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珍,周鳳山
摘要: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是當前高職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三結合”的途徑(課上課下結合、校內校外結合、理論實踐結合),拓展“三維空間”(專業知識、職業技能、文化素養),培養“三創人才”(創新精神、創業品質和創造能力),以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適合現代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
關鍵詞:人文素養;三結合;三維空間;三創人才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33-0222-02
一、當前高職學生人文素養現狀
當前,大學生人文素養現狀不容樂觀,尤其是高職工科學生。
從當前高職教育的現狀來看,受市場經濟影響,高職學生實用主義、急功近利傾向嚴重,重理工,輕人文,重專業技能掌握,輕綜合素質拓展,覺得掌握了專業技術,會操作就可以了。這是高等職業教育面臨的嚴重問題,不僅使學生知識結構不合理,缺少發展的后勁、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就業,也影響企業的質量,更影響全民素質的提高。
從我國教育自身特點來看,高中文理分科,使得學生知識結構有缺陷,急需在大學階段適當補充和完善。
從國際教育背景看,經歷了工業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過程后,人們發現,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并沒有給人類帶來充分的幸福,因此,科學的發展呼喚重視人文精神,希望用人文精神來重構人與人、人與自然間的和諧關系及推進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反映在大學教育中各國都普遍強調人文科學教育和提升學生的文化藝術素養;經濟全球化又催生培養具有國際視野人才,這種人才首要的素質就是能正確地理解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這進一步拓展了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內涵。
西方的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在資產階級革命之前、文藝復興運動時期就已興起。
西方的人文教育強調以全面發展為目的,視人格完善為終極目的,培養人的全面適應能力、創造能力以及高度責任感與健全的人格,認為教育應存在永恒的理想化的目的,那就是人性的完美展現。
1984年美國人文學科促進會發表的《挽救我們的精神遺產——高等教育人文學科報告書》,震撼了美國教育界。主張培養高科學素質、高人文素質的人。英國政府1987年4月發布的《高等教育——應對新的挑戰》白皮書,明確地把堅持基礎科學研究,增進人文科學成就作為高等教育目標之一。前西德柏林工業大學明文規定,任何系科的學生都要修讀哲學、文學、歷史、音樂等課目。在日本,教育改革一開始就強調人文教育,他們提出用優秀的文化遺產來教育面向國際社會的日本人,要加強人文教育,以克服環境惡化、人的素質退步以及人相互間的接觸和關心淡薄等帶來的負面影響。前蘇聯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和諧教育也體現了人文精神培養的重要性。
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曾經說過:“大學教育應該培養‘人,而不是制造‘機器”[1]。愛因斯坦在為《紐約時報》撰文時也說:僅僅“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產生熱烈的盛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一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一只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展的人”[2]。
現代企業面對激烈的競爭,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人文與技能素質并重,且人文品質更具優先的地位,這已是全球人才學家和企事業決策者們的共識。
因此,以人為本,重視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各國教育改革、教育發展關注的重點。
二、目的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篇》);荀子也說“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荀子·勸學》)。意思是說,君子學習是為了使自己在人格上更完善,而小人學習是把學問當做一只雞、一頭牛,是用來送禮的東西,是為了顯示給別人看,學習的出發點就完全不同。我們培養人文素質,決不能追求一種表面的形式,增加一點文、史、哲方面的知識,也不是會背唐詩宋詞,而是要明白它根本的、內在的,具有規律性和普遍性的“道”。
教會學生知識的同時,還要教會學生道理。荀子的“君子之學不以為通達,為窮而不困,憂而意不衰。君子博學深謀,修身專行,以待其時”(《荀子·勸學》)。當然,這個“待”不是消極等待,是機遇,而是要尋找和創造的。樹立立足現實,從腳下做起,培養創新精神、創業品質和創造能力,實現人生的價值,這是立本之道。
加強人文關懷,注重精神修養。人自己的品德修養是最根本的;荀子也講“君子易物,小人易于物。君子之學不以為通達,為窮而不困,憂而意不衰。君子博學深謀,修身專行,以待其時”(《荀子·勸學》)。所以我們要警惕物欲的膨脹,注重精神的修養,引導學生走向正確的軌道。
提升審美情趣,增強藝術修養,培養審美的情趣與藝術的修養。一個人欣賞趣味的高下可以反映人品的高下。社會藝術對人有教化的作用,對人的成長是必不可少的。
三、途徑
通過多年的實踐,我們試圖構建符合高職工科學生需要的人文素養培養目標和內容體系,即“333人文素質教育體系”:通過“三結合”的途徑(課上課下結合、校內校外結合、理論實踐結合),拓展“三維空間”(專業知識、職業技能、文化素養),培養“三創人才”(創新精神、創業品質和創造能力)。具體如下:
