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秀 倪勇 丁明軍
摘 要:通過對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基本屬性分析,提出了優勢特色專業是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觀點,系統地闡述了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內涵、構成要素及其培育。本文對于建立院校核心競爭力測評體系和建設特色品牌專業具有一定指導意義。
關鍵詞:高職院校;優勢特色專業;核心競爭力
中國全日制高職院校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一方面,適齡高中畢業生生源日趨萎縮,萬人規模的高職院校比比皆是,僧多粥少的局面已經顯現;另一方面,企業對人才培養的規格、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家長和考生的教育消費訴求更加自我。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正在催促高職院校的調整與洗牌。在這樣的形勢下,厘清辦學思路,明確院校核心競爭力內涵,努力培育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是高職院校贏得生存與發展空間的必然選擇。本文試就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屬性、內涵、衡量要素以及培育問題進行研究。
一、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基本屬性
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概念源自企業核心競爭力。1990年,美國著名管理學者普拉哈德(C.K.Prahalad)和哈默爾(G.Hamel)撰文《公司的核心競爭力》,首次提出了核心競爭力(core competence/competency)的概念。1997年,麥肯錫管理咨詢專家Kevin P. Coyne,Stephen Hail和Patricia Clifford給出核心競爭力的內涵:“核心競爭力是群體或團隊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彌補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識的結合,是借助該能力能夠按世界一流水平實施的一項或多項核心流程?!盵1]
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應具備如下六項基本屬性:
1. 獨特性。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應是獨有的,他人很難模仿、復制或簡單替代。這種不可模仿和難以替代的特性,是高職院校保持競爭優勢的首要特性。
2. 價值性。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應該能夠給學校帶來實在的經濟利益與社會效益。“核心競爭力能給其所服務的對象帶來長期性的利益與價值。”[2]這種價值性不但體現在經濟效益方面,更重要的是體現在社會價值方面,即適應社會發展,滿足社會需要。
3. 延展性。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應該能夠滿足不斷擴大的教育消費者需求,并引導消費者需求的增長,即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不但能較大限度地滿足教育消費者的現實教育需求,而且能引導消費者的潛在教育需求,不斷創造新的教育需求增長點。
4. 長期性。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是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形成的,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對的穩定性。這種核心競爭力不會像一些實物資產一樣,在時間流逝中造成價值遞減,其在正確的方向下反而會越來越強。
5. 可測性。力是可以準確測量與評價的物理量。核心競爭力是物理學概念應用于社會科學的新概念。因此,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應當具有可測性。
6. 創新性。高校的競爭優勢,取決于其所擁有的優勢知識體系的建設水平,取決于院校的整體管理水平,取決于院校整合優化資源并使之成為優質資源的綜合能力,取決于其內化為對社會有重大影響力的學校文化。要它們由平庸變為卓越,持續創新是必由之路。
二、專業品牌是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
關于大學核心競爭力的概念,國內專家的研究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能力整合觀。主要代表為賴勝德、武向榮,他們認為“大學的競爭力就是大學以技術能力為核心,通過對戰略決策、科學研究及其產業化、課程設置與講授、人力資源開發、組織管理等的整合或通過其中某一要素的效用凸現而使學校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能力”[3]。二是構成要素觀。王繼華、文勝利等學者認為,從中國國情出發,構成大學核心競爭力的要素是教師、管理者和大學校長。[4]王生衛等學者認為,大學競爭力主要表現為硬件核心競爭因素和軟件核心競爭因素。硬件核心競爭因素是能被感知和測量的影響大學創新能力和知識體系的各種因素,包括領先的學術能力、較強的創新能力、科研成果轉化能力和具有競爭力的人力資源優勢等。軟件競爭力因素是指大學長期形成的大學觀念、價值、文化、辦學理念、大學規劃、戰略等綜合體現。[5]三是核心能力觀。陳傳鴻認為,一流大學必須具有強大的整體競爭力,而構成整體競爭力的核心部分就是學科建設水平。[6]
