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霞 姚利民 黃書真


摘 要:高校課堂有效教學指高校教師最大程度地達到了預期教學效果的課堂教學。教師、學生、學校是影響有效教學的重要因素,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需要教師、學校、學生采取相應對策。教師要確立有效教學理念,增強教學責任意識和加大教學投入,豐富教學知識,提高教學效能感,學習、實踐、反思和研究教學,學校要重視、鼓勵、支持教學,其他教師要鼓勵、支持、幫助教學,學生要配合、支持、投入教學。
關鍵詞:高校;有效教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對策
高校教師課堂有效教學指高校教師最大程度地達到了預期教學效果的課堂教學,有效教學既是高校教師教學追求的目標,也是確保教學質量的前提。本文以調查研究結果為基礎,從影響高校課堂有效教學的教師、學生、學校因素入手,提出并探討提升高校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對策。
一、高校課堂有效教學現狀與影響因素之調查
為了研究高校課堂有效教學的現狀和影響課堂有效教學的因素,通過參考大量文獻[1][2][3][4][5][6][7],用團體問卷法對120位本科生進行調查,以電子郵件和信件方式征求50位湖南省省級教學名師、21位湖南高校主管本科教學工作的校領導和51位全國知名教學研究專家的意見,采納中國高等教育學會2009年12月20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世紀教學研究所2009年度重點規劃課題主要負責人座談會上專家們的建議,筆者歸納了課堂有效教學的評價指標和影響高校課堂有效教學的因素,編制出《高校教師課堂有效教學和影響因素調查問卷》。該問卷將高校教師課堂有效教學指標和影響因素作了歸類。課堂有效教學問卷部分主要包括教學態度(1個子指標)、教學內容(6個子指標)、教學方法(6個子指標)、教學表達(2個子指標)、教學組織(4個子指標)、教學效果(5個子指標)等6大指標24個子指標,形成陳述性判斷題,共24題,最后一題(第25題)系對高校課堂有效教學的整體評價。在每個陳述性判斷題后給出了五種選項,它們是總是、經常、有時、較少、從未(分別與很有效、有效、較有效、較無效、無效相對應),要求被調查者根據高校教師課堂教學的實際對課堂教學有效性作出評價,統計結果時,選擇總是、經常、有時、較少、從未分別計5、4、3、2、1分。課堂有效教學影響因素問卷部分主要包括教師因素(5項)、學校因素(4項)、學生因素(3項)等3類12項,要求被調查者根據很重要、重要、較重要、不重要(分別與影響很大、影響大、影響較大、沒有影響相對應)標明這些因素對高校課堂有效教學重要程度的判斷,統計結果時,選擇很重要、重要、較重要、不重要分別計4、3、2、1分。共有隨機抽選的四類院校(重點大學、一般本科高校、新建高校、民辦高校)共8所(以上類別各2所)5040名被調查者(其中學生3600名,教師960名,教學管理者480名)接受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見表1[8]、表2[9]。
表1的平均數顯示,高校課堂教學整體有效的分數為3.47,處在“較有效”(3分)和“有效”(4分)之間,課堂教學不同方面有效性的分數為3.43-3.71分,也是處在“較有效”(3分)和“有效”(4分)之間,此表明高校教師課堂教學從整體和不同方面看均比較有效。當然,高校課堂教學只是比較有效,并不是有效,更沒有達到很有效水平,這說明課堂教學存在一定問題,其有效性還有提升的空間。表1也顯示,高校教師課堂教學不同方面的有效性不同,有效性由高到低依次為教學態度(3.71)、教學組織(3.60)、教學表達(3.60)、教學內容(3.57)、教學方法(3.49)、教學效果(3.43)。
表2的平均數顯示,有效教學影響因素按程度大小排列依次是教師(3.47)、學生(3.43)、學校(3.31),且平均數處在“影響大”(3分)和“影響很大”(4分)之間,這說明教師、學生、學校都是影響有效教學的因素。就教師因素而言,各子因素按程度大小依次是教學責任意識和投入(3.59),教學理念(3.46),教學效能感(3.45),教師教學知識(3.43),學習、實踐、反思、研究教學(3.41);從學生因素來看,各子因素按程度大小依次是學生投入(3.46)、學生配合和學生支持(3.42);從學校因素來看,各子因素按程度大小依次是學校重視(3.46),學校支持(3.41),學校鼓勵(3.29),學校其他教師鼓勵、支持和幫助(3.08)。教師、學生、學校的各子因素影響程度的平均數處在“影響大”(3分)和“影響很大”(4分)之間,說明它們都是影響有效教學的因素。
