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梅
摘要:我國現行的法學教學模式主要是一種傳統的傳承性教育模式,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的法律邏輯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等方面的培養未能在教學中得到足夠重視。這種以理論教學為主、輔之以少量課堂討論的大學法學傳統教學方法是不能完全適應培養法律應用人才要求的,要想更好地培養大學生的法律素質,大學法學教學方法必須進行改革。而興起于英美的診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對于我國法學教學改革很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教學方法;診所式法律教育;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C4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6—0192—03
一、中國法學教育教學方法的歷史和現狀
(一)中國古代“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實用型師徒式教學方法
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歷史悠久,文化發達,遠在公元二世紀就產生了“刑名法術之學”和要求“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古代法律教育的萌芽。但這種模式與其說是一種教育模式,還不如說是一種技能和職業的簡單傳承。
西漢以后,統治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學者便提倡引經注律,禮法結合。一些通經的大儒往往也是明律的大家,各自聚徒傳授。但這種傳授模式不僅以技能和實體規范為內容,更增加了官方認可的儒學內容,運用儒家學說注釋律例,但終因儒家學說倡導的人治理念具有內在的異質性和排斥性而抑制了真正意義上的法學的發展。
清末時期,隨著法律制度的變革,我國也逐漸引進西方法學教育模式,近現代意義上的法學教育逐漸產生。清末,我國在引進西方近代資本主義法學教育模式的過程中,不是僵化、固定于某一國的模式,而是廣泛地學習或引進西方資本主義世界中法學教育的不同模式。其中主要有:英美的法學教育模式、歐洲大陸的法學教育模式和日本的法學教育模式。但由于各個學堂主辦者并非統攝于政府,而是以辦學者自己的意識為先,相互之間缺乏必要的交流渠道,這使得當時的各種教學方法在呈現多樣性的同時,也表現出不融合性的特點。
(二)我國法學教育教學方法的現狀
改革開放后的二十幾年,中國法學教育獲得空前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就。無論是法律人才培養的規模,還是法學教育自身的內部建設都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同樣應當看到的是,當前我國法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很多,有的還相當嚴重。突出表現在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相脫節,法學教育的內容和方法等各個環節沒有自覺貫穿法律職業的基本要求。尤其是教學方法的單一、僵化已成詬病,倡導改革法學教學方法的嘩聲不斷,并且也已付諸實踐。
目前流行于我國大學講壇的法學教育方法就為“填鴨式”的講授方法。這種方法通常由擔任某一門課程的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系統講授該門課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識。課堂講授的主要依據通常是在講授該課時所用的教材,一門課程較完備的教材是由教學大綱、教科書和教學參考資料配套組成,教師的任務只是灌輸,而不是鼓勵學生懷疑現成的理論,探究理論的背景。因此,當學生無法接受,卻又必須記住教師的演講內容來應付考試,他是在喪失學習興趣的情況下,痛苦地磨練自己的記憶力;如果一個學生不假思索地接受教師的觀點,他(她)的全部努力無非是重復一遍他人已經發表的聲音。[1]正如哈佛大學法學院博士、上海華東政法大學外籍教授Titiliu所說:“中國法學教育并不重視引導學生們批判地思索法律問題以及對法律的起源、目標、用途等方面問題進行理論探討,忽略了培養學生應用法律的能力。”
在這種授課方法下,幾乎每堂課均是由教師在講臺上照本宣科,學生則在下面埋頭苦記,這幅景象構成了我國大學校園的一道奇觀。使得學生成為學習的客體而不是主體,不利于發揮主觀能動性。正如清華大學的教授王晨光恰如其分的舉例所言:當一個人作為乘客坐車時,他不一定會記住行車的路線。但是,當他坐在司機的位置上時,他就必需認路、記路和分析路線。[2]