借鑒大學核心競爭力的概念,根據核心競爭力屬性,我們提出了優勢、特色專業是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的觀點。理由如下:
1. 知識體系是高校區別于企業的競爭力核心
專家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內涵表述雖有差別,但認為核心競爭力是技能和知識的結合,借助其達到競爭領域一流水平、具有明顯的優勢的認識是基本一致的。如果說企業的功能是將一流知識轉化為有競爭力的一流產品而贏得市場的話,那么學校就是以經營知識并培養掌握高水平知識人才來實現其社會價值的特殊組織。知識體系是高校參與市場競爭的優勢所在,是其核心競爭力的原動力。因此知識體系是高校區別于企業的競爭力核心。
2. 專業是高職院校知識體系的基本載體
高校的知識體系在不同類型層次的院校中是有區別的。在本科院校中,知識體系的載體是學科。其知識體系也稱學科體系,所以說學科是本科院校的核心競爭力。在高等職業院校中,知識(技能)體系的載體是專業。其知識(技能)體系是專業體系,所以說專業是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本科的學科教學體系與高職的專業教學體系之間,既有關聯,也有差異。
在我國教育體系中,學科是個基礎性的概念。學科有門與類的區別:學科門是最高級別的學科,比學科門低一級的學科稱為學科類,又稱一級學科;比學科類低一級的學科稱為專業。按此分類,高職教育的專業是二級學科,是學科門這個“源”下面的“流”。但高職的專業又不同于本科的專業。本科專業是按門、類、專業的學科邏輯衍生出來的,所以本科中既有按學科類設置的大類專業,也有按職業方向與技術方向確定的普通專業(二級學科)。這樣的劃分顯然與本科院校培養研究型與應用技術型人才的目標定位相適應。高等職業院校有意忽略了學科類,直接從學科門衍生專業。這是因為高職院校的專業是根據職業崗位或崗位群所需的知識、技能與技術來確定的,是按就業導向設置專業。雖然所有教育都強調人才培養的知識、技能、素質要素,但側重點不同。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中將技能定義為關鍵詞,實際上是強調職業崗位中動手或手腦并用的技能。對高職而言,知識與素質是在職業崗位上起間接作用與持久作用的隱性就業能力;而技能則是在職業崗位能否直接上手的顯性就業能力。所以高職教育的知識體系是以技能為中心的知識體系,與本科教育以知識為中心的知識體系有明顯的區別。
3. 優勢、特色專業或專業群建設水平決定高職院校的品牌
在市場經濟競爭中,產品品牌與企業品牌能有效放大企業的競爭優勢。因此,品牌成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顯性指標。在教育市場中,高校的品牌也能有效地增強其競爭優勢,是其競爭力的集中體現。
教育部推進的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項目大大增強了高職院校的品牌意識。一方面,示范建設院校是依據辦學特色、綜合實力與市場競爭力的標準從高職院校中擇優選拔的;另一方面,通過示范院校建設項目的實施,建設院校的市場競爭力、社會影響力得到顯著提高。在目前條件下,示范院校很自然地成為品牌高職院校的標志。
人們已經非常清楚地認識到專業建設對于高職院校品牌建設的重大意義。實際上,示范院校建設從遴選到驗收都是緊緊圍繞著專業建設進行的??梢赃@樣說,沒有一批有優勢、特色的專業或專業群,高職院校必然缺乏市場競爭力,不可能成為示范。所以,專業建設水平決定院校品牌,決定院校的市場競爭力。
三、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內涵與要素分析
綜前所述,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是在長期辦學過程中發展形成的,與區域經濟產業發展高度協調,具有明顯就業競爭優勢,為企業社會充分認同的特色品牌專業與專業群。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構成有四大要素:
1. 人才要素
人才是院校核心競爭力首位要素。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決策層。 高職院校領導班子是專業建設的方向決策層。院校領導班子的素質、水平與決策判斷力是引領專業結構調整,確立專業建設方向,建設高水平專業教學團隊,組織實施高效能教學管理,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建立有特色、有影響力專業品牌的根本保證。由二級學院(或專業系部)領導層與專業帶頭人組成的組織是專業建設的執行決策層。他們的專業視野、職業素養和政策執行力是專業建設水平提高的關鍵。所以說決策層是人才要素中的核心要素。
(2)管理隊伍。最好的決策,如果沒有訓練有素、綜合素質優良的管理者去有條不紊地實施,就不可能有高效的產出。高質量的人才培養質量與享譽社會的專業品牌不但取決于決策層的正確決策,更依賴于管理隊伍的運作水平與職業精神。從這一意義上說,管理決定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
(3)專業教學團隊。專業教學團隊是專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力量,也是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力量。實現高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三大功能的主力軍是師資隊伍,而高水平的專業教學團隊則是學校師資隊伍的脊梁。
2. 技術特色要素