綜上可知,高校課堂教學只是比較有效,其有效性還有提升空間,教師、學生、學校的各子因素都是影響有效教學的因素。因此有必要從教師、學校、學生三方面提出并探討提升高校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對策。
二、教師要實施有效教學
表2表明,認為教師對有效教學影響大、很大的分別占37.85%、54.75%,教師對有效教學影響程度的得分為3.47分,在教師、學生、學校三者中,教師的影響程度排第1位,這說明教師自身對有效教學有更大的影響,因此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首先需要教師實施有效教學。
1. 確立有效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是教師對教學要追求什么樣的理想目標和為什么要追求這樣的目標的認識。[10]就課堂有效教學而言,教師的教學理念就是其對什么是課堂有效教學、為什么要進行課堂有效教學以及怎樣進行課堂有效教學的認識。表2顯示,分別有39.43%、53.32%的被調查者認為教師的教學理念對有效教學重要、很重要,影響程度的得分為3.46分,這說明教學理念是對有效教學影響較大的因素,高校教師應當確立有效教學的理念。應當提高對什么是課堂有效教學的認識,把握有效教學的內涵,正確區分有效教學與低效、無效、負效教學,了解影響有效教學的因素,明晰有效教學的評判標準。應當提高對為什么要進行課堂有效教學的認識,既要認識有效教學的必要性,了解課堂有效教學與教學質量的關系、與學生成長成才的關系、與家長和社會建立對高等教育信任度的關系、與高等教育未來發展的關系,更要認識有效教學的緊迫性,認識到高校擴招教學質量問題日益突出、高校教學只是比較有效的現實、不實施有效教學將危及高校生存與發展等問題,意識到教好學生、有效教學是高校的基本職能,是教師的重要學術職責。[11]教師要進行課堂有效教學,還必須提高教師對怎樣進行課堂有效教學的認識,促進教師樹立認真負責的教學態度,精選和優化教學內容,掌握有效教學的方法,進行有序的教學組織和安排,并取得理想的教學結果。
2. 增強教學責任意識和加大教學投入
社會中每一個成員都有自己責無旁貸的社會義務和職責范圍。作為高校的一名教師,首要的責任是改進教學,有效教學,教書育人。教師教學責任意識是教師對分內應做的教學工作的認知和覺察[12],并影響著教師高度重視、努力實施、深入研究和反思教學。教學投入是指教師對教學的時間和精力的投入。表2顯示,認為教師的教學責任意識和投入對有效教學重要、很重要的分別占被調查者總數的32.03%、63.32%,影響程度的得分為3.59分,這說明教學責任意識和投入影響著有效教學。為此,教師應當增強教學責任意識和加大教學投入。一方面,教師要意識到,教好學生、對學生負責是教師的本職工作和重要責任,課堂作為其教書育人的重要舞臺,是其履行責任的重要場所,因此必須扮演好教學者這一角色,始終把學生利益放在首位,將教學作為自己的首要工作,決不因為科研等事務影響或犧牲教學,必須認真對待教學,不斷進行教學改革和創新。另一方面,教學是一種智力勞動,是需要付出情感的助人行為,教師必須加大教學投入,在課堂教學中,要以飽滿的精神走進教室,并始終保持激情,傾注對教學內容、課程、專業、教學和學生的熱愛,全身心投入;不斷投入時間和精力來學習、探索、反思和研究教學,有效地引起、維持、推動、指導、幫助學生學習,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 豐富教學知識
教師的教學知識是其開展教學的基礎,也是其有效教學的基礎。表2表明,認為教師的教學知識對有效教學重要、很重要的分別占被調查者總數的38.09%、53.22%,影響程度的得分為3.43分,這表明教師的教學知識對教師課堂有效教學影響較大。教師的教學知識包括專業知識、教育學科知識和有效教學知識。[13]當前高校教師的專業知識比較扎實,而教育學科知識和有效教學知識卻比較欠缺。對高校教師來說,豐富教學知識的重點是豐富教育學科知識和有效教學知識。
首先,豐富教育學科知識。教育學科知識指教師擁有的通常適用于所有學科教學的普遍性教學理論和教學法知識以及某一學科專業特殊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法知識。教師的教育學科知識具有實踐性,是能有效指導其教學并使其教學實踐更加合理、科學的實踐性知識、操作性知識。
