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戰友
〔關鍵詞〕 思想品德課;教學觀念;教學情境;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09(A)—0037—01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是中學思想品德課程改革和發展的標準,怎樣落實《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的精神,筆者認為,首先必須改革舊的教育觀念,確立與新課標相適應的教育觀念。觀念是行動的先導,教育觀念對教學起著指導和統率的作用,一切先進的教學改革都是從新的教育觀念中發展出來的。確立新的教育觀念,是思想品德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首要任務。教學觀念不轉變,教學改革就無從談起;教育觀念一轉變,許多困難就迎刃而解。
一、堅持“一個原則”——育人為本
素質教育呼喚人的主體精神,要求教育者以人為本,讓每一個學生全面發展。因此,整個教學過程要緊緊圍繞學生的發展,教學的重點要向重學生發展轉變,要尊重、關心、理解和信任每一個學生,使其人格得到尊重,潛能得到開發,個性得到發展。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時候,要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生活,學會生存的本領。要通過教育,使學生逐漸成長為有個性、有智慧、有品德、有追求的人。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樹立“以人為本”、“德育為核心”、“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的新理念,要把整個教育教學過程看成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是學生身心發展、潛能開發、主體性增強的過程。教師要把自己視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幫助學生確立合適的學習目標,并指導學生找到通向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提供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氛圍。老師要作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共同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想法,和學生一起尋找真理,使師生得到共同成長與發展,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實現思想品德課的學科價值。
二、營造一種師生互動、輕松和諧的氛圍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提出:“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為此,教師必須從自身的學科實際出發,盡量營造“互動”的教育教學氛圍,積極營造融洽、活躍的學習氛圍,建立平等、友好、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要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的知己和朋友,成為學生最可信賴的人。
三、創設教學情境,引導主體探究,組織實踐活動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明確規定:“社會實踐活動是本學科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師如何在教學活動中發揮主觀能動性,為學生創設體驗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并通過有效組織和適時點撥,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人文精神,這是上好思想品德課的關鍵環節。
創設教學情境、引導主體探究、開展實踐活動三個環節,符合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凸顯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課程目標,并將課程的情感因素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使學生通過“(具體)感知→(抽象)概括→(實際)運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真理,掌握規律;教師通過師生的雙邊活動,使教育目標在學生身上得以實現。真正實現從“感知→概括”、從“概括→應用”兩次飛躍,完成教育目標。
四、改變舊的傳統教學方法
過去傳統教學模式是“教師滿堂灌,講授現成的結論,學生只顧聽課、記筆記、劃重點,被動地儲存知識,識記結論”。這種教學模式只注重知識點教學,缺少理論與實際的聯系和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與素質教育的要求相去甚遠。因此,必須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變“組織教學—復習舊課—講授新課—鞏固新課—布置作業”為“提出問題—自學輔導—指示方法—組織答案—作業改錯—單元小結”。教師講課時,盡量將時政熱點與教材中的知識點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開闊學生看問題、認識社會的眼界;復習階段,要引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地分析問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