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自古都有“氣韻非師”的美術教育觀,設計的原創思維最終獲得的渠道終將是文學的積累,生活的感悟,及滿腔熱血的用繪畫語言表達出來。藝術家必須向生活學習,向社會學習,向自然學習,方能有與“山川神遇而跡化”的美妙感受,才能領悟藝術的真諦與精髓。試談現代藝術設計教學如何向優良的思想傳統學習。有心而發,有感而做。
關鍵詞:氣韻非師;觀察;感悟;充分感情表達
“畢庶子宏擅名于代,一見驚嘆之,異其唯副縣長禿筆,或以手摸絹素,因問躁所受。躁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畢宏于是閣筆。”也就是說,藝術必須來源于現實美,來源與藝術的生活,以大自然為師,將其領悟的感受通過藝術家的主觀情思的再創造,從而衍生出優秀而能打動人心的藝術作品。這八個字概括了中國繪畫教育的精髓,闡述了美術創作是從觀察自然生活—藝術的意象的形成—藝術形象創作的全過程。自魏晉時期開始中國繪畫就秉承“仰觀天象,俯察地理”的文化傳統,指出藝術家必須向生活學習,向社會學習,向自然學習,方能有與“山川神遇而跡化”的美妙感受,才能領悟藝術的真諦與精髓。在此就古人的藝術理論,淺談當今設計創意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當代藝術設計教育應從傳統美教中吸取哪些養分。
一、現代設計教學面臨的問題
美術設計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既是創意能力的缺乏,創意能力是一個十分含糊的概念,其中包括的內容是從感官的視覺到體悟感受的過程,最終轉化為一種視覺符號表現出來,插畫設計這門課程主要是學習為報紙雜志,商業產品設計其中的插畫,及部分個人插畫藝術設計創意。這門課集手繪與電腦繪圖于一身,目標是培養具有插圖創意設計能力的人才,不論是商用還是個人獨立創作,創作過程卻是相似的,插畫設計雖是一個獨立的繪畫門類,但是其成長卻依附與繪畫,怎樣將已定的文字要求通過繪畫的形式展現于畫面之上,生動且富有趣味性,這是創作中最為艱難的一步。在插畫設計中的創意來自幾個方面,其一是較好的美術基礎水平,其二是對各種繪畫表現形式的了解,從而再創造。第三點,插畫設計需要較強的趣味性表現,所以畫家應熱愛觀察生活,積累素材。學生有大量的時間進行創作,但是作品的質量呈現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原創性差,模仿嚴重,二是畫面的表現上時代感較差。
原創性差究其原因,首先是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生缺少扎實的基本功與文學功底的鋪墊造成的,美術作品的創作本就是有心而發的感受及表達的結合沒有萌發藝術創意的大腦就沒有審美的定向,沒有文學功底的鋪墊在藝術表達上必定沒有深度可言,這一點在學習之初就是一個很大的遺憾。其二,缺乏感受能力。對于畫面不愿分析,不愿“讀畫”,匆匆而過,“中得心源”的學習目標就此喪失了一半,“中得心源”,更多程度上是畫者對自身提高修養的一種需求,無論師從與誰,都在于自我的歷練,中國自古都有“氣韻非師”的美術教育觀,很多的名家也都未必出于名門名校,也就是說,“畫畫”是不用刻意教授的一門技藝,所謂的藝術靈感,設計的原創思維最終獲得的渠道終將是文學的積累,生活的感悟,及滿腔熱血的用繪畫語言表達出來。讓一個從未學習過繪畫的學生常年練習寫實基礎,很快的時間內既可以畫的很“像”,這是因為技術的易掌握性決定的,比例,大小,構圖都有局可依,有規律的事物進行起來都會比較容易,但是想要找到好的表現形式卻是難上加難,大部分的學生都是會熟練繪畫的,但是原創性很差,是感受力與表現力無法對接的表現。因此忽略了審美感受,沒有回味的空間,無法將“畫”與“意”結合。插畫設計中對趣味性的表現尤為重要,這種趣味首先是對文字的理解和用畫面的方式去再現的過程,其次是對生活的熱愛累計的一種情趣的表達。
