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曉艷
摘要:解讀中西方不同禮貌準則和策略,可以發現其實就是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了解中西方禮貌準則,有助于中西方成功地進行文化交流,更有利于世界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中西文化差異;禮貌準則
中圖分類號:G0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3—0069—02
作為人類文明的標志,禮貌是人類社會活動中的一條重要準繩,“是對交際行為的規范,是一種為進行得體交際的策略”(Claire,2005)。禮貌是人際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是打開交流者心靈的一把鑰匙。禮貌周全不僅可以增加別人對你的良好印象讓你事半功倍,同時也是自我修養的一種體現,是自我素質的一種表現。禮貌準則和策略的教育應該有意識的滲入到平時的外語教學中。禮貌準則反映了一個民族歷史與文化的積淀,蘊藏一個民族的文化價值、生活習慣以及思維方式。在現代社會中,人際交往使得禮貌尤為重要。由于生活環境、歷史背景、傳統習俗、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和社會規范等的不同,中西方禮貌準則和策略呈現出風格迥異的特性。本文從解讀中國禮貌準則和策略(以漢民族為主)和西方禮貌準則和策略(以英語民族為主),研究跨文化交際中禮貌準則和策略的差異性。中西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使人們對禮貌的理解有所不同,所遵循的禮貌準則也不一樣。不同國家的人對禮貌的認識卻不盡相同,文化的差異方面的缺失最終會導致交際的失敗。禮貌是人類交際的基本社會準則,也是“縮小話語沖突,維護社會平衡以及友善關系的一種方法”。(Peter,2005)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削弱人類交際的潛在沖突和對抗,改善人際關系,促進人類交際。禮貌準則是語言的使用規則之一,也是一個民族歷史與文化的積淀,是社會文化現象,它蘊藏著一個民族的人生感悟、文化價值、生活習慣以及思維方式。英漢文化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文化,是屬于平行發展、各有偏重、各具特色的兩種文化系統。漢民族文化是典型的旨在求安足的內傾型大陸農耕文化,而英語民族則是唯求富強的外傾型海洋商業文化。由于這兩種文化的差異,導致禮貌準則和內涵的差異性與沖突性。在人際交往中如何準確地把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禮貌準則,如何規避差異性所帶來的文化沖突,達到融洽的交流,這是本文所專注的問題之一。本文擬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具體闡述了中西方交流中的禮貌差異,以培養學生對文化差異認識的敏感性。避免語用失誤,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禮貌的詮釋與禮貌準則
西方學者對禮貌有兩種詮釋:一從語言學角度出發,認為禮貌是人們交際時必須遵循的準則;二從社會學角度出發,認為禮貌是一種保全面子的做法。持第一種觀點的學者認為,人類交際有兩種基本策略,首先是“清晰”,其次是“融洽”。這兩種策略與語言的兩種基本功能,即認知所指功能和人際關系功能相呼應。清晰準則指提供的信息應簡潔、清晰、明了。禮貌準則包括:不強加于人(保持距離);允許選擇(尊重對方);和諧友好(伙伴關系)。英國語言學家則把禮貌納入“人際關系修辭學”的框架中加以考慮。指出了中西方禮貌準則的差異性。
二、 中西方禮貌準則差異之比較
(一)稱呼準則在中西方的差異性
1.在非正式場合。在非正式場合,中國人和西方人都有會直稱呼人的名字,以示關系的親密。漢語中這種稱呼比英語中的這種稱呼顯得更深、更密切。所以,當中國人稱呼外國人的時候直接稱呼其名而不是其姓時,中國人會覺得不好意思或覺得對人不夠禮貌。但事實上卻大相徑庭。正如,Helen oatey所說:"如對西方人不直接稱呼名字的話,他們會不太高興的。因為他們覺得不直接稱呼名字,表示不愿意與他們交朋友。”
2.在正式場合。在英語課上,中國學生常問候老師Good morning, teacher Li。這是不妥的。根據英語國家說話的習慣,中國學生應說:“Good morning, Mr./ Mrs./Miss./Ms. Li.”這樣的稱呼,而不能簡單地把漢語直接譯成英語。此外中國人在稱呼別人時喜歡在其姓后加上對方的職務和職稱以此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但是西方人卻不愿意常常把這些表示身份地位的東西運用在其稱呼中,因而,在我們英語教學中,應該使學生知道英語中各種不同情境下的不同稱呼,特別是那些區別于漢語的表達方法。
(二)問候語在中西方禮貌準則的差異性
