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潔
【摘 要】方言是一種鄉土文化特色,它的特殊魅力和表現力與普通話有所區別。精心創設的本土方言教育環境,可以反映本土文化背景,促進大班幼兒對本土方言文化的理解,讓幼兒真切感受到方言的魅力,從而傳承本土語言文化,保護中華民族文化豐富性。
【關鍵詞】語言環境 本土方言 大班幼兒
方言與一方水土的獨特文化、歷史、傳統息息相關,在全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當下,保護方言對鄉土文化傳承與情感傳承仍有積極意義。在幼兒園大班開展方言教育,創設一定的方言教育壞境,有利于促進大班幼兒理解文化多樣性,有利于激發幼兒對方言及家鄉的喜愛之情,有利于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和教師指導語言的能力,有利于師幼共同傳承本土優秀文化。
一、聚焦生活,在交往互動中激發學習方言的興趣
語言不能簡單等同于交流工具,多一種方言,就是多一種文化特色。《0—8歲兒童學習環境創設》指出,在環境創設中,需要考慮兒童的興趣、發展水平及其文化和地域背景。
1.“賞”——創設“桃源方言真好聽”的方言墻,在親近方言中大膽說方言
從大班幼兒的方言興趣點出發,根據幼兒現有的方言經驗,創設富有班級文化特色的“方言墻”,生發幼兒喜聞樂見的說方言活動,可以促進幼兒親近方言。教師可充分挖掘“地名”“美食”“禮儀”這三種本土文化中蘊含的教育因素,圍繞幼兒所熟悉的事物,利用各種代表性圖片、文字等,在班級墻面上創設別具一格的語言環境。例如,幼兒會開心地模仿著“螃蟹”圖片,一邊左右晃動著身體橫著走,一邊喜悅地用方言說“毛夾哈(音)”。“桃源方言真好聽”,這種生動形象的“賞方言”,能成功引領幼兒去關注、體驗、感受桃源本土方言文化,從而開闊眼界、豐富經驗,使幼兒更加了解、熱愛家鄉的本土方言,在親近方言中大膽說方言。
2.“說”——創設“我們一起說方言”的交互氛圍,在走進方言中積極說方言
教師可以以游戲為途徑,激發大班幼兒說方言的興趣,使其樂意運用方言進行交往。例如,晨間點名活動中,幼兒們合作看桃源的地名圖來說方言;餐前活動中,幼兒們開心地看著誘人的美食圖來說方言。在一系列本土方言互動活動中,“我們一起說方言”,在充滿趣味性的交互氛圍中,幼兒們感受家鄉方言的魅力,在走進方言中積極說方言。
二、環境熏陶,在耳濡目染中感悟方言的魅力
童謠因其短小精悍、內容生動、朗朗上口、易記易誦的特點深得人們的喜愛,優美的音樂、和諧的節奏,可以給孩子們以情感的熏陶和美的享受。《0—8歲兒童學習環境創設》指出,幼兒教育項目是一種文化。為此,學校創造了“童年文化”,它幫助所有人去理解和重視童年時光。為兒童創設經歷和環境,將影響兒童體驗和記憶他們的童年。因此,可在幼兒園創設有趣的方言互動,讓方言成為孩子童年美好的記憶。
1.“唱”——創設“方言音樂活動”,在善說方言中快樂唱方言
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的情感。據調查,筆者所在幼兒園的大班幼兒多數能聽懂桃源方言,但是不會說桃源方言,幼兒說桃源方言時總是慢一拍,有時還要想一想,語音也不標準,說出來就是不是那個“味”。為了讓每個大班幼兒都能參與方言活動,學校以同題異構為載體,精心挖掘、擷取適合大班幼兒的本土素材,開發“樂樂童謠吧”園本課程,讓幼兒們快樂自信地說方言、唱方言,傳承桃源本土語言文化。
將本土童謠和歌唱活動有機結合,以音樂為烘托背景,師幼共同學習欣賞、感受歌謠的韻味,孩子們很快便能在輕松、愉悅的音樂氛圍中學會童謠。在實踐研究中,我們發現有許多經典的童謠都可以改編成歌謠,例如,《薔薇花》是一首源自我們桃源鄉的童謠,主要描述一個寶寶看到美麗的薔薇花并動手數一數的情境。我們借由這首童謠并結合《拔蘿卜》的音樂曲調,在融入本土特色的方言中創編了《薔薇花》這首歌曲。教師從歌唱、游戲兩個不同角度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和實施策略,以大班幼兒的興趣為出發點貫穿始末,逐層深入,大膽引領幼兒感受童謠,體驗用本土方言進行演唱。另外,《炒豆豆》《城門幾丈高》《兩只小花狗》《外婆橋》《月亮船》《打大麥》《倷姓啥》,這些好聽好玩的童謠配合同題異構活動,使幼兒們暢游在音樂課堂中,領略到了童謠帶來的獨特魅力。“方言音樂活動”,這種輕松愉悅的“唱方言”,使大班幼兒感受到桃源方言的語言美,在增長知識、豐富語言、訓練語音的同時,在善說方言中快樂唱方言。
