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淑潔 王月龍
[關鍵詞]歷史學習;導語;訓練
歷史是記載一個國家的各個朝代或是各個國家包含政治、經濟、文化、外交和民族關系等諸多知識的學科。內容紛繁復雜,偏重敘述,比較枯燥。在教學過程中如果照本宣科,勢必索然無味。如何改變這種狀態呢?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感興趣、就會有熱情,進而去積極主動地學習。可以說興趣是學習的開始,是成功的秘訣。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注意調動和激發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教學效果。那么,怎樣才能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呢?
一、精心設計導語,激發學習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部好的影片都有一個精彩而扣人心弦的開頭,激發起想看的欲望。剛一上課,學生精力容易集中,如果再有一個引人入勝的開端,就能一下子吸引住學生,使他們興趣盎然,急于求知。
如在講《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一課時,上課前先講一段“岳母刺字”的故事:“宋朝的岳飛,在母親教導下,從小立下了報國殺敵的遠大志向,勤學苦練,學了一身好武藝,又熟讀了許多兵書。當時,北方金國軍隊南下侵犯宋朝,到處搶劫、殺人、放火,一直打到了宋朝都城汴梁,把皇帝、太上皇及許多大臣都俘虜了,國家和人民遭受災難。為保家衛國,岳飛報名參加了抗金隊伍。出發前,岳母親手用針在他的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并對他說:‘不要掛念家里,希望你報效國家,誓殺金賊!岳飛牢記母親的話,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很快成為一名抗金名將。”講完后問學生:“同學們還想不想知道岳飛抗金的故事?”學生回答:“想聽。”老師說:“好,這節課就給同學講有關岳飛抗金的歷史。”學生興趣自然被激發起來了,教學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二、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習興趣
蘇霍姆林斯曾指出“當學生體驗到一種親自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青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課堂教學是師生情感交流的場所,教師要給予學生參與的機會,鼓勵學生敢想、敢說,獨立思考,勇于發表不同意見。如在講《秦王掃六合》一課中:如何評價秦始皇時,提出這樣的問題:對秦始皇應該予以肯定還是否定呢?這時學生的思維異常活躍,不少學生這樣回答,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推行郡縣制,修建聞名中外的“萬里長城”,建立的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功績巨大,應予以肯定,這時馬上有學生起來反駁,秦始皇也干了不少壞事,修長城、阿房宮和驪山陵勞民傷財,還“焚書坑儒”,刑法殘酷,壓制人民,死后很快爆發了大規模農民起義,秦朝就滅亡了,不應肯定。經過爭辯,學生統一了認識,即秦始皇順應歷史發展規律,統一全國,建立中央集權制度,這方面的貢獻應該肯定。這樣,不僅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了,還使學生學會了思考,學會了探究問題,歷史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
如在上《紅軍不怕遠征難》一課時,先播放《過雪山草地》和《四渡赤水出奇兵》這兩首革命歌曲,以此來渲染課堂氣氛。再給出《長征》這首詩,讓學生朗讀。提出工農紅軍為什么要進行長征?長征過程中紅軍如何沖破敵人四道封鎖線、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等一連串問題,造成強烈的懸念和求知興趣。再結合課本插圖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講述仿佛使學生身臨其境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中教師經常這樣問學生:“你從中了解到什么?”“你有什么疑問嗎?”“你對這個問題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感想?”“你還有不同意見嗎?”等等,使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實踐地位和積極思考的情境。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心和參與意識,引發學生積極思維和探索新知識的欲望。
三、注重能力訓練,增加學習興趣
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歷史課教學中,教師還可根據教學內容,通過舉行演講比賽、辯論會、小論文征集評比等多種活動吸引學生,還可輔之以一些激勵機制來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不僅要傳授知識給學生,更重要的還應該教會學生們如何去學習,去發現,去感受。啟發學生去探尋歷史、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每節課的“動腦筋”、“練一練”和“活動與探究”等等都能很好的拓展學生的能力。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地為學生創造機會進行能力方面的訓練,學生的能力就會逐步提高。在講授《難忘九一八》一課時,教師設計了這樣的一個辯論題:“西安事變中捉住了蔣介石,該不該殺他?”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有關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在辯論中,甲方認為1927年蔣介石策劃震驚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叛變革命,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第一次國共合作也破裂了,1927年至1932年大肆屠殺害共產黨和革命群眾達一百多萬人。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蔣介石下令“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沖突”,結果東北軍十幾萬人撤入關內,東北一百多萬平方公里被日軍占領,三千萬同胞過著恥辱的亡國奴生活。蔣介石從1930年10月至1933年10月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連續發動五次“圍剿”,妄圖消滅我人民民主革命政權。蔣介石實施“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其實質就是 “繼續推行向日本帝國主義妥協,對紅軍‘圍剿的反動方針”,嚴重背離了中國歷史的中心任務、嚴重損害中華民族的利益,他根本不抗日、只能阻礙抗日,應該殺掉蔣介石。乙方認為,七七事變以后,中日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應爭取蔣介石抗日,當時國民黨內部的地方派還有很大的實力, 如果殺了蔣介石,國民黨政權有很大可能落在何應欽手里,何應欽屬于親日派,對英美在華的利益,和日本政府對華的政策有著根本的影響。而且蔣介石死后內亂是必然的,中國必然又陷入混亂,軍閥間的內戰又將開始,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將會受到影響,所以主張不殺蔣。辯論雙方唇槍舌劍,你來我往,針鋒相對,互不相讓。小小的辯論賽,形式新穎,有效增加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同時也拓寬了知識面,增強了多方面的能力。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說明了興趣的重要性,興趣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歷史課是一門融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課程,作為歷史教師只要肯動腦筋,善于鉆研就一定能調動好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對歷史課有興趣,以此為突破口對提高教學質量必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