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榮
摘 要:目標管理作為一種科學的管理方法, 可運用到各領域的管理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有效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在高校的各個工作環節中得到統籌規劃。目標管理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規律性要求,并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性和時效性。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實現目標管理,對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德魯克;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管理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33-0332-02
20世紀80年代,目標管理在我國的不同類型組織中得到普遍運用。其間,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也逐漸將目標管理引入其研究領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學科,是一個有諸多內容構成的有機統一體。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作用的充分發揮,根本任務和目標的實現,都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保證作用。離開管理的教育,必然是軟弱無力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完善與否必然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的高低。任何一項管理都是從目標開始,目標在管理中的作用是顯著的,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研究中,目標管理的運用是具有重要價值的。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管理的內涵
目標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簡稱為MBO),就是管理目標,也就是依據目標進行的管理。它是德魯克所發明的最重要、最有影響的概念,并已成為當代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德魯克認為,任何企業必須形成一個真正的整體。它的基本內容包括:為企業作出貢獻、優良的工作標準、自我管理和成事在人這四個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管理是指,學校管理者引導學校各機構的全體成員共同確定學校工作目標及其體系,并以目標為指針,明確各自的責任和發揮各方面的主動性,檢查和評估目標完成狀況的組織活動。學校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制定出近期、中期和遠期的目標,依據目標來制訂具體的行動計劃并付諸實踐。在實踐完成時用目標的實現程度來評估工作的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目標管理的要求
通過對德魯克目標管理的借鑒,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應從其管理目標入手,明確各個部門的職、權、責、效,并圍繞著這個目標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管理必須具備以下幾個要求:上下統一,面向未來,自我管理,即時有效。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管理是一種整體性的管理。德魯克認為每一位經理人,上至大老板,下至生產工長或主管辦事員,都必須明確其目標。這些目標應該始終以企業的總目標為依據。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管理首先從管理的整體目標出發,然后將整體目標逐級分解成各個分目標,用各分目標的實現保證整體目標的實現。學校的每個部門、每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相互協作、共同努力、協調一致,從而更好地實現整體目標。這既有利于全體工作者明確學校思政教育的總目標,增強其整體觀念,又有利于各子系統明確為實現共同目標所承擔的責任和應發揮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管理是面向未來的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標對人的現實行為來說,在某種程度上說存在即顯性,但更多體現的是一種期望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目標指向的是美好的愿望,是一種略高于現實的應然,即目標應具有面向未來的屬性。管理者必須重視對未來的計劃,把規劃目標作為自身的首要職責。因此,管理者應本著尊重歷史、結合現實的宗旨,在歷史和現實的統一中科學地預測未來,做好目標的制定。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管理是一種自我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做“人”的工作,也是“人”做的工作,它要求充分發揮“人”的主體性作用,強調人與工作的配置協調。德魯克的目標管理是人人參與的管理,它要求管理的自我性和自我的主動性、創造性。每個人都有責任,并被置于與職責相匹配的崗位上,通過自我監督、自我控制以實現自我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就是通過教育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只有通過自我管理,使教育者和受教育對象將壓力變為動力,在教育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進而創造性地進行工作。
(四)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管理是即時有效的。德魯克認為,時間是最稀有的資源,絲毫沒有彈性,無法調節、無法貯存、無法替代。善于利用時間是管理有效性的基礎。重視貢獻是有效性的關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管理者要注重貢獻和工作績效。這就要求參與到思想政治管理中的每個個體要善于利用有限的時間,集中精力于少數主要領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的任務繁多,“決策”是其特有的任務。因此,一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作出的決策一定是有效的決策。管理者制定出有效的決策并建立有效的工作秩序,這樣的決策要求有一套系統化的程序,有明確的要素和一定的步驟,還要善于發揮人之所長。
