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玲
【摘要】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在進入21世紀后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同時,高等職業教育領域也存在一些不能令人滿意的問題,文章通過對職業教育中一些現象的分析入手,研究了現象背后的存在問題,提出了高等職業教育領域法律制度的缺失并提供了解決問題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高職教育 法律制度缺失 職業教育目標
【基金項目】山東省高校科技計劃項目“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提升研究”(項目編號:J12WE75)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7-0030-01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起步較晚,但是發展速度很快,特別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幾乎占據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給我國的教育注入了許多新鮮的血液,讓更多的人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也讓更多的人通過職業教育掌握了從業技能。然而,在高等職業教育領域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大量的畢業生找不到對口的工作與企業招不到合適的技能型人才同時存在、學校里學的專業知識與工作崗位的需求存在許多差距導致職業院校畢業的學生不能盡快適應崗位要等。這些問題的背后原因是方方面面的,但是,職業教育領域法律制度的缺失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
一、教育銜接方面的制度缺失
我國的教育體系中,包括為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又包括高等職業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在看似非常完善的教育體系下,不同教育領域之間缺乏很好的銜接機制,這些銜接制度的缺失,一方面給教育本身造成了許多的資源浪費,加大了受教育者的教育成本,另一方面也使得職業準入資質沒有很好的教育保障。
(一)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銜接機制的缺失
在我國,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大多數受教育者及廣大的家長都將職業教育看作低于普通教育層次的教育,用人單位在招工環節也是如此,由此直接導致了高等職業教育錄取學生的高考成績必然也是低于普通高校的錄取成績,如此循環,高等職業教育就成為了次等教育的代名詞,許多人也因此放棄接受高等職業教育。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銜接現在的途徑就是專升本。是通過類似高考一樣的專升本考試決定哪些學生能進入普通高校接受本科階段教育。從理論上來講,專升本為那些愿意進一步學習的孩子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但是,由于我國目前沒有專升本的科學的機制設計,造成了兩方面的問題:
1.教育資源的浪費
目前專升本的考試的內容偏重于英語、數學等基礎學科,在高等職業教育階段學生的專業學習能力和成績對于專升本的影響非常小,特別是職業技能基本與專升本無關,這樣的狀況使得一些一心想著專升本的學生將大多數的精力都放在了基礎學科的學習上,職業教育階段的教學資源浪費嚴重;專升本的學生升到本科以后的課程設置與職業院校的課程設置沒有銜接機制,課程重復設置是普遍的問題,對于學生來講是重復學習相同的內容,對于本科階段的教育資源造成浪費,也浪費了學生好不容易得來的高校學習機會。
其實這個問題不是很難解決,在我國不論是高等職業教育還是普通高等教育都實行了學分制,如果我們能夠像美國、加拿大那樣在高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之間有一個“雙學分”課程計劃,不但能減少教育資源的浪費,提高職業教育的效率和質量,也會使更多的學生有機會接受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教育。
2.高等職業教育的錯位發展
由于專升本是唯一的鏈接高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機制,也由于相關部門將專升本的比率作為了考核高等職業教育的一個指標,使得許多高等職業院校將專升本作為了一個追求,似乎只要能升本,職業教育階段就是一個優秀的畢業生,職業教育階段的教育目的就實現了,由此,高等職業教育嚴重錯位發展。
(二)高等職業教育和職業準入資格之間銜接制度的缺失
進入二十一世紀,和高等職業教育并存的,是職業準入資格制度,據“麥可思——中國2009屆大學畢業生求職與工作能力調查”的結果,2009屆高職畢業生平均就業對口率在60%左右,有的專業甚至在30%左右;在加拿大,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對口率在90%左右。數據的差別背后是我們高等職業教育與職業準入資格之間缺乏有效的銜接制度。
如果我們的職業教育與執業資格之間建立起有效的銜接,改變的不僅僅是就業對口率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和職業教育目標的實現程度。職業教育本來就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在職業教育與執業資格之間實現有效的銜接也應該是職業教育的立足之本。在許多對執業資格要求非常嚴格的領域,教育資源的浪費現象明顯會少很多,比如在會計界,因為會計領域注重的是執業資格而非學歷,因此即便是在崗的會計人員對于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是其他執業領域很難比擬的,同時,在這一領域也甚少存在盲目追求高學歷的現象。
二、教育模式缺乏權威認定——大家都在追求自己的模式
我國《教育大辭典》中對教育模式是這樣定義的:教育模式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形成的具體式樣,可以解釋為某種教育和教學過程的組織方式反映活動過程的程序和方法。在理論界,對于教育模式也有其他的一些解釋,但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教育模式一定的穩定性。
國外有許多成熟的職業教育模式,比如德國的“雙元制”、北美的CBE模式等,我們研究這些成熟的職業教育模式發現在這些國家,其職業教育的規模非常大,具體辦學形式也多種多樣,但是教育模式有一個權威的認定,這對于他們在短短的幾十年中將職業教育辦成國家經濟發展的支柱應該是一個非常有力的保障。
在當今這樣一個浮躁的時代,各個領域都在追求速度,追求快速的成功,職業教育領域似乎也沒有幸免,各個學校都在搞創新,似乎沒有了創新就會落伍,縱觀職業教育理論與實踐,我們會發現新的教育模式層出不窮,“3+2”模式、“2+1”模式、“訂單模式”等等。我們不否認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需要根據時代的需要做出調整和變革,但是教育是一個長期工程,需要有相當的穩定性,沒有穩定的機制,教育過程中的好與壞實際上無法評判。
職業教育盡管發展很快,但許多方面仍需要規范,其中,職業教育模式需要有一個權威的認定,讓大家將有限的精力去進行內涵的發展,讓職業教育者潛下心來研究職業教育的規律,才能真正的提供職業教育的質量,實現職業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 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2]鄧澤民. 《現代四大職教模式》,中國鐵道出版社
[3]國發【2005】35號《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