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雁飛
摘要:生命是人類一切活動或尊嚴的基石和根本,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提和基礎。只有生命意識深入人心,只有每個人的生命得到珍愛、尊重、敬畏和保障,社會生活才能真正走上和諧。因此,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整個過程中,必須加強生命教育,形成珍愛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善待生命的良好社會氛圍。
關鍵詞:和諧社會;以人為本;傳統生命觀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9—0047—02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的重要決策,是繼建設小康社會之后的又一重大戰略舉措。和諧社會是一個真善美和諧統一的理想社會,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理性社會。人是文明世界中最高的社會價值,離開了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失去了核心動力和終極目標。而以人為本,首先是以人的生命為本。馬克思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1]生命是人類一切活動或尊嚴的基石和根本,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提和基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人們懂得珍愛自己的生命,又能夠理性地尊重、關懷和善待他人生命的社會。只有生命意識深入人心,只有每個人的生命得到珍愛、尊重、敬畏和保障,社會生活才能真正走上和諧。因此,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整個過程中,必須尊重個體生命的存在和個體生命的健康發展,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形成珍愛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善待生命的良好社會氛圍。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建立起和諧的社會。
然而,在我國,由于對傳統生命觀的誤讀和生命教育的缺失,導致一些人的生命意識淡漠和迷失,生命的神圣性和寶貴性被消解,以致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人的生命沒有得到應有的珍愛、尊重和保護,輕視生命、漠視生命、踐踏生命的現象屢見不鮮,有的甚至到了怵目驚心的程度。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數超過300萬,其中因自殺死亡者高達28.7萬人,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約10萬人,因工傷事故死亡13萬多人,因各類刑事案件死亡14.7萬余人?,F實生活中漠視生命的現象,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嚴重的威脅,因此,如何正確解讀傳統生命觀,加強對全體國民的生命教育,培養健康和諧的生命觀,是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必須認真思考和回答的重大課題。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生命意識非常濃重,其中既有對道德生命的推崇,主張“舍生取義”、“殺身成仁”;也有對物質生命的尊重,提倡“身得則萬物備”、“生尊于天下”。
道德生命在我國傳統生命觀中居于顯要位置,這與儒家對道德生命推崇和后世對儒家思想的尊崇有直接關系。在儒家思想中,道德生命高于物質生命。儒家追求的不是物質生命的萬壽無疆,而是道德生命的永垂不朽,“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儒家認為,人的本質不是他的物質生命,而是他的道德生命。當一個人的生命與道德發生沖突而必須以生死來做抉擇時,應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去實現“死而不朽”的最高理想境界。誠如明代儒學大師羅倫所說:“生而必死,圣賢無異于眾人也。死而不亡,與天地并久,日月并明,其惟圣賢乎!”求生而背仁是儒家所鄙棄的,只有舍生取義、殺身成仁才是對生命最大的珍惜與尊重??鬃釉f:“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孟子也提倡“舍生取義”:“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比寮业牧硪晃淮髱熫髯右仓鲝埉斏罌_突時,要舍生取義:“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惡,死甚矣;然而人有從生成死者,非不欲生而欲死也,不可以生而可以死也”(《荀子·正名》)。朱熹也說過:“理當死而求生,則于其心有不安矣,是害其心之德也。當死而死,則心安而德全矣?!彼J為人應該死時就不要選擇生,否則就會敗壞德性。可見,在儒家眼里,實現仁義的理想比生命更可貴,甚至可以為了實現“仁”的理想而付出生命。不僅儒家如此,就連清末人士顧炎武也認為:“仁以為己任,死而后已?!?/p>
儒家不僅對道德生命推崇有加,而且也主張尊重人的物質生命。珍惜生命、關愛生命是儒家生命觀中的基本態度。《論語·鄉黨》記載:“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睆倪@里可以看出孔子對人的生命的關愛程度??鬃訉σ笊桃詠須埡ι娜搜持贫缺磉_了強烈的憤慨?!笆甲髻刚?其無后乎!”同時,反對殺戮、反對戰爭、珍惜人的生命也是先秦儒家的一貫主張。衛靈公曾向孔子請教軍旅之事,孔子頗為反感地拒絕道:“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并且第二天就離開了衛國。儒家甚至連對身體的傷害也被視為不孝,強調:“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p>