三、實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管理的內容
德魯克認為,企業中每個成員都必須為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奮斗,企業各項工作的運行都必須以整個企業的目標為導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項系統工程,由于其政治價值的剛性要求和社會價值的柔性要求,必然使其在高校中存在著自身的特點。所以,我們在實施目標管理的實踐中更加要注意有選擇地將理論運用到具體工作中。
(一)作好目標的細化,使目標管理中的每一級都明確其整體目標和各自的目標,并使自己的目標服務于整理目標。
將目標細化,是實現目標管理的基礎。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上至校長,下至各個班級的輔導員,都必須明確其目標。否則,會在目標實現的過程中產生一些混亂。我們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目標從上到下層層展開,在縱向上分解到各級、各部門以及每一個工作者,形成自下而上層層保證的目標體系過程。在橫向上將總體目標分解為部門目標,再將部門目標分解為小組目標,最后將小組目標分解為個人目標。形成一個層層支撐,條塊相容的網狀目標體系。
另一方面,各個分目標應該始終以總目標為依據。即使對班集體中的學生干部,也應該要求他以學校的總目標和班集的目標為依據來制定自己的目標。學校的各項工作非常的多,以致個別班集體的具體工作同學校的總目標之間似乎有著天文數字般的距離。但班集體管理者還應該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學校的總目標上,并用他的班集對整體所作的貢獻來評價本班集的成果。
(二)建立良好的工作溝通機制,使目標管理的執行成為一個開放的內外循環的有機系統。
目標的層層分解,責權的清晰劃分,會使上下級或者同級的各個部門產生相互脫離、各自為政的現象。一旦出現突發事件或者目標的實現過程出現偏差,信息得不到及時的交流和反饋,實施方案沒有得到調整,危害會繼續擴大。這大大降低了學校各組織的應變能力,也影響到學校的治學威望。所以,為保證各個層級、各個部門的目標始終有條不紊地實施以及與大目標保持一致,建立一個順暢的溝通機制必不可少。
為解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管理工作中存在信息差問題,學校的高層領導應采取授權的方式,提高中層和基層工作者參與目標制定的積極性。校領導通過積極地授權,讓每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意識到自己承擔的責任,并積極而負責地參與制定目標的工作。各個級別的管理人員只有參與到目標制定的過程當中,上一級的管理者才能知道應該對下一級的具體工作提出什么要求。學校可以在各個層級和部門定期召開交流會,采取正式和非正式的溝通方式,將信息及時進行交換,同時有專門的組織進行評估和反饋。制定切合實際的目標需要有各個層級的管理者的切實參與,只有參與溝通,才能保證目標的順利實現。
(三)重視將各級目標轉化為主體所對應的貢獻,使得目標管理的執行成為一個由內而外的自發過程。
“貢獻”是指對外界、社會和服務對象的貢獻,它是有效性的關鍵。德魯克認為,一個單位,無論是工商企業、政府部門還是醫療衛生單位,只有重視貢獻,才會凡事想到顧客、想到服務對象,同時考慮到是否為服務對象盡了最大的努力。我們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過程中,應該充分重視將細化到每個人管理者的目標轉化為個人為學生、為集體所作貢獻。貢獻是一個人存在的社會價值。如果將管理目標轉化為每個人所作出的具體貢獻,這個目標就變得崇高而更加易行。因為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管理過程中每個管理者自身社會價值的內在體現。
有效的管理者重視成員的貢獻,并以實現整體的目標為己任。直接成果、價值的實現和未來的人才培養是一個組織必須取得的三個成效。學校管理的直接成效是校風和學生總體成績的提高;價值的實現指的是社會效益,如學校應為社會提供所需的合格建設者;未來的人才培養可以保證國家的發展后繼有人。一所高校如果僅能維持今天的成就,而忽視明天,那它必將喪失其功能性,不能在變動的明天生存。高校必須知道學生、家長、社會對他的期待是什么,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必須知道自己在高校和受教育者間應承擔什么樣的責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標必須規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達到的成就,必須規定管理者和其所在部門在幫助其他部門實現目標時應作出什么貢獻,相應地,還規定管理者在實現自己的目標時能期望其他部門給予的貢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管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過程,每個環節的具體工作都應融合到其中加以研究。只有在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的基礎上銳意創新,在管理理念、內容、方法、機制等方面的不斷探索和創新,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管理取得實質性突破,切實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才能更好地發揮高校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作用,為我國培養出時代需要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從而使國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達到更好更快發展的理想狀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都麗娟.高校目標管理中的共性與個性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
[2]郭必裕.高校目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1).
[3]鄭燕祥.教育領導與改革新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陳莞,倪德玲.最經典的管理思想[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7).
[5]張耀燦.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71.
[6]邱偉光,程延文,英烈.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