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王義
摘 要:創新教育是以培育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價值取向的教育。如何把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培養滲透到山區小學生活的各個方面,是當前山區小學教育至關重要的問題。
關鍵詞:山區小學 創新教育 初探
一、目前山區小學創新教育所面臨的狀況
目前山區部分教師的創新素質著實令人憂慮。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獻身山區基礎教育事業的精神缺失
由于山區貧困落后,導致山區小學教師的待遇普遍較低。經濟上的巨大反差使多數在山區的教師感到“蒙受屈辱”,由此,教師流失現象十分嚴重,教師隊伍很不穩定。
2.業務素質偏低
很多山區教師由于自身素質較底,水平有限,因而在課程實施過程中仍沿用過去的那一套,在分析、開發新教材方面顯得力度不夠,方法陳舊。
3.存在較嚴重的不健康的心理表現
目前山區小學教師隊伍的心理狀況,確實令人擔憂。不少教師往往表現出心胸寬容度不夠、自我情緒失控等現象。教師如此不健康的心理,有意無意中給學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傷害。
4.正確處理好創新教育中面臨的關系
在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上,學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說教師與學生都是教育的主體,但二者并不是并列的,教師這個主體是為學生這個主體服務的。因此,必須樹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主體觀;正確處理知識與能力的關系,確立以能力為中心的教育質量觀。
二、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加強山區小學創新教育工作的指導
1.領導的明確認識是山區小學創新教育的基礎
山區小學的領導對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認識是最為重要的,所以領導班子內部要統一認識。追求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之一,也是人類特有的能力。
2.教師教育觀念轉變是山區小學創新教育的關鍵
首先,教師對影響學生創新行為的心理障礙進行調查研究。其次,組織教師學習現代教育理論,結合實際問題進行討論。學習現代教育理論、更新教育觀念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前提。
3.加強創新指導是山區小學創新教育的保證
山區小學創新要抓好試點,樹立樣板,典型引路。學校通過選擇某些課程或班級為試點,在試點過程中,學校領導要為試點的教師創造條件和機會,幫助他們掃除各種障礙,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務,然后再以點帶面,逐步推廣。
三、拓寬創新教育途徑,培養山區學生創新能力
1.引導學生走進自然、走向社會,激發創新欲望
學生創新的欲望是外力作用的結果,也不是形成于“象牙之塔”,而只能來自于豐富多彩的生活。創新欲望的激發需要環境的創設,需要生活的經驗。
2.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得到間接的創新體驗
使學生得到間接的創新體驗是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措施,其主要途徑是實施教學模式的創新,即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得到間接的創新體驗。
3.實現知識的綜合化,奠定創新的知識基礎
創新需要有力的知識支持。扎實的基礎知識以及專業知識在創新人才的素養培養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決不能把創新能力的培養與注重基礎知識對立起來,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4.注重學科改革,開發創新思維的潛能
創新思維的訓練必須引入各門學科及課堂的教學,并使之成為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
5.開設創新課程,提高創新實踐能力
創新課程在山區小學如何開展,必須遵循創新人才成長及培養的規律,必須充分考慮到不同階段教育教學的特點,在內容和方式等方面精心設計,使之豐富多彩,各具特色,并注重實效。
6.充分運用激勵機制,培養創新情感
創新人才需要豐富的創新情感。從一定意義上說,創新情感也是一種特殊的創新潛能,是創新的內在動力源。培養學生的創新情感無疑是創新教育的重要內容和目標之一。因此,創新成功的心理品質的培養在創新人才培養中具有特殊意義。
7.給予學生以創新的時間與空間
學生的所有創新活動,包括走進自然、走向社會以及創新活動課程的開發等等,都必須有充分的時間與空間的保證,這在創新教育的設計與實施中應當給予高度重視。加強各種創新活動場所的建設,給學生創新以更多的空間,在創新教育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總而言之,在山區小學中實施創新教育,學校要為教師創造條件和機會,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務,建立有利于創新精神和能力培養的激勵機制和措施。教師必須要同心協力,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并要拓寬創新教育的途徑。保證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進行創新活動。這樣,才能把創新精神和能力培養滲透到山區小學生活的各個方面,有序推進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年永新,楊樹興.教育研究,1999
2.胡慶芳.論美日蘇學校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吳一平.創新教育導論.華中師大出版社,2001
4.劉紀元.論創新教育.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2001
5.陳孝大.教育管理新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6.陳慧君.試談創新教育.教育探索.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7.劉會平.論創新教育和教育創新.中國教育出版社,2005
8.謝慶福.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要處理好的幾個關系.中國教育出版社,2005
9.陳啟文.論山區小學教師的創新教育.中國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溫州市永嘉縣西溪鄉嶺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