為了克服講授法的不足,我國法學教育工作者從20世紀初就開始注意研究并運用其它教學方法。如采用案例教學法、設立模擬法庭、假期實習等。案例教學法具有一些明顯的優點,如有助于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推理和表達等能力;有助于掌握從事法律專業,特別是執業律師的工作技巧等。然而在案例教學法發源地美國,法學教育同法律職業一樣不斷地受到批評,如過分側重于分析和訴訟程序;學生學習的法律知識僅限于判例法;其他領域諸如接待、咨詢、談判、起草文件等基本技能被忽視了。而且在課程設置中沒有包括重要的政治觀點,使得法律與其它學科分隔開來等。案例分析教學法也被認為不能教授法律的歷史進程,不能教授律師執業的道德基礎,也不能教授如何對立法在法律制度和程序中的作用進行評價,學生們被訓練得只是為了求得邏輯上的一致而接受法律的規則和假設,只關心從前的判例和技巧,分析法院得出什么結論,怎樣得出這些結論,但卻忽視了促成這些結論產生的社會、經濟、政治力量,如此等等。[3]
通過模擬法庭教學,學生深切的感受到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并且在實際操作中對純理論予以更深切的感悟。但并不是每個同學都能充當主角,大多數還只是旁觀者。畢業前實習制度更是因為學生忙于寫論文找工作而走過場、流于形式。
由此可見,法學教育教學方法必須有所突破、創新。況且,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民主法治建設的發展,尤其是國家統一司法考試制度的建立和實施,法律職業開始走上專業化、職業化的健康發展軌道,法學教育肩負為法律部門和全社會培養高素質法律人才的歷史使命。而這種高素質的法律人才,絕不僅僅是掌握了法學知識體系的人,“他應當是和必須是法律在專業知識、法律職業素養和法律職業技能的統一體。”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盡快擯棄法學教育的傳統觀念,傳統教學方法,這是法學教育進一步改革發展的當務之急和首要前提。在這種背景下,興起于美國的被稱為診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為我們的法學教育改革提供了一種值得借鑒的思路。
二、診所式法律教育及其特點、目標
(一)何謂診所式法律教育
診所式法律教育(clinical legaledu cation)是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法學院興起的法律實踐性課程。這種模式仿效醫學院利用診所實習培養醫生的形式,設立某種形式和內容的法律診所,使學生接觸真實的當事人和處理真實案件,在診所教師的指導下學習,運用法律,培養學生運用法律的實際能力,促使學生對法律的深入了解,縮小學院知識教育與職業技能的距離,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觀念。醫學和法學雖然是兩門不同的科學,但在學習方法上有相似之處。比如,醫生僅有理論而沒有實踐經驗,就有侵害病人健康,剝奪病人生命的危險;法官、檢察官、律師沒有司法經驗,同樣能使當事人傾家蕩產、妻離子散,進而影響到社會的治安秩序,降低國家法律的威信。在醫學教育的過程中,醫學院就讀的學生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從事臨床實習,從實踐中學會診斷和治療。很難想像沒有實踐過的學生(包括教師),會成為合格的醫生(醫學教師)。當法學教育引入這種教學方法時,法學院保留了“診所”稱號,強調從實踐中學習,通過在真實案件中代理真實客戶辦案,深化對法律知識的掌握和理解。診所式法律教育的具體實施方案是在法學院中設立法律診所,每個診所由一名職業律師作指導教師,參加診所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代理本地真實的當事人辦理真實的訴訟。它的一般宗旨是“把學生引入到實踐活動的事實的、程序的、倫理的和人性的復雜狀態之中,包括會見當事人、同其他代理人打交道、參與社會制度的談判,以及從復雜的和不完全的事實中發現法律問題”。[4]
(二)診所式法律教育方法的特點
1.學習一種不同的學習方法
法律診所教育的目標并不在于簡單的給予學生畢業前參與法律事務、培養實踐技能的機會。法律診所教育與暑期工作或畢業實習決不是一回事。相反,它的本質在于幫助學生培養經驗式學習的能力以及憑借經驗進行反思的能力,也就是說診所式教育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學習如何從經驗中進行學習,并將這種經驗式學習能力應用于將來。換句話說,在接受法律診所教育之前,學生們一直是以講座、閱讀等被動的方式進行學習的。然而,當學生們成為執業律師后,他們大都將從經驗中學習。因為學生的表現是診所教育的核心,所以,許多診所教育者都把這種向學生灌輸從經驗中學習的方法作為一個明確的教育目標。法律診所教育者試圖提供給學生一種方法,使其成為更好的、更成熟的學習者。學生們不僅應學會基本技能,具備判斷力、職業心、法律知識和社會知識,同時也應該掌握學習方法。如果學生在診所學習的結果僅僅是在代理他人從事法律事務的過程中把教師的某些技巧轉接給學生的話,那并不是真正的診所教育。
