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文飛
【摘要】職高數學教學既需要考慮職高的學生特點,又需要考慮數學學科的特點。從這兩點切入討論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才能突顯職高的數學教學特點,才能更好地追求職高數學教學的實效。從方法論的角度看,職高數學有效教學需要從備課層面,上課層面和評價層面綜合思考。
【關鍵詞】有效 教學 數學教學 職高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5-0106-02
數學基礎模塊上冊的一道習題:現有長7米的材料,要制作如圖的“目”字形窗框,為使透過的光最大,則其中一邊應取何值?此時,窗框的面積為多少?一般先讓學生做,然后講評,最后訂正。第二次將“目”字改為“日”字,作為單元考試的試題,也是讓學生做,然后講評,最后訂正。第三次將“目”字改為“四”字,作為期末考試的試題。但確有80%的同學不會做,這讓我反思平時的教學有效嗎?
從新課程的理念和有效教學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追求來看,課堂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得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因此我們一定要擯棄“滿堂灌”讓學生來當“演員”,要大膽探索有效的個性化的教學方式,讓教師變“演員”為“導演”,充當教學的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答疑者、評價者。
一、“導演”需要“好劇本”來支撐
首先如何備課是擺在我們面前非常現實的問題。以前的備課,我們往往考慮的是如何有效地牽制學生,如何能把內容設計得更全面,講得更清楚;如何使問題的答案更準確、更完善,以便上課時把所有知識——告訴學生,生怕遺漏教學內容。
新課程下的數學備課,教師要成為促進學生學習的設計者,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一備學生。分析學情,了解學生的基礎知識、能力水平、學習心態和內在潛能,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以學定教;二備課程,即整合課程資源。例如平面向量概念的引入。讓學生上課時到講臺上走路。一、向東走三步并畫出圖形(等等);二、向東北方向走四步并畫出圖形(等等);三、向北偏東30度方向走五步并畫出圖形(等等)。共得到12條有向線段,然后再給出向量的概念。這樣既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又得到豐富的教學資源,拉近了學生與數學的距離。以前我們只把教材作為課程資源,而忽視了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生活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三備方法,有道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思考采取什么樣的教學策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更有效,善于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重視活動過程的設計。
二、“演員”需要“舞臺”來展示
以前我認為教師在課前準備階段很充分,上課很投入,教學環節設計緊湊而又呈現高密度;在課堂教學實施階段,教師能夠按照教學設計的東西有條不紊地進行,這樣就是一堂高密度、快節奏的好課。然而現在我并不這樣想,因為我們所做的都是無效勞動,都說一份耕耘,一份收獲,而我們為什么會適得其反呢?原因一:教師一個人在講臺上自編自演,學生在下面當旁觀者,課堂傳授的知識未能內化為學生相應的能力。教師成了名符其實的“演員”,而學生卻成了“觀眾”;原因二:教師即使考慮到學生,也是關注優生多,幫助學困生少,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往往針對的是大部分學生,而在具體實施教學的過程中針對優生比較多,如請學生回答問題、板演、發言等等,請的都是優秀學生,大多數的中等生和學困生的課堂參與幾乎沒有,掌握知識的情況更是無從知曉。尤其是學困生,他們完全是被遺忘的對象,他們既不是“演員”也不是“觀眾”,而是“局外人”。
如何讓這些“局外人”、“觀眾”重新成為“演員”?筆者認為首先應該打破舊格局,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的形式圍坐在一起上課,每組6人左右,組長由成績優秀者擔任,組員則自由報名,這樣為生生互動創造了一個平臺。其次在課堂教學中不要過多的師生對話,也沒有過多的鋪墊,多些生生有效互動。為了讓每個同學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筆者通過學習小組的形式讓學生思、想、做、練,然后要求學生必須以小組的形式上臺板演,這樣可以調動每位學生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讓他們感到自己的存在。例如在直角坐標系中畫出下列各角①30°②-30°③120°④-120°⑤90°⑥-90°,在學生不會的情況下教師及時點拔調節(講解30°畫法),然后讓學生討論,以小組形式上臺板演,同時將原題拔高一點,讓組長做,如①改成390°,目的為了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增強互相質疑,爭執的良好氛圍,在互動中解決問題,落實知識點。最后,在課堂教學中,容量要適中,節奏要適當,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消化吸收,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動起來,使他們在思想、做練的過程中提煉信息,掌握方法,學會運用和創造,不斷發展自己。但是教師的主導作用也不容忽視。如果我們把教學的主導權全部交給學生,這樣即使遇到問題也不能及時發現,更缺乏有效的引導和歸納總結,這顯然不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甚至會使課堂秩序走向無序,只有把有效的“教”和有效的“學”結合起來。有效教學才能實現,如果沒有教師給學生的深入系統的講解、學生學習會非常費力,花費大量的時間,這樣的學習效率會是低效的。
三、“演員”的成長需要“導演”來成全
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泊爾有一段經典的論述:“假如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那就是影響學習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應探明這一點并因此進行教育”。給學生最有效的數學課堂是每一位教師的期望。我們要從課堂形式設計、語言與互動入手,創設平等的教學環境,讓課堂成為學生思、想、做、練的“舞臺”。
筆者在平時教學中重點通過以下幾方面來實現:一、讓學生板演。通過板演,可以發現本節所教內容學生是否理解,解題的過程是否嚴密,如何把所學的內容滲透在解題過程中去。二、讓學生編題。數學基礎模塊上冊p33頁例2,x是什么實數時, 有意義?老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讓學生編題。一、被開方數由單項式變成多項式;二、被開方數由一次式變成二次式;三、被開方數由整式變成分式。學生自編自做,一方面能夠熟練地應用知識,另一方面也能最大限度地暴露出問題,通過小組討論,老師點評,學生不但對所學知識加深了印象,而且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與合作探究精神。三、讓學生講解。數學課的講解,并非是老師的專利,在適當的時候,選擇合適的題目讓學生登臺講解,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講解者一定會組織語言,注意力高度集中把問題給同學們講解清楚,同時對他自己來說也是知識再學習的過程。其次,同學們聽到不同的聲音也會加倍注意。大家差不多,他們會帶著批判的思想來聽課,看他是否把問題講解透徹;第三、也可調解課堂氣氛,讓學生向學生挑戰、讓學生向老師挑戰;第四、還可鍛煉學生的膽量與語言表達能力。實在是益處多多,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就體現出來了。
總之,追求有效,是基礎教育課堂教學的永恒主題,是一種理想的境界,它的實現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我們老師去實踐、思辨、提升,使它成為現實。當我們的教學目標由“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教學設計由“給出知識”轉向“引起活動”;教學目的由“完成教學任務”到“促進學生發展”,在課堂上能多給學生一些主動參與,合作學習的機會,使他們更多地體驗成功的喜悅時,我們的教學就成功了,我們的課堂就能發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