其次,豐富有效教學知識。有效教學知識是關于什么是有效教學和怎樣進行有效教學的知識,具體涉及如何準確把握和全面兼顧學生差異、正確設定教學目標、合理選取教學內容、科學運用教學方法、有效組合教學媒體、綜合優化教學環節、科學評定學生學習的知識,如何有效引起學生興趣和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動機和調動學生積極性、促進學生參與和培養學生創造性的知識,面向全體學生和因材施教相結合的知識,確保課堂教學的學術中心性、速度、難度、信息量和努力提升課堂教學的生動性、挑戰性、吸引力相統一的知識。
4. 提高教學效能感
教師教學效能感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對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學工作、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能力的知覺與信念。表2表明,認為教師的教學效能感對有效教學重要、很重要的分別占被調查者總數的37.93%、53.82%,影響程度的得分為3.45分,這意味著教學效能感也是對有效教學影響相對較大的因素。高校教師應注重培養和提高教學效能感,為課堂有效教學提供動力保障。
其一,對教學成敗積極歸因。一般來說,教師的教學效能感會影響其對教學成敗的自我歸因,反過來教師對教學成敗的積極歸因又影響其教學效能感。因此,要提高教學效能感,教師必須對教學成敗積極歸因。一方面,教師要努力爭取教學成功,并將教學成功歸因于自己的教學能力、努力和方法或策略,提高教學效能感,激發強烈教學動機和積極性,實現有效教學,爭取進一步教學成功。另一方面,教師也致力于避免教學失敗,在教學失敗或教學無效、負效、低效時,將其歸因于偶然因素的干擾、自己努力不夠、教學方法或策略不當,從而不因教學失敗而降低教學效能感和失去信心。
其二,培養教學基本功和教學本領。教學基本功和教學本領是教師有效教學的法寶,也是教師教學效能感提高的基礎,教師要提高教學效能感必須培養教學基本功和教學技巧。
其三,追求教學成功。教學效能感奠基于教師的教學成功,教學成功又能進一步強化、提升教師的教學效能感。教師要將主要精力、時間用于教學,專心、專注、投身于教學,富有教學熱情和教學激情,從一個個教學成功案例中不斷增強教學自信,提高教學效能感;要敢于承受教學失敗的挫折、痛苦、打擊,善于從教學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改進和提高。
5. 加強對教學的學習、實踐、反思與研究
表2表明,認為教師對教學的學習、實踐、反思和研究對有效教學重要、很重要的的分別占被調查者總數的41.75%、50.06%,影響程度的得分為3.41分,這表明教師學習、實踐、反思和研究教學對其課堂有效教學影響較大。因此,教師必須學習、實踐、反思和研究教學。
首先,教師要學習教學。教學并非是一種只憑經驗就可做好的技巧性活動,而是需要借助專門知識和技能開展的專業實踐。教師要通過閱讀教育教學論著、參加教學培訓、觀摩其他教師的教學等途徑,學習教學知識,掌握教育學科的理論性知識、實踐性知識,以指導自己的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實現課堂有效教學。
其次,教師要實踐教學。教師要學會教學,成為有效教學教師,必須進行教學實踐。課堂是教師實踐教學的最佳場所,要始終重視課堂教學,進行課堂教學實踐和鍛煉,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總結和積累教學經驗,摸索教學方法,發現和糾正教學失誤,鍛煉和培養教學能力,提升課堂教學實踐合理性,逐漸邁向有效教學。
再次,教師要反思教學。反思教學是教師把教學作為認識或意識的對象,對其合理性和科學性進行評判,并考慮、選擇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和科學性對策的過程,是教師對有效教學的有意識的努力。[14]教師要在教學前反思,認真考慮、籌劃自己的教學活動,預見突發的事件,制訂應急之策;教師要在教學中反思,及時評判教學實施的合理性、有效性并及時作出調整和改進;教師要在教學后反思,重視總結,分析教學成敗原因,總結成功經驗,汲取失敗教訓,以作為以后教學的參考。根據梅茲羅的觀點,教師要開展內容反思、過程反思、前提反思。[15]通過內容反思,明晰自己在教學中采取什么措施;通過過程反思,明晰自己如何才能促進學生學習;通過前提反思,明晰自己為什么以這種方式教學。