第二點問題是商業插畫設計的時代感差,什么為時代感,插畫設計由于其商業產品的需要,受眾較年輕化,有力的掌握時尚的方向,大眾的審美趣味至關重要,繪畫表現還要學會與時俱進,把握時代的脈搏了解市場及受眾人群的喜歡,當然這樣并非是將審美屈從與別人的眼光,而是更好的與觀賞者有所交流,因為插畫設計是大眾的藝術。我認為在現代的設計教學中所謂的“外師”依然指的是自然,但是這個自然的概念要廣的多,不僅僅是效仿自然的美態,體驗自然的靈透,更是在自然中提煉美的精華,將自然的概念加以擴充,自然就是我們生活中的一種狀態的體現,是對陳雜五味生活的體驗,是對身邊所聞所見的感受,是對將藝術融入生活的一種記憶的手法,是將文字語言與圖文設計結合的一個收集信息的過程,這個過程非常重要,并富含了許多知識的積累。看萬種生活,體會萬種心態,總結表現萬種情緒。這樣的插畫設計作品就有了靈魂,有了人文的關懷,有了人性的閃光,好的藝術作品不外如是。
二、“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在教學中的現實意義
在教學中,我們不斷地向學生灌注知識的同時,是否也應更嚴肅的研究怎樣提供給學生更好的教學方式呢,“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讀日本的東京藝術大學學生的博客,里面說到他們的教學方式,既是提供給學生最好的器材設備,不做過多的理論講解,將學生當做研究者對待,期待大量的優秀作品制作呈現為成品的形式,很多中國學生很不理解這樣的教學方式,開始認為學校是不負責任的,后來大家發現自主學習的過程就是成長進步的過程,沒有強壓,沒有灌輸固定的知識,沒有一個教授會告訴你唯一的答案,優秀的藝術作品都來自與最會獨立思考的學生。怎樣引導學生建立一個屬于個人的學習軌跡,應是“中得心源”最為重要的部分。
讓學生走進自然,體會各種生活。激發創作的靈感,我發現帶著他們去寫生的時候,即使平時不愛交流的學生也會不經意間在速寫本上寫下些感想,這些詞句積累的多了,組合在一起十分生動有趣,如果在這樣的鋪墊下教師安排大家畫一組“游記”形式的插畫,靈感不就自然的涌現了嗎,也許有的同學畫的很笨拙,但是也是生動形象,中得心源的根本追求的不就是自身對外在物體的體會與淋漓盡致的繪畫表達嗎,其次,在插畫設計的課程中增加教與學的樂趣,有一次我讓動畫系的學生畫怪物的造型,大家苦思冥想都畫的很平庸,后來我們玩擊鼓傳花,畫板到誰的手中停下就加上一個五官,畫的要隨意要大膽,可以不按比例不按結構去畫,有趣的是他們大概六七個人組合起來的形象竟然比每個人畫的都生動,所以說我們的教學更應該告訴學生的是一個方向而并非他們具體怎樣去畫。最好的教學應該是啟發性的,學生思想一旦禁錮,怎樣的生活對于他來說都是平淡,沒有“外師造化”渴望了解藝術與生活的眼睛,就沒有中得心源的學習心境。那么我們所說得創意就是空談。插畫設計作為建立于繪畫與設計之間的一種表現方式,應更好的傳承中國美教之精髓,與現代的設計藝術結合,呈現給大眾以新穎的美感體驗。
參考文獻
[1]朱良志 《中國典籍與文化》,2003年第4期 中國教育出版社
[2]王中令 《視覺藝術心理》 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5年
[3]李永林 《中國古代美術教育史綱》 安徽美術出版社,
[4](日)夏井蕓華《插畫設計》 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9年
作者簡介:金玉珊,女,河南藝術職業學院南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