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蕓
【摘要】教學日志是英語反思教學中最簡單有效的方式之一。教學日志的記錄可以讓大學英語教師清醒地看到自己在教學中的優缺點,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從而促進大學英語教師自身專業的發展,推動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和發展。
【關鍵詞】教學日志 大學英語 反思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5-0022-02
一、引言
大學英語課堂既是推進英語改革的實驗基地,同時又是師生互動的精彩舞臺。一堂好的英語課凝聚著教師們的心血,又蘊含著學生們的努力。因此,大學英語教學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英語教學活動中師生的共同努力。如何才能讓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呢?這與教師的教學反思行為分不開。關于反思行為,早在古代《孫子兵法》中就有記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痹谀撤N意義上,教師的教學行為和戰斗中的作戰行為極其相似。在作戰之前首先要做到對自己和對手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使自己在戰斗中立于不敗之地。同樣,大學英語教師只有通過教學反思,才能清醒地看到自己在教學中的優缺點。在教學中也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教學反思是為了尋找解決問題的對策,總結好的教學經驗,進一步提升教學理念??梢?,教學中的反思行為是大學英語有效教學的必要保證。眾所周知,教師反思教學的渠道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最簡單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記錄教學日志。教學日志可以幫助教師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改進教學中的不足,最終提高大學英語教學的質量。
二、反思性教學的理論溯源及意義
反思,是近代西方哲學中廣泛使用的概念之一。英國哲學家洛克在他的著作中首次將“心靈內部活動的知覺”稱之為“反思”。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反思”指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在教學過程中,“反思”是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過程的再認識、再思考,并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行為。反思教學最早被稱作“反思性實踐”,這種反思性的思維概念是1933年由美國的教育家杜威(Dewey)提出來的[1]。隨后,很多學者都致力于反思行為的研究。英國語言教師教育學家Michael J. Wallace在其專著Train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A Reflective Approach中首次將反思教學的概念引進了外語教學,并提出了反思性實踐模式。該模式提倡教師的反思行為與教學的實踐行為相結合[2]。這為后來反思教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那么,該如何反思大學英語教學呢?美國夏威夷大學語言學教授理查茲(Jack Croft Richards,1996)認為,反思性語言教學就是教師對每一節課的幾十分鐘所發生的事情加以注意[3]。在對反思教學的研究中,理查茲將反思行為以教學日記、寫教學報告、進行問卷調查與座談、做課堂教學現場錄音錄像、聽同行講課等方式進行了劃分。但是,不論教師采用哪一種形式對自己的課堂行為進行反思,都是一種教師修正其教學行為的方式,是受教師致力提高教學的內在動力驅使的,是教師的內在需要。也就是說,教師的反思行為實際上是教師對于如何改善自己的教學行為的思考及實踐過程。同時,也是教師有效地改進自己教學的捷徑。教師發展的過程就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學習、反思、探索和實踐的過程[4]。其中,較為有效,也是應用較為廣泛的反思方法之一就是教學日志。教學日志是教師以日志的方式記錄下教學中發生的教學事件,并對這些事件進行思考,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等的一種反思教學方式。它具有操作靈活方便、自由,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特點。同時,教學日志不僅可以由教師獨立完成,還允許教師反復進行修改,在今后的教學中又可以隨時隨地查看。因此,教學日志是目前比較受大學英語教師歡迎的一種教學反思方法。本文試圖從反思教學的角度,對如何記錄教學日志展開探討,并提出合理建議。
三、教學日記在大學英語反思教學中的作用
對于大部分大學英語教師而言,或許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在某一些課堂中,教師會因為學生的積極配合或者良好的課堂氣氛等原因而感到特別愉悅,內心充滿一種“成就感”。但在某些課堂中,教師又會因為學生課堂中不盡人意的表現或者沉悶的課堂氣氛而感到心情壓抑,內心充滿“挫敗感”。也許教師會存在這樣的疑惑,同樣都是英語課,教師面對的也是同樣的學生,為什么教師會有不同的堂感受呢?