最后,教師要研究教學。研究教學是教師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教學中的問題進行研究,以解決教學中的問題,揭示教學規律,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的活動,教學研究是達到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條件。[16]教師研究教學要提高教學研究的針對性,遵循選題原則和掌握選題方法,圍繞教學實踐選題,以促進教學中問題的解決,改進教學;要改進教學研究的實施,科學設計教學研究方案,做好開題工作,靈活選擇教學研究方法,規范執行教學研究方案;要提高教學研究報告寫作水平,明了教學研究報告要素,掌握教學研究報告寫作方法;要加強教學研究成果應用與推廣,既做好教學研究成果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應用,改進自己的課堂教學,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又做好教學研究成果公開、教學交流、教學示范、教學研究指導和教學指導,提升其他教師的課堂教學有效性。
三、學生要配合、支持和投入教師有效教學
表2表明,認為學生因素對有效教學重要、很重要的分別占被調查者總數的40.63%、51.63%,學生因素對有效教學影響的重要程度的得分為3.43分,這說明學生因素是影響教師有效教學的重要因素。事實上,有效教學的最終衡量指標是學生在教學后的進步與發展,教師的教只有在學生配合、支持并積極投入學習時,才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才能實現課堂有效教學。所以,學生要配合、支持和投入教師的有效教學。以下從學生配合、學生支持和學生投入三方面提出對策。
1. 配合教學
表2表明,認為學生配合對有效教學重要、很重要的分別占被調查者總數的42.02%、50.48%,影響程度的得分為3.42分,這表明學生配合影響教師課堂有效教學,據此學生要配合教師的有效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要意識到師生協調一致、密切配合對課堂教學成敗的決定作用,意識到自己的配合對教師有效教學的積極影響和促進作用。促使教師了解學生掌握教學內容的實際,審時度勢地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表達,做到為“學”而教;促使教師產生研究教學、反思教學的熱情,增強自身教學責任感,采取更認真的態度對待教學,更充分地準備課堂教學內容,更科學地選用教學方法,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 支持教學
表2表明,認為學生支持對有效教學重要、很重要的分別占被調查者總數的42.7%、49.45%,影響程度的得分為3.42分,這說明學生支持影響教師的有效教學。學生支持主要指學生自覺主動地自主學習,自覺主動地支持教師的教學。學生支持不僅在課堂上促進教師對課堂教學更加認真和投入,教學效果更好,而且在未來給教師注入不斷探索和改革教學的能量,增添教師進一步提升教學有效性的力量。
3. 投入教學
表2表明,認為學生投入對有效教學重要、很重要的分別占被調查者總數的37.1%、54.97%,影響程度的得分為3.46分,這表明學生投入的確在課堂有效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學生投入分為認知投入、行為投入和情感投入。[17]
學生要認知投入。要對知識學問有濃厚的興趣,有主動接受教學內容的強烈愿望,有進行探究發現和培養創新能力的欲求,有對深層而非表層學習效果的主動選擇,以激發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促使教師精心選擇、科學組織和生動呈現教學內容,采取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探究能力的教學方法,不斷探索、改進教學,滿足學生的求知、發展和成長的需要,提升教學效果。
學生要情感投入。要精神飽滿,充滿熱情,全神貫注,具有戰勝學習困難的毅力,促進自己對課堂學習的投入;并促使教師對教學的情感投入,表現出對教學、對學生的強烈熱愛。
學生要行為投入。學生要全身心地投入教學,參與課堂教學,積極主動地對教學作出回應,努力克服課堂學習中的困難,不斷探索課堂有效學習的方法,認真負責地完成教師布置的教學任務;從而促使教師更全身心投入課堂教學,努力設置正確的教學目標,選取和優化教學內容,靈活選擇教學方法和實現教學方法的最優化,利用和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根據學生差異進行因材施教。
四、學校要重視、鼓勵、支持教師有效教學
表2表明,認為學校因素對有效教學重要、很重要的分別占被調查者總數的39.68%、46.36%,學校因素對有效教學影響的重要程度的得分為3.31分,這說明學校也是影響教師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需要學校采取相應對策。
