮活生動的形象被學生們一個個活靈活現地搬上講臺。在這輕松活潑的氛圍中,諸如課文內容、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等問題都迎刃而解,學生既學習了語文知識,又培養了語言的感悟能力和表達能力。
總而言之,上述實施方法實際就是“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整合。整合三個維度,不僅能培養學生積累和運用語言的能力,還能激發其表現欲,張揚其個性化的體驗和表達方式,使學生不再覺得語文學習枯燥乏味,而感到是一種享受,可以聆聽美的音樂,欣賞美的畫面,感受美的形象,從而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在堂上樂于學語文,在課外勤于學語文。
參考文獻:
1.巢宗祺,雷實,陸志平主編.《語文課程標準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
2.秦訓剛,晏渝生主編.《語文課程標準教師讀本》.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3.張樂天主編.《教育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廣東省仁化丹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