面對這些困惑,不同的教師會采取不同的做法。有的教師可能很快就忘記了這種“難受”的感受,又忙碌地投入到其它的工作中去了。然而,有的教師會重新審視并認真對待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問題,諸如是什么讓學生不愿意在課堂上發言?是什么導致學生無法理解老師的講解?是什么影響了課堂中的師生互動?等,他們首先會認真地將這些問題記錄下來。然后,從多角度去分析、查找原因。接著,他們會嘗試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理論知識去解決這些問題。他們會將從中獲得的教學啟示和方法記錄下來,在今后的教學中去檢驗。最后,他們還會留心觀察實施的效果如何,最終將所有步驟完整地記錄下。其實,這個通過反思、實踐、觀察、總結并記錄的過程已經形成了教學日志的基本反思模式。教師對待教學問題的態度不同,其教學效果肯定是截然不同的。反思不但可以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還能激發教師的專業自信和教學動力[5]??梢?,教學過程中教學日志的有效運用是解決教學問題的重要方式。
那么,該如何記錄教學日志呢?巴萊特(1990)認為教學日記應該記錄課堂中常慣性的行為和有意識的行為;與學生的交流;教學中的重要情節;教師個人生活情況;我們對教學的認識;對教學有影響的課堂以外的事情;我們對于語言教學的觀點[6]。而這些教學行為中看似不起眼的小細節,正是構成一堂成功英語課的關鍵要素。記錄教學日志為教師及時發現教學中的問題提供了原始材料。由此可見,教學日記是提升教師專業素養、改進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每一個大學英語教師都應該學會記錄教學日志。但是,應該在教學日志中記錄什么呢?
四、教學日志在大學英語反思教學中的運用
(一)教學日志的內容及其作用
(1)首先,教學日志可以記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同的感受。面對紛繁復雜的教學現象,教師往往很難迅速發現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因此,教師可以從多角度將自己每一堂課后的感受記錄下來。一般而言,教師可以先從“教學內容”的角度記錄教學日志。教師對教學內容完成情況的感受是很輕松?還是忙于應付形式?然后再進一步分析是什么因素推動了教學內容的圓滿完成?或者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教師為完成教學內容而“手忙腳亂”的現象?緊接著,教師就可以從課前的準備、教學內容的設置、教學任務的制定、教學中的重難點等多個角度進行深入分析,最后找到成功的原因或者問題的結癥;其次,教師還可以記錄對“學生課堂反應”情況的感受。眾所周知,學生不同的課堂反應及表現會帶給教師不同的感受。當課堂中學生能夠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踴躍回答教師提問時,教師往往也會很受鼓舞而心情愉悅。反之,如果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課、記筆記,不愿回答教師的問題時,教師會感到孤援無助、心情沮喪。因此,根據不同的情況,教師可以從課前的準備、材料的選取、目標的設定、策略的運用、教師的語言、對學生的評價以及學生的預習情況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找準問題,并尋找解決方法。最后,教學日志還可以記錄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感受。教學日志可以從教師課前的準備、課堂的導入、教材的處理、教具的使用、問題的設置、活動的組織、教法的選擇、教學的觀念、知識的結構、時間的安排、語言的使用以及教師的信念等角度進行記錄,以此來發現教師在教學行為方面存在的問題。
綜上所述,教師從不同角度獲得的教師感受就是教學日志中最好的素材。教學是由諸多因素構成的,如:教學環境因素、學生因素、教師因素等。每一個因素的細微變化都會影響到教學的效果,同時,也會讓教師的內心產生不同的感受。因此,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直接參與者與組織者,往往能敏銳地感知到這些教學環節中細微的變化。教師通過教學日志記錄下自己的真實感受,就很容易從中發現問題,這將有利于教學問題的解決與教學質量的提高。
(2)其次,教學日志可以記錄教學過程中教師困惑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教學日志的形式將自己教學中遇到的困惑記錄下來。比如:為什么學生對英語長句的理解存在困難?為什么學生在課堂談論中不能堅持使用英語?為什么教師在發出指令時喜歡用母語再次翻譯?等等,這些教學過程中稍縱即逝的問題,如果不通過教學日志記的形式記錄下來,教師可能很快會將它們遺忘掉。但是,正是這些課堂中讓教師困惑的問題,才是對推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最具價值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可以成為教師今后的課題研究方向。這不正體現了一線大學教師進行課題研究的真正意義嗎?即教師的課題來源于教學,又服務于教學。
