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賤茍
【摘要】目前,國內已有的研究對民族地區特殊生態環境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研究并不充分,尤其是對其特性分析和路徑探索更為缺乏。本文評析了民族地區公共服務均等化內涵并嘗試構建其實現的機制。
【關鍵詞】民族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機制
一 民族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及其意義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主要是指起點均得或機會意義上的均等,是一個按不同區域分階段逐步推行的過程,并在全國范圍內最終實現不同地區和不同人群無能享有水平大致相當的公共服務。
民族地區人口雖少但面積廣闊,并多處于邊疆地區,是我國與周邊國家聯系的主要紐帶,對我國的安定統一具有戰略意義。民族地區基本公共服務發展是我國現代化發展和國家繁榮昌盛的基本組成部分,關乎全國整體發展和共同富裕。它既是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安定團結的重要戰略,也是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二 民族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機制的構建
1.構建主體功能區的科學規劃與自然資源合理開發與補償相結合的政策調控機制
長期以來,經濟發展落后和經濟結構失衡嚴重制約著民族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民族地區地域資源優劣勢并存。面對機遇和威脅,將優勢和劣勢進行戰略性的分析,化劣為優,規避威脅,抓住機遇。
黨中央和國務院近期提出了主體功能區科學定位和開發的戰略。這對生態資源多樣化、地形地貌差異明顯及資源十分豐富的民族地區來說,是切中要義的科學設計和戰略指導。按照主體功能區規劃思想,主要把民族地區范圍內不同區域按照各自的特色和優勢進行功能定位,發揮不同的資源優勢,整合資源的優化配置,最終實現區域整體效益的最大化。但在具體實踐中,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涉及不同區域內的產業的布局和發展模式選擇,產業布局和發展模式選擇又給相應區域帶來經濟發展快慢、得失多少的局面,必然導致發展不公平的問題。這些問題的長期忽視而引發的很多社會矛盾變得更為復雜尖銳,這種局面與共同富裕目標背道而馳,也會使已有成果喪失殆盡。把科學的主體功能區規劃和資源開發利用、補償機制充分結合起來,使民族地區經濟能夠又好又快地發展,為其公共服務發展提供條件。
2.構建縱向多層轉移支付和橫向多元互惠相結合的立體式幫扶機制
我國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障自治地方政府和人民管理本地區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并不意味著民族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公共服務的“自理主義”。要真正實現民族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各級政府不僅要加大對公共服務的投入和支出的比重,更要逐步建立健全明確規范的縱向轉移支付制度,按照公共服務供給與需求缺口科學配置轉移支付的比例,做到不浪費,又能發揮財政政策和財政資金的最優效果。但單純依靠各級政府財政轉移支付是難以為繼的,“國家主義”也并非民族地區基本公共服務發展的唯一出路。如果說“自理主義”是“點”的機制話,那么各級政府轉移支付的“國家主義”可以看作是“線”的機制,公共服務發展還需要網絡的治理,點或線的機制抑或兩者的有機結合,仍不足以支撐其向更高水平的發展。調動全國社會各界力量,逐步完善以中央政府為引導、各級地方政府互相協作,企事業單位、民間組織等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橫向多元互惠幫扶機制。轉變政府職能,使各級政府職能轉變到以公共服務規劃、指導、協調、監控和評估為工作重點;采用國家宏觀調控等方式引導地方政府之間加強橫向對口支援,利用財政傾斜和稅收減免優惠等手段鼓勵企事業、民間組織及個人進行跨區域的合作;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扶植公益事業組織、讓具有公益精神的組織和個人在民族地區基本公共服務中貢獻他們的力量。
3.構建政府與社會、市場相結合的網絡治理機制
民族地區政治改革的滯后性將成為民族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的瓶頸;民族地區復雜的環境和公民文化素質不高的客觀現實制約著社會發育和成長;落后的經濟形態、粗放單一的產業結構不利于市場機制的完善。要改變這些因素造成的困境,民族地方政府職能要轉變到以民族地區公共服務為主要職能,逐步成為社會發育和市場發展的服務者和引導者。發揮其自治權的優勢,以引導型政府為目標來加強自身的改革,促進和推動民族地區社會和市場的良好發展,加快形成民族地區政府與社會、市場網絡治理的局面。
4.構建外來人才引進與民族人才培養相結合的人才管理機制
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競爭的劣勢地位造成人才流動和地區發展的不良循環的“馬太效應”。地區間的競爭和發展取決于人才尤其是高層次人才的數量和質量的競爭。一直以來國家和各級民族地方政府致力于培養和利用服務于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層次民族干部,倡導并通過政策推動高校畢業生到民族地區人才稀缺的地方去。這些政策保證了民族地區發展所需的一些人才,但仍是缺乏的。人才缺乏的,主因是人才開發和管理機制的弊端。民族地區實施自治,體現在人才使用方面的民族化,其積極作用是能夠任用真正充分了解當地人特定需要的人來管理,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從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社會形態轉型及參與未來競爭所需人才質量和數量看,不同層次的外來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使用是其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科學的人才開發和管理機制對民族地區來說,是十分緊迫的。
參考文獻
[1]遲福林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新農村建設之重[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2]〔美〕保羅·喬伊斯.張文禮等譯.公共服務戰略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3]高培勇.為中國公共財政建設勾畫“路線圖”—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公共財政建設[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
[4]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07/08中國人類發展報告:惠及13億人的基本公共服務.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8
[5]丁元竹.科學把握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J].中國經貿導刊,2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