2.“演”——創設“音樂區”“大帶小”,在個人、同伴互動中自信演方言
為了提高大班幼兒對童謠的理解,我們把本土童謠和形象的肢體動作、感官練習、游戲情境加以結合,以表演的形式進行呈現。表演前,在班級的“音樂區”,教師們用紗巾、彩珠等材料布置小舞臺,幼兒們和爸爸媽媽一起用木頭制作了架子鼓、小話筒,用奶粉罐制作了小鼓、腰鼓等;在幼兒園的“音樂小山坡”上,幼兒們收集的廢舊鍋碗瓢盆錯落有致地鑲嵌在七彩柵欄上:這些別有一番風味的音樂環境創設無疑都給幼兒們留下了一片自由快樂的音樂空間。表演《外婆橋》時,幼兒們系著圍裙、拿著小鍋小鏟,和小伙伴們唱一唱、抱一抱;表演《城門幾丈高》時,幼兒們點點頭、數一數、跳一跳;表演《倷姓啥》時,幼兒們手拿小木塊,跟著節奏敲一敲,你來問一句,我來答一句;表演《炒豆豆》時,大班幼兒們拉著中班、小班弟弟妹妹的小手,兩兩拉手搖一搖、轉個身子翻一翻。
在這快樂的歌唱環境感染下,幼兒們邊游戲邊吟唱,既輕松地學唱了童謠,又提高了反應靈敏度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在兩兩合作或集體游戲中,我們也為幼兒們提供了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的平臺,提高了他們在活動中的合作和交往能力。能力強的幼兒帶動能力弱的幼兒,年齡大的幼兒帶動年齡小的幼兒,不會說方言的幼兒也會樂意模仿同伴的口音,大膽開口了。“我們一起唱方言”,這種互幫互助的“演方言”,成功讓幼兒們在自主表演活動中享受歌唱的快樂,讓學習桃源本土方言不再枯燥無味,進一步抒發熱愛家鄉的情懷,在個人、同伴互動中自信演方言。
三、家園同步,在持續傳承中抒發本土方言的情懷
《0—8歲兒童學習環境創設》指出:為了成為有效的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與家庭和社區形成伙伴關系,教師可以成為所有家長和兒童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無論在哪個空間,我們必須創設一個相互尊重的環境,創設向家長們傳達“你屬于這里”的信息的環境,使家長認識到自我價值和增強歸屬感,以滿足他們的基本需求。本土童謠來源于生活,作為桃源人,家長對自己家鄉的語言都有著情感上的依戀,希望孩子“不忘本”“不忘根”。因此,家長們都樂于參與本土方言活動,家園同步,在持續傳承中抒發本土方言的情懷。
例如,在家長公開半日活動中,鼓勵幼兒們邀請家長一起表演音樂童謠,讓家長和孩子一起用桃源本土方言說、唱童謠。這種方式一方面讓幼兒自身感受到家鄉——桃源鎮方言的魅力,讓桃源的本土語言文化得到傳承;另一方面讓家長更了解孩子及幼兒園組織的童謠活動,為孩子在幼兒園和家里所學的內容搭建橋梁,使學習互補,讓家長成為孩子更好的教師。又如,幼兒園舉辦“慶三八·家長才藝展示活動”和桃幼“啟樂”音樂藝術節,充分挖掘社區資源和家長資源,激勵善說本土方言的家長在孩子們面前展露才藝,鼓勵孩子們與爸爸媽媽一起站上“童謠舞臺”,唱響桃源音樂童謠。“我們一起唱方言”,這種親子互動的“演方言”,成功拉近了孩子與家長、家庭與幼兒園的距離,使本土方言教育在學前教育中獲得了更多的支持和資源,同時也為孩子、家長提供互動的機會。
音符是流動、跳躍、有生命力的,方言是特別、深遠、有傳承力的。幼兒們感受到了方言的魅力,他們才會越來越愛本土方言,才能激發他們用自己的情感去賞方言、說方言、唱方言、演方言。方言保護與傳承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功的,它需要文化積累,需要有效方法,只要我們攜手參與,我們的本土方言和鄉土文化就仍能在生活中得到保護與傳承,為豐富的中華民族文化增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