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婷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后奴隸要為奴隸主陪葬,是殉葬品。兵馬俑即制成兵馬形狀的殉葬品。比較著名的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和漢兵馬俑,而前者更為著名。
在1984年12月,考古學者在位于徐州市東郊獅子山的西麓發現了一組漢代兵馬俑,這是距今2150多年前的西漢楚國的第三代楚王劉戊的陪葬品。漢代社會是一個視死如生的社會,人們認為人死以后,只是換了一個地方繼續生活,因此生前所能享受到的一切物質待遇和精神待遇,死后都要想方設法帶到另外一個世界里去。在徐州的各座楚王墓中,粉倉、廚房、錢庫、樂舞廳、會客廳應有盡有,就連廁所也制作得一絲不茍、設施齊全。在這樣一個背景下,一些手握重兵的諸侯王和高級將領,死后自然希望能繼續指揮千軍萬馬,兵馬俑就應運而生了。
根據漢代的葬制,除非有立下特等功勛的人才享受用兵馬俑陪葬,而且還必須要得到皇帝的恩準。目前國內發現的大規模兵馬俑僅有三處:秦始皇兵馬俑、陜西咸陽的楊家灣漢兵馬俑,此外,就只有徐州發現的這一處,出現了這樣大規模的兵馬俑群,充分說明了漢代徐州在政治、軍事上的特殊地位。徐州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漢代文化尤為發達。因為這里是漢代的開國皇帝劉邦的故鄉,劉邦在政權剛剛穩定后,實行分封制,就委派他的弟弟劉交為楚王來管理這一地區。漢代初的劉交在同姓王中地位最高,加上高祖手下的文臣、武將多數是徐州人,這樣的特殊背景,造就了徐州在漢代成為僅次于都城長安的政治文化中心,漢兵馬俑是徐州發達的漢文化的一個有力佐證。
秦始皇兵馬俑的藝術特點首先是它的高度寫實性。秦始皇兵馬俑坑所展現的軍隊陣容是完全按照當時秦軍的實況設計的,所以其中的秦俑、陶馬、車也是按實物大小制成。秦以前的雕塑以裝飾性為主,而秦俑采用了寫實的刻畫方式,帶有明顯的肖像性和寫生性的特征。秦俑以頭部的刻畫最為精致,有的眉宇凝聚,端莊肅穆;有的面龐清秀,微微含笑;有的帶有皺紋,一臉老成……通過對面部的精心刻畫將秦軍的各種人物表現得生動萬分。秦俑的傳神特征還通過藝術的夸張和提煉表現,它的刻畫不是追求細枝末節,而是抓住了關鍵的部位進行藝術處理。秦俑藝術在中國古代雕塑史上的地位是重要的。首先,它將我國寫實主義的藝術傳統發揚光大,為后代的雕塑藝術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其次,秦俑的洗煉概括性為后世漢唐所繼承和發揚,成為中國造型藝術中重要的藝術特點。再者,繪塑結合的技法為中國古代雕塑注入了新鮮的活力,拓寬了中國雕塑藝術的發展道路。
如果說秦兵馬俑的藝術特點是寫實,那么漢兵馬俑的藝術特點則是寫意。秦兵馬俑塑造的形象有著北方的豪放與大氣,而漢兵馬俑塑造的形象透著南方的婉約與秀美。
獅子山出土的漢兵馬俑,是西漢文景時期國力增強的生動寫照。不僅數量眾多,而且種類也繁多,顯示出了豐富的內容:有博袖長袍的官員俑、冠幘握兵器的衛士俑、執長器械的發辮俑、足登戰靴和抱弩負弓的甲士俑等十余種。步兵俑均呈站立姿態。其不同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在造型上,體態小巧,身高約44.5—48.5厘米,這與秦兵馬俑的高大威武(平均身高1.8米),形成鮮明的對比。(2)在刻畫上,面部雕刻具有高度概括性,頭飾分兩種,趨于程式化,即披發上包扎巾幘,巾帶沿兩頰垂至頦下系結;挽成圓形發髻垂于腦后。如果說秦兵馬俑是“千人千面”,那么漢兵馬俑可稱為“千人一面”。后者更加寫意,程式化程度大大加深。這主要是由于漢兵馬俑多數以模制為主、手工制作為輔,相反秦兵馬俑則是以手工制作為主、模制為輔。
政治制度對于藝術的創作有著很大的影響,秦始皇統一中國采用韓非子的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主張“法不阿貴”,主張“嚴刑吏治”。法家思想在百家爭鳴時期的諸子思想中特點是面對現實、與時俱進,非常強調實用性。秦始皇兵馬俑的寫實特點受著當時政治思想的影響:造型寫實,嚴謹。秦始皇生前是九五之尊、霸氣十足的君王,指揮著千軍萬馬馳騁在戰場上打江山爭土地,死后也不例外命令能工巧匠雕塑兵馬俑,就算是到了陰間也要唯我獨尊,這點也正好體現了法家面對現實的觀點。