2.通過實踐來學習
診所式教育在方法上的第二個特點是通過實踐來學習。“法律的生命不是邏輯,而是經驗”,“經驗是法律舉世無雙的領袖”,“我聽見的事情,我忘記;我看見的事情,我記住;我去做的事情,我理解。”診所教育最關鍵的界定要素是它是一種以經驗為基礎的學習。傳統的課堂教學教育主要是一個通過信息的吸收進行學習的過程。通常被吸收的信息僅在于老師限定的課堂的狹窄范圍內被應用。相反診所教育主要是通過實踐經驗、通過實踐行動(或觀察別人行動),然后分析行動的結果的方式進行學習的過程。學習資料主要來源于學生的實際工作表現與有法律問題的當事人的經歷。這種工作表現在以下情況中出現:有些事實不能確定、個人品質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經常被批評、解決問題者必須在面對令人不愉快的意外事故時采取行動、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診所式教育提供了一種傳統課堂教學不能提供的多維實踐空間。[5]法律診所課程好比將學生置于駕駛席,而非傳統的法律院校課程學生于乘客席上,以便學生有機會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診所式教學方法既可以是簡單的法庭角色扮演,也可以是復雜的現場法庭辯論。前者可以運用于針對律師從業技能訓練的課程,或在傳統的實體課程中使用。后者雖然也要結合課堂教學,但它既可以在校園內的法律援助中心進行,也可以通過校園外的實習完成。不管采用何種形式,與傳統形式法學教育的主要區別就在于法律診所教育把學生置于律師角色(不管是真實還是模擬的案例),使其能學到真正意義的法律知識和職業責任心,并能在親身體驗中培養職業技能。
(三)診所式法律教育的目標
法學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實用型,具有獨立操作能力的法律人才,即法律工作者,教師傳授的主要是運用法律的技巧或技能而非學術研究。診所式法律教育是以培養具有一定法律知識與技能,并能夠將其有效地運用于實踐的律師為首要目的,他們強調知識的實踐性和對社會的實用性,把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放在首位。診所式法律教育采取多種方法(如,實地實習、模擬訓練、角色扮演、當事人診所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其參與意識,已達到提高其職業技能的目的。在各種診所教學方法中最為典型且效果最佳的當屬“當事人診所”。它通常表現為在有條件的法學院校內開設專門的課程并相應的設立“法律診所”有獲準選修這門課程的學生“坐診”,接待真實的當事人,也就是獨立面對那些真正有法律問題并前來求助的人,免費為他們提供各種所需的法律幫助。這樣學生在實踐中邊做邊學,彌補了課堂中所學的不足,同時也為學校和學生提供了服務社會,尤其是幫助貧困人群的機會。
診所式法律教育的另一個基本目標是職業道德的教育。只有在解決具體兩難問題時,職業道德問題才能得到最為充分的討論。因此與傳統法學課程相反的法律診所教育的確是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在法律診所教育中,職業道德教育涵蓋了從如何處理矛盾沖突和嚴守保密準則,如何處理律師與當事人之間的關系,如何培養律師技能和職業熱情等廣泛的問題。教學所要達到的最理想效果是學生能為之吸引去思索他們在法律制度中以及在代理委托人的過程中的作用,當律師為當事人提供服務時,必須要理解當事人的需求和掌握較為復雜的相關事實。例如,就是否應當揭發自己所代理的當事人的違法犯罪行為的問題,學生曾經展開過激烈的辯論。有學生認為,只有為當事人盡職盡責、保守秘密才是符合律師職業道德的,否則將失信于當事人,影響自己作為專業人士的形象;但也有學生認為,維護當事人的利益必須在合法的前提下進行,而保守職務秘密只是相對的。正是情況的復雜性和不可避免的道德兩難性使得學生的判斷力有所提高。
同時診所式法律教育也具備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心功能。從目前的情況看,國內各法律診所均以幫助弱勢群體為主要內容,這有利于學生在自身能力得到鍛煉的同時,力所能及的回饋社會。
三、診所式法律教育在中國