儒家并不提倡無謂的死亡??鬃诱f:“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笨鬃诱J為這種無謂的死沒有任何價值意義,不符合儒家成仁的要求。那么在生死關頭是否一定要選擇死亡才能稱為成仁呢?孔子弟子子路、子貢就曾問:桓公殺了公子糾,召忽殉死盡忠,而管仲卻沒有選擇死亡,這樣算不算是仁呢?孔子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在孔子看來,選擇生還是選擇死,關鍵看目的是什么。如果在生死關頭選擇生是為了成就更大的仁,還是要選擇生的??梢?是否成仁要看最后的結果而定。管仲在召忽選擇自殺殉忠的情況下而選擇了生,成就了一番霸業,使民眾受到莫大恩賜,這才是最大的仁。關于召忽之死,孔子評論說:“召忽雖死,過與取仁,未足多也?!彼J為召忽雖然殉職而死,但為了成仁做得太過分了,不值得稱贊。孟子也有類似的看法:“可以死,可以無死,死傷勇?!泵献诱J為在可死可不死的情況下,就沒必要選擇死亡。有一則對話反映了孟子的態度:“淳于髡問孟子:‘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曰:‘禮也。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泵献诱J為,禮雖然很重要,但一般的禮節與人的生命仍然是無法相比的,也就是說要區分什么樣的“禮”可以付出生命為代價,什么樣的“禮”不可以去白白送掉生命。由此可見,孔孟并不是絕對地強調殺身成仁、舍生取義。
此外,老子也主張愛惜生命,他說:“名與身孰輕!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聲名、貨利的重要性和生命比起來顯得微乎其微。又說:“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奔慈缛四軌蛞再F身、愛身的態度有為天下,方可把天下托付與他?!秴问洗呵铩分袑ⅰ百F生”視為衡量人的行為得失的標準以及生死存亡的根本,認為“由貴生動則得其情矣,不由貴生動則失其情矣。此二者,死生存亡之本?!薄痘茨献印分刑岢隽恕按蠹憾√煜隆?、“身得則萬物備”、“生尊于天下”等觀點,認為只有生命本身才是最值得珍貴的,主張“全其身”、“盡天年”。
由上可見,在傳統生命觀中,不僅有對道德生命的彰顯,也有對物質生命的尊崇。然而,由于受我國傳統文化重仁尚義思想的影響,生命這種自然現象被染上了極為濃重的道德色彩,道德生命被放大,物質生命被道德生命所遮蔽,導致人們生命觀的偏頗,造成許多人對自己的生命不珍惜,對他人的生命不尊重。這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極為不利的。因此,必須加強生命教育,轉變陳腐的生命觀。
生命教育最早源于20世紀初在西方興起的死亡學(Thanatology)和之后發展起來的死亡教育(deathedueation)。1968年美國學者華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在我國,生命教育屬于舶來品,開展得比較晚,目前仍處在起步階段。
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幫助每個人正確處理生命的自然性和社會性的關系,樹立正確的生命倫理觀和價值觀,形成敬畏生命、珍愛生命、善待生命、享受生命、升華生命的自覺意識。生命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認識生命的寶貴性,學會敬畏生命。人世間最寶貴的是人的生命,她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基礎,沒有生命便沒有人類的一切。因此,敬畏生命意識應成為全社會普遍而自覺的行動,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把保障人的生命放在首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2006年3月27日下午的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中曾強調:“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發展不能以犧牲精神文明為代價,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更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二是認識生命的平等性,學會尊重生命。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沒有貴賤之分,都應受到同等的尊重和保護。2008年5月19日,天安門廣場為汶川特大地震中遇難者降半旗致哀。為普通人降國旗致哀這在我國歷史上還是是第一次,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普通生命的尊重。三是認識生命的短暫性,學會珍愛生命。人的生命是短暫的,而且只有一次,失去了就無法挽回。長生不老、萬壽無疆不過是人類的美好祈盼和祝愿,任何人都無法如愿。既然人不能增加生命的長度,那就要倍加珍惜自己有限的生命,不能無謂地結束甚至是犧牲自己的生命,要自覺樹立保護生命的意識,增強保護生命的能力,努力提升生命的質量,增加生命的寬度和高度,使生命充滿活力和樂趣。四是認識生命的社會性,學會幫助生命。人的生命與其他生命的本質區別是她的社會性,只有在生命的交往中才能彰顯生命的偉大。因此,每個人既要珍愛和保護自己的生命,同時也應學會與他人和諧相處,珍愛、尊重和保護他人的生命。當他人的生命處于危機中,要挺身而出,義無反顧地伸出援助之手,必要時應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