漢朝政治思想與秦朝的很不一樣,漢朝采納的是儒家思想,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秦朝利用法家思想主張“嚴刑吏治”,而漢朝利用儒家思想則主張“休養生息”,在政治制度上,比較前朝則相對寬松,無論從文學上還是藝術上都能反映出。漢兵馬俑則印證了這一點,無論從其造型還是雕琢再也不像秦兵馬俑似的如此寫實如此嚴謹,它不注重人物線條的比例是否準確,而側重于人物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風貌。另外,漢兵馬俑還流露著那么一點浪漫和人文情懷,從側面也反映出當時人們思想上得到了一定的解放。可見,漢朝的政治思想對藝術的影響相比較秦朝是進步的、開放的。
這符合黑格爾的“否定之否定”的理論,藝術從草創到寫實再到浪漫,最后到更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感。
可以這么說,漢兵馬俑的出現符合藝術的發展規律,它比較秦兵馬俑來說是進步的,是向前發展的。其中在審美角度上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重在取其“意”,并不是簡單地摹刻客觀事物,而是注入了“人的血液”,使得更加生動,更為形象。從而改變了人們在喪葬中用實物大小進行陪葬的理念,轉而注重“意”,從而形成了中國的喪葬制度。直到現在,凡家中親人病故,出殯時的陪葬品由專門人士負責扎編,為了取其“意”,以此來表達生者對死者的哀思與敬意。
秦始皇兵馬俑可謂聞名遐邇,轟動世界,但是,提到漢兵馬俑卻鮮有人知。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漢兵馬俑逐漸被邊緣化。
多數人對它感到陌生也是有原因的。第一,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兵馬俑的陪葬主是秦始皇,他的地位顯赫是萬人之上的皇帝;而漢兵馬俑的陪葬主則是楚王,在地位上他比秦始皇要低。假想如果不是劉戊,而換做是西漢的皇帝,興許,如今的漢兵馬俑的社會地位應該和秦兵馬俑能夠并駕齊驅。但是,論秦朝和漢朝的影響程度來說,漢朝要大于秦朝。在歷史上,歷史學家們對秦朝的評價是,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統一了文字、統一了度量衡等等;而對漢朝的評價無論是縱向還是橫向都比得過秦朝,漢朝把儒家思想上升為正統思想,其影響時間之長、范圍之廣、程度之深是秦所不能比擬的。
第二,從審美角度上來分析,秦兵馬俑的藝術造型比較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意識。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國家實施市場經濟政策,很快我國經濟有了顯著的提高。隨之,人們的思想也逐漸發生了變化,趨于現實,更加功利化,人與人之間更注重“利”。所以人們認為現實是什么樣其實就是什么樣,這點很像法家思想中的“面對現實”。所以人們會更加青睞秦始皇兵馬俑的寫實主義,即存在等于反映,換句話說就是,是什么就是什么,如實地反映給大腦。從而結論就是:秦兵馬俑符合人們的審美意識。
第三,從出土時間上看,秦始皇兵馬俑要先于漢兵馬俑,秦兵馬俑的發現于1974年2月,在國內外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并引來了參觀秦兵馬傭的熱潮。許多國家首腦參觀兵馬傭后盛贊不已。漢兵馬俑發掘于1984年12月,晚于前者約十年,其國內外影響和震驚程度遠不及秦始皇兵馬俑,由于這二者均屬于兵馬俑人們在接受程度上都受著第一印象的影響,即首因效應,這也是漢兵馬俑不及秦兵馬俑地位的原因之一。
第四,從城市的知名度上來分析,西安古稱長安,素有13朝古都之稱,也是中國歷史上的八大古都之一,現如今又是陜西省的省會。徐州古稱彭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詩為證:“自古彭城列九州”,現如今是江蘇省13個地級市之一,但其知名度亞于西安。眾所周知,徐州在歷史上出了個“布衣皇帝”——劉邦,但是這個漢高祖劉邦卻沒把都城定在自己的故鄉彭城(徐州),因為當時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在中原地區。徐州位于江蘇省的蘇北地區,一提到江蘇,多數人會想到江南文化,想到蘇州的園林和小橋流水等等,很少人會想到蘇北地區。