1.“三創人才”——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目標。江澤民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焙\濤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講話時指出:“培養造就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隊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舉措?!迸囵B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是知識經濟時代的迫切需要,也是素質教育的重點,作為現代社會的人,必須要具備創新精神,這樣才能有所發展;才能不斷進步,不斷前進;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教學中應把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發展個性作為一個整體去考慮。從文化環境、教學、培養模式、社會實踐等方面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通過相關的學習以及各種活動的鍛煉,通過不斷加強自我修養和自學鍛煉的過程,逐步成為一個具有培養多才多藝、能夠適應新世紀發展需要的高素質的人才,
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圍繞目標,樹立創新教育的理念,加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即一個平等、信任、寬容、積極進取的氛圍,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加強文化交流,活躍文化氣氛,擴展文化視野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充分發展個性,提高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使學生通過各項活動得到鍛煉。
其次在教學模式方法上要做到:
1)要優化課程結構,改革教學內容,體現教學內容的時代性、開放性、多元性與全面性。培養學生以發展的觀點看待客觀物質世界,引導他們去探索、創新。多層次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組織能力。一是拓寬課程選擇面;二是最大限度地加強選修課程建設,為學生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蘊;三是開設“創新學”、“就業指導”等課程,開發他們思維的靈活性、精確性、敏捷性及變通性,激活他們的創新潛能和創新的主動性。
2)加強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組織能力。
2.“三維空間”——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基礎。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人文素養構成的三維空間,是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基礎條件。專業課程的設置應以職業性的需要為出發點,加強與職業教學對口的課程的設置和實踐環節的訓練,課程的設置應深、廣有度,使應用性職業(技術)的基礎理論知識突出實用性,把人文素質教育融入其中,“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學以致用。專業知識模塊——精、雜統一;專業技能模塊——強、熟——動手努力強,縮短教與戰的差距;人文素養模塊——廣、搏,使知識、能力、素養并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為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應開設一系列旨在提升學生素養的課程。如文學欣賞、文化品讀、經典導析、就業指導、旅游文化等。同時,還可以用學術報告和專題講座的形式,開闊學生的視野,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3.“三個結合”——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的途徑。理論實踐結合、課上課下結合、校內校外結合,多渠道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課上傳播、課下鞏固,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結合。第一課堂開好人文素質教育的必修課和選修課,潛移默化地傳播人文思想,培養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養。課下技能強化、技術鍛煉時滲透人文思想。第二課堂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如研討會、社團活動、講座、競賽、技能展示等,全面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校內熏陶、校外拓展。打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使學生潛移默化、耳濡目染。重點指導和扶持一批特色鮮明的社會實踐活動,延伸到校外,建立起文化素質教育的新空間,使學生校內教育校外拓展,增加實踐活動,展示自身的素養,提升學校品牌。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使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行為修養。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應用相結合,在學習知識、鍛煉能力的同時,修養良好品性。
“人文素質體現了一個人的思想道德修養,反映了人才的質量。加強人文素質教育,需要從知識經濟發展需求的高度,把知識的傳授與道德精神的熏陶融為一體,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笨茖W技術的迅猛發展,使職業崗位(群)的內涵與外延日趨豐富、變化頻繁,職業能力觀也由狹義的職業技術擴展到綜合職業素質,由單純的滿足上崗要求,擴展到走向適應社會發展。這就要求現代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應該更加注重應用型人才的科學素養與人文精神、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統一。在人類即將邁向21世紀的今天,在時代轉折點上,我們抓住了這個問題,可以說是切中時弊。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適合現代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對中國高職教育改變畸型的技術教育的局面,將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1]蔡仲德編纂.三松堂全集:第1卷[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319.
[2]愛因斯坦文集:第3卷[M].許良英,等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