在英漢兩種文化中,朋友之間通常都互致問候來促進人際關系。兩種語言各有特定的表達方式來達到這一目的。英語通常用的問候語“Hi/Hello!(你好!)How are you?(你好嗎?)Good morning!(早上好!)Good evening!(晚上好!)”這些問候語中國人聽起來會感覺洋味太濃。以上的問候語在中國人之間很少用。中國人在問候別人時常說“你吃過飯了嗎?”這只是打招呼的方式,其實并不是真想知道對方是否吃了飯。然而在英語中,這樣一句話就不再是打招呼了,而是用來表示建議或邀請對方一起吃飯的意思。漢語中另一個常用的問候語是“你到哪兒去?”或者問“你干什么去?”“天涼,小心感冒!”“注意安全,當心”這兩個問題在漢語中都是打招呼和問候的方法,而不是想了解被問候人到哪兒去,去做什么事或者警告他怎么樣。然而,如果我們用英語去這樣問西方人,他們會認為問這樣的問題是干涉他們的私事。類似的誤解會很容易發生。例如,一位朋友為了表示對一位外籍教師的關心,在一個寒冷的早上打電話囑咐他多穿點衣服,小心著涼。結果這位外籍教師就感到很不可理解,他對我的朋友講,“難道我自己不知道多穿點衣服嗎”?言下之意是說,他還沒有那么笨,自己知道冷了穿衣服。因此,認真學習和運用正確的英語問候語以及仔細比較英漢兩種語言中問候語的差別尤為重要。
(三)談話的方式與內容在中西方禮貌準則的差異性
文化交際通常是通過談話的方式來進行的。但要注意同外國人交際時要選用恰當的話題才能與外國人愉快的交流,學到更多的東西。而中國人常常不會選擇恰當的話題而遭到外國人的拒絕。中國人和外國人初次見面就常問一些在外國人眼里被視為個人隱私性的問題,常會令他們不知如何作答,覺得十分難堪,會令這次談話不歡而終。王宗炎教授在下面的一段關于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分析中十分清楚地解釋了產生這種誤會的原因:幾千年來,五分之四的中國人居住在鄉村的小城鎮,彼此之間非常了解,也注意觀察別人的生活,真心關心別人的幸福,因而人們在談話的時候,幾乎沒有什么值得隱諱的。相互了解,關心彼此的舒適和健康以及對彼此事務的興趣,這些都是中國鄉村和小城鎮生活的特征。而這些現象在西方在工業社會都很少見。在西方,人與人之間是互存戒備,很注意隱私。即使在農村也是“好籬笆創造好鄰居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因此,在與外國人進行交流時,必須選擇恰當的話題。在同外國人交流中,應回避婚戀、年齡、宗教信仰、經濟狀況等有關方面的話題,讓談話順利地進行下去,達到成功交流的目的。
(四)對于贊揚和恭維的反應在中西方禮貌準則的差異性
對于贊揚和恭維的反應,中西方人有著明顯不同。中西方兩種文化有著不同的禮貌評判標準和實現方略。漢文化重視謙遜準則,而西方文化則突出得體準則。
1.中國文化重視謙遜準則。謙遜準則要求人們盡量減少對自己的表揚,盡量貶低自己。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是謙虛謹慎,對別人的恭維和夸獎應是推辭。
2.西方文化突出得體準則。西方文化則認為欣然接受對方的贊揚可以避免損害對方的面子,因而是禮貌的。因此,西方人對恭維往往表現出高興與感謝,采取一種迎合而非否定的方式,以免顯露出與恭維者不一致,令人難堪。中國人則大都習慣否認,提倡"謙虛"和"卑己尊人",但這種做法卻會給西方人帶來面子威脅。西方人從來不過分謙虛,對恭維一般表示謝意,表現出一種自強自信的信念。如:
“You can speak very good French.”
“Thank you.”
“Its a wonderful dish!”
“I am glad you like it.”
所以,學生要注意當說英語的人稱贊你時,千萬不要回答:“No,I don't think so.”這種回答在西方人看來是不禮貌的,甚至是虛偽的。
(五)對于年老人的看法在中西方禮貌準則的差異性
中國文化傳統的美德之一是尊老愛幼。對老人悉心照顧是青年人有教養的表現。年老在中國文化中被認為是經驗豐富和睿智的表現。然而,英美國家的人十分看重個人的獨立性,受人照顧往往被視為弱者,老是虛弱,無能的表現。他們認為自己能干的事,一般不求別人做。可中國人一過五十歲就認為自己老了,這樣的思維方式與英美國家人的想法恰恰相反。例如,當我們的學生在郊游之后主動向年長的外國人問候并伸手攙扶時,會使這位外國人感到很難堪。
總之,禮貌是社會普遍現象,具有普遍性。也是各種不同文化的人們在人際交往中不可回避的現實。禮貌又具有文化特征,不同文化對禮貌言語行為會采用不同的準則和策略,賦予禮貌不同的內涵。由于中西方兩種文化的巨大差異,導致了中西方禮貌原則及策略的差異,所以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要克服以己文化為中心,加強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盡量的避免語用失誤,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建立起一座跨越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橋梁。了解中西方禮貌準則,有助于中西方成功地進行文化交流,更有利于世界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Claire Kramsch.語言與文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2]Peter Trudgill.社會語言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3]陳松岑.禮貌語言初探[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4]胡文仲.跨文化交際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5]李曉燕.跨文化交際中的英漢禮貌差異[J].中國成人教育,2005,(3).
[6]駱衛星,中西方禮貌原則之文化差異[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3).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