這和經濟發展的快慢有著一定的關系。江蘇省分為蘇南蘇北,在文化上還是很有差異的,人們把江蘇的文化簡單概括之“吳韻漢風”。“吳韻”就是指蘇南的主流文化也就是吳文化,因為蘇南地區在戰國時期稱之為“吳”,他們說的方言因此也叫做“吳儂軟語”。“漢風”則是指蘇北的主流文化也就是漢文化,因為蘇北締結中原,又因為漢文化的發源地在中原,所以蘇北地區人們的風俗習慣和中原人們的風俗習慣至今有些相像。然而,更重要的是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尤其是江南經濟的突飛猛進,江南文化的繁榮發展,相比之下,漢文化也就逐漸邊緣化了。蘇南經濟一直活躍在全國經濟的舞臺上,久而久之還形成了自己的經濟模式,美其名曰:蘇南模式。對比蘇南,蘇北稍有些遜色,蘇北的經濟顯然比不上蘇南的經濟,差異主要體現在農村。由此,經濟的決定作用在藝術和文化上也是顯而易見的。
根據人們的心理定勢來看,一般人只關注強者,而很少關注甚至忽視弱者。所以人們愿意不遠千里去看小橋流水,也不愿意來欣賞漢文化的創世奇作。也許人們是真不懂,或許人們是壓根就瞧不起它。從中不難看出,徐州在省內的地位比起西安在省內的地位還是比較低的,另外就全國而言,西安比徐州的知名度更高一些,這也是造成漢兵馬俑比秦兵馬俑的地位低的一點原因,也是漢兵馬俑邊緣化的原因之一。
現如今,創新理念應用于各行各業之中,要想創新首先所必備的就是要儲備深厚豐富的文化知識。中國應該是最值得驕傲的國家,因為,我們有著五千年的文化財富積累,在先天上我們占據著獨特的文化優勢。然而,現實上卻事與愿違,我們國家的創新能力遠遠落后于西方的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等。
無疑,美國是世界上頭號資本主義經濟大國,也是經濟強國,該國歷史不過才三百多年,比起中國那是微不足道的,從他們的電影可以看出,要么拍的是史前文化,要么是未來幻想,內容上不過如此。而且美國很會利用別國的文化來給自己增加鈔票,譬如某年的美國迪斯尼動畫是利用中國的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為題材,最終給美國動畫電影贏得了不小的票房率。然而,花木蘭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尤其是老一輩的人談起來更是如數家珍。和平年代,過去的戰火硝煙已經不復存在,像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已經不是主流文化所需要的,即將趨于邊緣化。相反的是,我們眼中的棄兒到了別人手里卻成了寵兒,成為別人炫耀的資本。
漢兵馬俑的邊緣化可以推及至某些文化的邊緣化的問題,應該治其腠理,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不僅要治標而且還要治其本,治本尤為重要。目前,我國中小學正在進行課程改革,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和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正好利用這次課改的機會可以在藝術欣賞課上把本地的一些未能在課本上出現的文物古跡等相關的文化介紹給同學們。
如果漢兵馬俑邊緣化的處理能從教育著手,通過教育可以讓大家都知道并且了解漢兵馬俑,才能從一定意義上去欣賞它的美麗,從而充分挖掘和汲取它的營養,最終稱贊它的藝術價值和肯定它的社會地位,使之擺脫日異邊緣化的困境。
[1]陜西省秦嶺考古隊.秦始皇兵馬俑.中國旅游出版社.1983.
[2]徐州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徐州漢代“三絕”——漢墓漢兵馬俑 漢畫像石.徐州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2000.
[3]王宏建.藝術概論.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年01月.
[4]石源華,胡禮忠.東亞漢文化圈與中國關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10.
[5]【德】黑格爾.邏輯學.商務印書館.1978.12.
[6]【德】黑格爾.美學.商務印書館.197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