(3)此外,教學日志可以記錄教學過程中教師解決問題的方法。眾所周知,發現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教學日志記錄了教學中各個層面的問題。但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這就是記錄教學日志的真正目的和意義。反思教學是教師通過對教學的反思,發現不足,獲取經驗的過程。教師通過學習、討論、觀察、實驗、研究等多種方式以求解決教學中各種問題,目的就是為了改進教學中各個環節以提高教學質量。因此,教師堅持記錄教學日志對于英語教學的發展是極其重要的。這是一名普通的大學英語教師迅速成長為名師、專家的捷徑和必經之路。這種教學中的反思方式,可以幫助大學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構建科學的教學理念。
(二) 有效記錄教學日志的建議
(1)教學日志的記錄要形成常規性。為了培養教師良好的教學反思行為,同時也為了教師能在教學中及時發現問題,教師應該形成定期記錄教學日志的習慣。很多大學英語教師往往會抱怨自己工作太忙、時間太緊或者家庭擔子太重,沒有時間寫教學日志。有的教師可能堅持了一段時間之后,因為各種原因最后又放棄了。但是,不論何種原因,歸根結底可以歸結為:教師沒有將教學反思行為轉變為一種內在需求。只有當教師認識到教師的教學反思行為可以給他們帶來教學質量的改進,學生成績的提高,同行們的認可,人生價值的實現時,教師才會主動、自覺地將教學反思行為堅持下去。因此,教師首先應該對教學反思行為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和意義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并且認識到教學日志是實現教師自身內在需求的一種方式。這樣教師才能自覺、主動地將其堅持下去,最終成為自己的一種教學習慣。
(2)大學英語教師要不斷深化理論學習。教師的教學行為受制于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師往往會根據自己的教學理念來確定自己的教學風格以及教學方法。只有當教師具備一定深度的理論知識,教師才能夠在教學中有更好的表現。同時,也才能發現教學中更深層次的問題。此外,教學理論是指導教師尋找到最佳解決問題方法的依據和指導。教學理論與教學效果的關系好比杯子與水的關系,要想裝下更多的水,就必須想辦法擴大杯子的容量。要想取得好的英語教學效果,教師理論知識的加強是非常必要的。教師強大的理論體系,就好比一個巨人,它可以將教師托得更高,教師也才會看得更遠。沒有理論支持的教育,僅僅靠教師個人的經驗來教學,其發展的空間是很有限的。教師如果遇到較復雜或者新的問題時,就很難再憑經驗來解決了。
五、結語
總而言之,教學日志在大學英語反思教學中的運用是值得推廣的。但是,反思教學不能單純地被看作是教師的“經驗總結”,這樣反思教學的作用就很難實現。因為基于經驗總結的反思教學觀的指引下,教師就只會著眼于一些不良的教學行為、課堂活動或師生話語的改善,很難觸及深層次的教學觀念和專業知識結構[7]。因此,大學英語教師不能只停留在“經驗總結”的層面。大學英語教師還應該通過深入的理論學習,將教學反思中獲得的“經驗”提升到“理論”的高度,再用于指導今后的教學實踐。廣大的外語教師作為走在中國外語教學發展前沿的探索者,肩負著推動中國外語教學改革和發展的重任,應該在不斷的教學反思中努力成為教學一線的主力軍、教學中的專家,而不僅僅是一名“教書匠”。
參考文獻:
[1]Dewey J.(1993). How We Think: A Restatement of the Relation of Reflective Thinking to the Educative Process(Revised Vision) [M]. Boston: Health.
[2]Wallace MJ.(1991). Train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A Reflective Approach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Jack C. Richards & Charles Lockhart (1996). 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M] .England: the Pres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Education, P4.
[4] 何曄. (2009).高校英語教師專業發展實證調查與研究 [J].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1):112.
[5]Pennington MC. (1995). The Teaching Change Circle [J]. TESOL Quarterly,1995,29(4):705-731.
[6]Bartlett,L (1990). Teacher Development Through Reflective Teaching. In J.C. Richards and D.Nunan(eds.),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202-14.
[7]孟春國. 高校外語教師反思教學觀念與行為研究 [J]. 外語界,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