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做科長的朋友最近心情很不好,原因是他在競爭市交通局副局長的時候,被某同事用不正當手段擠了下去。朋友是早年從外地調來的,幾個月前通過筆試,順利進入單位副職候選對象考查名單,正在關口,原單位突然有人用匿名信揭發(fā),說他當年在公路招標過程中索賄受賄,且在外面包養(yǎng)情人。有關部門經過調查,證明事情子虛烏有,那位唆使別人寫匿名信的同事也受到了嚴肅處分。但單位的競職沒等調查結果出來就搞完了,朋友沒有實現自己升職的愿望。
朋友的經歷是典型的君子被小人暗算,被小人算計的君子其實比比皆是。歷史上有個非常著名的例子。南朝齊明帝蕭鸞從堂侄——齊武帝蕭賾的兒子蕭昭文手里搶得帝位后,擔心謝朓的岳父、齊武帝的心腹猛將王敬則反叛,加重兵監(jiān)視。王敬則非常恐懼,其第五子王幼隆替父分憂,派人聯系謝朓,共商對策。不料,謝朓一心想邀功取寵,他扣住大舅哥派來的人,徑直告發(fā),其岳父王敬則被滅族,謝朓因此升為尚書吏部郎。謝朓的妻子氣憤不過,執(zhí)意為父兄報仇,常懷利刃企圖刺殺謝朓,弄得謝大詩人有家難歸。
在君子與小人的交鋒中,君子往往淪為失敗者,原因很簡單:君子講規(guī)則,小人不擇手段;君子重良知,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小人只看利益,認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君子對他人的不幸有惻隱之心,小人對別人的痛苦幸災樂禍。正因為君子經常斗不過小人,君子也就最痛恨小人。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小人對君子也并非全是害處,他們有時其實也“成就”了君子。
首先,小人“告訴”君子與人做朋友要看人品。前面說過,小人是壞得沒有底線的人,他們干什么都沒有顧忌。君子與他們打交道,時刻得提防他們搞自己的路子。為了最大限度地讓自己免受小人的傷害,君子最正確的做法是先以開放的心態(tài)跟周圍每一個人打交道,再用心觀察這些人的人品,覺得某個人品德高尚,就將其納入自己的交際圈;覺得某個人不講道德,就堅決疏遠他。交朋友做到了人品優(yōu)先,君子被小人傷害的幾率也就會大大降低。
世上沒有一個人不喜歡別人高尚,因為一個人的高尚能給他人帶來安全感,靈魂卑鄙的人是不會有多少真心朋友的。小人不管當初活得多么得意,最后大多沒有好下場,就說明了這個道理。小人等于以自己的骯臟行為和可恥下場給君子上了第二課:做人不能太自私太卑鄙。
小人還能“增強”君子行事的理性色彩。人人都厭惡小人,即使是小人,他也希望自己碰到的是君子,以便實施自己的陰謀詭計,但小人臉上并沒有寫標簽,相反,他們比任何人都善于偽裝,許多時候顯得比君子還君子,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拒絕小人成為你的朋友,但不太可能完全不跟小人打交道。為了避免讓小人抓到自己的把柄,君子只能事事小心,比如說話盡可能不意氣用事,不主觀偏頗;做事看重細節(jié),重視必走的程序。行事一步步走向理性,君子也就實現了人格的某種成長。
君子永遠成不了小人的老師,小人之所以是小人,就是因為一貫拒絕向君子學習;但小人可以成為君子的“老師”,君子在小人的虎視眈眈中會逐漸變得完美,從而抵達道德、事業(yè)的高地。
(摘自《做人與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