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關鍵詞〕 小學數學;興趣;教學情境;數學問題;探究欲望;體驗成功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11(B)—0034—01
一、創設合理、有趣的教學情境
實踐證明,只有在合理、有趣的教學情境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會更濃,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才會更高。因此,教學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教學實際創設合理、有趣的教學情境,為學生營造一種寬松的學習氛圍。例如,教學“單價、數量、總價”時,可大膽地處理教材,讓學生置身于“超市購物”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在購物的情境中理解單價、數量、總價之間的關系,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并運用已學過的“元、角、分” “乘、除法的關系”等有關知識,理解“單價×數量=總價,總價÷單價=數量,總價÷數量=單價”。最后,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商品,運用所學的知識模擬購物。這樣教學,能使學生感到親切有趣,進而激起探究新知的欲望,大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設計富有生活情趣的數學問題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實際,因此,在教學時,要把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價值所在,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如,教學“年、月、日”時,為了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問題:“你們今年幾歲了?過了幾次生日?花花是2000年2月的最后一天出生的,到今天為止,她過了幾次生日?”這個問題一下子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們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再如,學習了“圖形的初步認識”之后,讓學生找一找自己的房間里有幾種不同的幾何圖形?它們各有幾個?有什么特點?這樣隨著一個個實際問題的解決,學生感受到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應該是學生通過探索發現數學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數學知識的過程。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不應僅僅以感知教材為出發點,而應該把教材上的公式、定理等改編成需要學生探究的問題,喚起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教學“旅游中的數學”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租車”的問題:我們班租車去旅游,大車每輛170元,限乘32人,小車每輛108元,限乘18人,共有65人,同學們幫老師想一想:怎樣租車更省錢?這樣教學,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學生們積極投入小組合作學習之中,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很快得出了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案,于是“怎樣租車更省錢的問題”迎刃而解。這樣,通過一次次實踐活動,不僅能讓學生發現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還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體會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四、創造更多的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機會
成功和失敗會給學生帶來不同的心理體驗。成功的體驗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信心,而多次失敗的體驗容易打擊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低落的情緒,從而影響學習效果。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體驗成功創設條件。首先,對學生要予以成功的期待。教師對學生成功的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動力,能引發學生的潛在力量,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一個期待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真誠的微笑,都會對學生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其次,進行分層教學,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目標要求,精心設計練習,分層布置作業。最后,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展示學習成果的機會,使其享受到成功的樂趣,從而激發其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創設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學習、探究數學知識的欲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真正認識到數學知識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