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宗民
【摘要】經濟的發展帶來了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了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為了更好地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和家園,筆者認為應大力發展綠色環保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依靠科技創新發展可再生能源,以更有效的方式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文明生態村建設,實現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綠色環保產業;文明生態村;可持續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的日益發展,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人民的生活質量有了顯著的提高,綠色GDP也得到了重視。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在社會建設中要協調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生態平衡間的關系, 通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態保護型的新型文明生態村,來促進經濟的持續增長和農民生活質量的改善,真正實現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一、文明生態村建設的提出
生態村建設作為一項國際潮流,引領著全球人居環境、住宅設施、村落文明及生活方式的重構與改善。這一理念最早是由丹麥學者Robet Gilman于20世紀90年代初提出。國外生態村運動的產生條件與發展實況雖與我國國情、農村現狀不完全相符,但其體現的內涵方式、宗旨目標都對我國農村發展有很大借鑒意義。我國從現有國情出發,根據目前農村存在的大量生態和環境問題,一改往日只追求經濟發展而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老路,把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新型的文明生態村提上日程,來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文明生態村建設是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突破口,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為出發點,“經濟發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實、環境良好”為內涵,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生態優化為一體,實現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互利共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良性統一。文明生態村建設的主題體現在四個“生態”上,即發展生態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培育生態文化、開創生態理念,順應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環保觀要求,推動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統籌發展,滿足了農民在物質豐盈的同時而伴有的精神文明層次的提高,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側面反映和“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倫理觀的重要體現。簡而言之,注重生態和諧與環境保護是新時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題中之義,在這項普惠于民、民生為本的偉大征程中,要積極協調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保的關系,合理高效地開發自然資源和可再生能源,推進文明生態村的宏偉建設,實現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我國農村的生態和環境現狀
我國農村的生態和環境問題總體概述有三點,具體表現如下:
1、功能區未得到合理規劃
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生活功能區與牲畜飼養區的分界不明晰、混雜于一起,導致生活環境惡化,夏季尤為明顯,蚊蟲滋生、臭氣熏村,嚴重影響村民的身體健康和村容村貌。此外,大部分村莊未設置垃圾集中處理區,導致全村上下、由內至外成了一個垃圾傾倒區、回收站、“收容所”,道路兩旁垃圾比比皆是、“蔚為壯觀”。住房與耕地用地時有沖突,生活和生產污水排入干凈水域,部分農村人畜共居,未進行有序的規劃建設,沒有宜居的生活空間和衛生的私人環境,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
2、生產和工業垃圾亂堆亂放
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造成了農村垃圾數量的猛增,更伴有結構類型的變化,由過去的菜葉瓜皮、柴火秸稈演變成塑料電池、農膜藥瓶、工業廢品等難腐蝕物的大量堆積,約占總污染物的1/3。同時,部分地方農村經濟的發展不科學也導致生態環境不斷惡化。例如,以煤為主燃料的傳統鄉鎮餐飲業、加工業排污量大;以柴油和含鉛汽油為主耗能的農用機車所排出的黑氣造成大氣污染;個別磚瓦廠、采礦廠的盲目開采,造成滑坡泥石流和水土流失;部分河流上游的造紙廠、冶煉廠對農村水體構成嚴重威脅。
3、農村垃圾處理技術落后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小城鎮和農村聚居點規模迅速擴大。但在“新城、新鎮、新村、新房”建設中,規劃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普遍滯后,村民一般將生活垃圾直接排入河溝渠或就地堆放,導致了“臟亂差”現象。除個別新農村建設試點用垃圾車將垃圾集中輸送、處理外,大多數村鎮都將垃圾就近堆積,而后焚燒填埋;或隨便丟棄,致使溝渠河塘填充淤塞、土地河流污染嚴重。這些垃圾處理手段及理念思想落后、技術水平不高、生態破壞嚴重,也對周邊城市的生態建設構成了威脅。
三、發展綠色環保產業的具體措施
1、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合理規劃功能區
合理利用農村生活垃圾和農作物秸稈發電,挖掘人畜糞污制備沼氣,開發水能、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等供熱,既可就地取材、變廢為寶,又能節約能源、優化環境。這些年農民在生產生活方面對能源需求量的日漸增長,國家對農村能源的供給量相比工業化城市更大的需求量而言相對較少。此方法可以持續穩定地增加對農村能源供應,從根本上解決農村能源匱乏問題。同時也需要村鎮基礎設施合理布局的相關配合,結合具體村鎮原先布局和設施現況,實行“五分”原則,即“分類指導、分開布局、分工協作、分地管理、分步進行”。建立工業園區,引導鄉鎮企業向園區集中,實行污染集中控制和處置。變以往村居住宅散亂向建設專門集中居住區發展,變以前房屋質量粗糙向“安全至上”邁進,變曾經垃圾亂堆亂放向建立垃圾集中收集處理站靠攏。將農業生產在村莊范圍內進行功能分區,將農田與宅院、種植與養殖、生產和生活、環境建設規劃與農業產業布局有機結合起來,合理進行各個地域的規劃與管理。
2、加大投入科技含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把先進成熟的科學技術具體運用于“三農”問題的實際解決中,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導航,抓好農林牧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基地建設,“引進”和“創新”相結合,加大建設相關科技攻關,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組織實施品種優化項目與技術推新工程。加強農村環保適用技術研究,細化具體實施措施,從小范圍“試驗區”著手,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多元投入機制。推動農村環保科技創新,研發農村生產生活垃圾及農業廢棄物的無污分解、循環利用,科學核定農村健康危害評價標準,建立農村環保適用技術發布機制,通過試點示范、教育培訓、咨詢指導等方式,快速轉化、應用科研成果和創新工程,促進農村環保適用技術的推廣和普及。著力興建綠色技術科研基地,培養攻堅性農業科技人才,積極深入實踐,融合政府、學校、科研部門的力量,重點攻破廢棄物轉化技術、垃圾減排技術、生產環保技術等實用技術的研發。同時注重農業裝備和農耕器材建設,盡快實現生產的機械化、工程化及科技化,早日踏上農業發展現代化的新征程。
3、優化升級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繼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開發“天然”食品,推行清潔生產,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按照經濟環保化、生產科學化、產品優良化的要求,以糧食功能區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重點,促進土地規模經營和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建設,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農作制度創新,提高農業的規模化、機械化,及產業的科技化、標準化水平,促進農民創業持續增收。推動鄉鎮工業結構調整,拓寬農業發展的內涵與外延,開發生物資源,深度加工農產品,延伸農業的食物營養、就業增收、生態保障功能。優化配置農業生產要素,提高資源利用率,推進農作物秸稈、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糞便等廢棄物資源的循環利用。根據市場需求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形成循環有序的物流渠道,創建無公害農產品基地,防治生產環節中的污染。要有農產品的質量標準意識,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將農業生產、加工和銷售有機結合起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真正意義上“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道路。
結語
可持續發展是文明生態村建設的核心宗旨。我們必須徹底摒棄過去以大量消耗資源能源、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來促進經濟增長的舊發展模式,而應采取合理式保護、集約型開發、環境與經濟效益并重的戰略。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綠色環保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優選能源,減少生產和生活行為對生態環境的負面效應,使得經濟的平穩增長與資源的適度利用相平衡,產業的合理開發與生態的保護重視相協調,最終實現農村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的共榮發展。
(作者: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社會學系2010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