1. 重視教學
營造重視教學的氛圍就是要提高對課堂有效教學重要性的認識,意識到課堂有效教學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表2表明,認為學校重視對有效教學重要、很重要的分別占被調查者總數的35.98%、55.45%,影響程度的得分為3.46分,可見學校對教師有效教學重視是影響教師課堂有效教學的因素。因此高校首先要營造重視教學的氛圍,提高對教學的認識。認識到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應努力抓好這一中心工作;認識到學校課堂有效教學的狀況決定著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關涉學校的生存與發展;認識到投身教學、改進教學和有效教學是教師的首要責任;在全校形成教學神圣、教學重要的氛圍,使學校成為重視教學的共同體。
2. 鼓勵教學
表2表明,認為學校鼓勵對有效教學重要、很重要的分別占被調查者總數的39.11%、45.20%,影響程度的得分為3.29分,這說明學校對教師有效教學的鼓勵是影響教師課堂有效教學的因素。因此,促進高校課堂有效教學,除了要營造重視教學氛圍、提高對課堂有效教學的認識外,還要在教師晉升、考核、評價、評優、獎懲等工作中建立教學激勵制度,鼓勵教師有效教學,使教師有效教學的業績得到認可、獎勵。高校要特別重視建立激勵教學的制度,徹底改變晉升、考核、評價、評優、獎懲中重科研輕教學而導致教師缺乏教學積極性,不愿意投入時間和精力改進教學的問題,在教師晉升、考核、評價、評優、獎懲等工作中真正建立教學激勵制度。
3. 支持教學
表2表明,認為學校支持對有效教學重要、很重要的分別占被調查者總數的38.01%、51.99%,影響程度的得分為3.41分,這表明學校對教師有效教學的支持是影響教師課堂有效教學的因素,因此,學校要對教師有效教學支持。
其一,為教師有效教學提供管理支持。一方面,學校要重視和加強教學管理,實現對教師課堂教學的監督、管理,強化教學管理為教師教學發展服務,教學管理要確立促進課堂有效教學的價值導向,從根本上加強教師的教學責任意識、有效教學責任意識,提升教師對課堂教學、有效教學的重視程度,規范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促使教師對課堂教學積極認真、高度重視,促使其投身課堂教學改革和探索有效教學。另一方面,高校要重視和加強對課堂教學的評價,建立以有效教學為指導理念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制定正確的課堂有效教學評價標準,規范有效教學各環節的工作,準確、客觀、公正地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將評價結果用于對教師的幫助、指導和教師的教學改進,讓教師獲取自己課堂教學成敗的信息,提高改進教學的針對性,使教師更加了解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期望,對學生的學習更加關注,更加努力地改善教學效果,進而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性。
其二,為教師有效教學提供投入支持。學校對課堂有效教學的投入支持主要體現在教學獎勵、教學經費提供與教學設備配置上。在教學獎勵上,學校要對教師有效教學進行精神鼓勵和物質獎勵,給予認可、表揚、榮譽,使教師體驗到有效教學的成就感、自豪感,享受有效教學的快樂,從而激勵他們更加努力,向更有效的教學目標邁進。在教學經費提供上,學校要為支持教師豐富有效教學知識、參加在職教學培訓和脫產進修、進行教改實踐、反思和研究教學提供足夠的經費支持,從而增強教師投身教學、專注于教學改革、致力于有效教學的熱情和動力。在教學設備配置上,學校要致力于教學設備如多媒體設備、圖書資料系統、優秀的網絡教學平臺環境等的改善,促使教師有效利用教學設備,進行教學氛圍創設、教學內容呈現、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手段更新、教學組織合理、教學流程規范、教學環境生動和活躍等的探索和改革,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
4. 其他教師鼓勵、支持、幫助教學