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主要是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應用技術人才。與職業崗位對接的技術綜合能力是檢驗畢業學生質量的主要標準。專業特色,關鍵是技術特色。其他特色,如運行管理(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等特色都是為凸顯專業技術特色服務的。吸引企業注意力的,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專業,一定是技術含量高(體現企業先進技術)、技術綜合程度高和反映稀缺技術品種的技術特色專業。因此,技術特色是形成專業核心競爭力的核心要素。
3. 制度建設要素
人才培養、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基地的有效運行都必須有必要的制度保證。機制不合理,系統運行就會出現障礙,組織發展就會受阻;機制合理,就會有效激發組織活力,促進專業發展。所以說,機制的作用是根本性與基礎性的。
4. 硬件配置要素
技術與技能的訓練,對教學資源的依存度很高。所以硬件配置也是構成高等職業院校核心競爭力的要素。除了師資隊伍與校舍之外,運動場所與實訓基地以及與之配套的實驗實訓設備儀器是人才培養的主要硬件配置。
四、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培育
1. 以就業市場需求為辦學導向
高職院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此目標定位決定了它必須牢固樹立立足地方經濟,面向區域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辦學思想,必須堅持以就業市場為導向,積極培育主體專業,發展特色專業,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品牌專業和專業群,從而形成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勝出的核心競爭力。
2. 以職業崗位群工作任務分析為基本依據
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目標要求源于其所面向的行業、企業的職業崗位或崗位群。因此,必須通過對職業崗位或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務的分析,明確專業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設計課程體系,提煉專業的技術特色與人才培養模式特色。這樣才能明確具有競爭力的專業特色的方向。
3. 以強化和提升專業技術含量為重要目標
技術是專業的立身之本,因此強化和提升專業技術含量,必然成為提高專業競爭力的重要建設目標。主要途徑有:一是要在課程體系構建中及時引進或融入企業新技術;二是要通過機制建設,有效提高專業教師的科研與技術服務能力;三是要加快專業與行業企業的合作,通暢理論與實踐,課堂與現場,教材內容與崗位應用技術的雙向通道;四是加大與新技術相關的實訓基地建設,有效利用企業的新技術裝備實施工學結合專業教學。
4. 以品牌特色專業帶動專業群建設
獨木不成林,為數不多的特色專業還不能有效構成高職院校的整體競爭力。以品牌特色專業為龍頭帶動專業群建設,才能形成合力更大的院校核心競爭力。專業群是以資源共享為基本紐帶的相關專業組群。以較大人力、物力、財力打造的特色品牌專業的建設成果如果不能有效輻射到相近基礎專業,不但會造成教學資源的嚴重浪費,而且不利于特色品牌專業的健康發展,從而削弱院校的核心競爭力。專業群建設的主要抓手是專業師資隊伍與共享實訓基地,核心是發揮人才與實訓設施的效用。
5. 以學科專業的交叉復合為發展方向
許多生產一線的工作往往是綜合性的,需要多學科的知識與多種技術門類的技能才能解決。隨著現代生產和技術中綜合化趨勢不斷增強,職業崗位的智力技能內涵日益豐富,這就需要培養復合型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職院校在專業培育時經常會根據生產一線的要求,有意地進行跨學科專業的聯系,將不同門類的技術有機地綜合在一個專業中。復合的方法有三:一是異類復合,如將人文管理與工程技術復合,“機械制造質量管理”、“商務英語”等就是異類復合專業;二是同類復合,即將同一門類(門與類相同)的專業進行復合,如“機電技術應用”、“數模專業”就是同類復合專業;三是子系統獨立專業,子系統是從系統中獨立出來的系統,在一些技術成分構成較復雜的專業中,根據市場需求和學校辦學條件,將其設計為若干專業方向,進而發展為專業。
參考文獻:
[1]趙國浩.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論與實務[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2]晉保山.論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及培育[D].中南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15-16.
[3]賴勝德,武向榮.論大學的核心競爭力[J].教育研究,2007(2).
[4]王繼華,文勝利.論大學核心競爭力[J].中國高教研究,2001(4).
[5]王生衛,李惠玲.論大學的核心競爭力及其培育[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7(1):63-67.
[6]陳傳鴻,陳雨軍.切實加強學科建設,構筑高校核心競爭力[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3(03).
(責任編輯 于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