1998年中美著名法學院院長聯席會議上,一位美國法學院院長首次向中國介紹了診所式法學教育。此后,美方開始有計劃的向中國提供診所式法學教育的相關教材和資料,進行師資培訓。2000年初,美國福特基金會在中國選擇了七所大學,資助其進行診所式法學教育的實驗。這七所大學分別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復旦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和華東政法學院。2000年9月,這七所大學的診所式法律教育課程正式開課。此后,中山大學、西北政法學院、四川大學也陸續開設了該課程。2000年初人大法學院50年院慶之際,組織召開了“診所式法律教育與21世紀法學教育改革論壇”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受到這種新的教學方法的啟發而自發探討的學校逐漸涌現。隨著開設診所課程的學校的增加,以及參與診所課程教學的教師人數的增加,診所教育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網絡:診所教師不定期地召開不同規模的教學方法研討會,并走進各院校的診所課堂進行實地觀摩。所有這些在教學內容與交流形式方面的探討都為中國的法學教育發展帶來了一股清新的氣息,診所教育發展正在逐漸成為中國法學教育的組成部分。
當然,診所式法律教育作為一個舶來品,這項制度的移植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有一個在實踐中不斷自我檢討自我完善的過程。在英美等發達國家——診所式法律教育的原產地,已經發展起牢固的法律職業共同體和成熟的法律制度、法律意識,這些為診所式法律教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健康的成長環境,反過來診所式法律教育又有助于向所在社區提供優秀的法律人才,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但是在中國,一切都剛剛起步。經費不足,師資不夠,法律操作不規范和司法腐敗的存在,決定了診所式法律教育在中國實施必定不會一帆風順。但診所式法律教育作為兼具教育與服務功能的新型法學教育方式已逐漸形成一種不可抗拒的趨勢,這種新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和社會雙雙受益。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的努力探索,不斷完善,使得它在我國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方流芳.中國法學教育觀察[J].比較法研究,1996,(2).
[2]王晨光.法學教育的宗旨——兼論案例教學模式和實踐性法律教育模式在法學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關系[J].法制與社會發展,2002,(6).
[3]洪浩.法治理想與精英教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24-125.
[4]Bethany Rubin Henderson.Asking the Last Question:What Is the Purpose Of Law School?[J]53 Journal Of Legal Education,2003.
[5]楊欣欣主編.0法學教育與診所式教學方法[M].北京出版社,2002:143.
Elementary 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legal education in China
——Enlightenment of clinical legal education
LIU Yan-mei
(Department of Social Services ,Suqian College ,suqian 223800,China)
Abstract: China's current teaching of law school is primarily an inheritance model which teacher is the central, the legal logic thinking ability, learning ability,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are not get adequate attention in the teaching. This teaching methods can not cultivate high-quality legal talent therefore, must be reformed .we can learn much from Clinical Legal Education which rise in the Anglo-American.
Key words: Teaching method;clinical legal education ; practice ability
(責任編輯/王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