表2表明,認為學校其他教師的鼓勵、支持、幫助對有效教學重要、很重要的分別占被調查者總數的45.63%、32.80%,影響程度的得分為3.08分,這說明教師課堂有效教學需要學校其他教師的鼓勵、支持、幫助,因此作為同事的其他教師要鼓勵、支持、幫助教師的教學。一方面,其他教師要通過對有效教學的重視、追求、努力來影響教師對有效教學的重視、追求、努力,以榜樣示范作用感染、引導教師,不斷提高其教學水平。另一方面,其他教師要從情感上對教師的有效教學鼓勵、支持、幫助。要對教師的有效教學給予認可、欣賞、贊美等,使其享受有效教學的榮譽感、光榮感、自豪感,從而增強其進一步有效教學的熱情和動力,激發其進一步有效教學的積極性。再一方面,其他教師要從方法上對教師的有效教學鼓勵、支持、幫助。不僅要認可、欣賞、贊美教師的有效教學,也要實實在在地支持、幫助其有效教學,還要富有建設性地指出、糾正其教學中的失誤,指明努力的方向,支持、幫助其戰勝有效教學的困難和跨越有效教學的思想認識障礙、方法障礙,培養有效教學的基本功和技巧。最后,其他教師要與其合作開展有效教學。通過經驗共享、問題共析、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等途徑合作開展有效教學,實現共同進步,達成有效教學。
綜上所述,高校教師課堂有效教學既需要教師自身努力,實施有效教學,又需要學校的重視、鼓勵和支持,還需要學生的配合、支持和投入,三者要協調統一,相互影響,相得益彰。惟其如此,高校教師課堂教學有效性才能提升。
參考文獻:
[1]呂渭源,葉顯發.大學有效教學評估研究[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2):92-97.
[2]魏紅,申繼亮.高校教師有效教學的特征分析[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28(3):
33-36.
[3]李志等.師生對教學質量優秀教師素質特征評價的比較研究[J].大學教育科學,2005,26(3):69-73.
[4]章小輝,陳再萍.高校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教學評價體系結構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06(2):64—68.
[5]王淑芳,類淑河,王洪欣.大學有效教學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120-122.
[6]李虔,沅守華.康奈爾大學教學評估體系的內容及特點[J].大學(學術版),2010(4):65-71.
[7]尹海潔等.學生評教指標體系的構建基于哈爾濱工業大學的研究[J].大學(學術版),2010(10):64-72.
[8]姚利民,曹霞,黃書真.高校教師課堂有效教學調查與分析[J].中國大學教學,2011(10):77-81.
[9]姚利民,曹霞,黃書真.論教師、學生、學校因素對高校課堂有效教學的影響[J].大學教育科學,2012(1).
[10][12]姚利民.有效教學論:理論與策略[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40,42.
[11]唐納德·肯尼迪.學術責任[M].閻風橋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75.
[13]Borko H .& Putnam P .T. Learning to teach[A].Berliner D C et 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Z]. Simon & Schuster Macmillan, 1996.673-709.
[14]Villar L. M . Reflective teaching[A]. Anderson L W.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Z]. Elsevier Science Ltd, 1995. 178-183.
[15]Mezirow A.Transformative dimensions of adult learning[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91.23.
[16]姚利民,鄭銀華.高校教師何以研究教學[J].當代教育論壇(校長教育研究),2007(2).99-103.
[17]Newmann F. M.Student Engagement and Achievement in American Secondary School[M].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2.
(責任編輯 陳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