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鍵 胡志剛
摘要:“命題式”練習是一類“讓學生自己出題”的練習。在化學教學中適當地引入“命題式”練習可以提高學生化學問題解決的能力。這種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命題式”練習能夠促進化學知識結構的建構、促進化學題型的結構化、提高化學解題時躲避陷阱的意識、提高從命題人的角度來進行解題的意識。
關鍵詞:“命題式”練習;化學教學;問題解決
文章編號:1008-0546(2012)04-0020-02中圖分類號:G632.41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4.008
“命題式”練習是相對“解題式”練習而言的,它是指“讓學生自己命題”的一類練習,例如:“試出一道與物質的氧化性、還原性相關的試題”等。在中學化學教學中,教師除了可以布置常規的“解題式”練習外,亦可適當地讓學生做一些“命題式”練習。李再羅老師的教學實踐[1]以及劉春華、丁革兵老師的教學實踐[2]都表明:在化學教學中,適當地引入“命題式”練習,能夠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本文將從問題解決能力的角度來解讀這種促進作用:“命題式”練習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化學問題解決的能力,從而有利于學生學業成績的提高。
一、促進化學知識結構化
丘波、王磊教授的研究表明:知識的網絡化水平能夠影響化學問題解決的能力,知識的結構化程度越高,化學問題解決的能力也越高。[3]而適當地進行一些綜合題的命制,會有利于提高學生知識的結構化水平,從而有助于化學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大多數綜合題的命制,一般要求命題人要有良好的知識結構,這樣才能把握好不同知識點間的多層次多方面的聯系,使命出的題更具綜合性。在課程的復習階段,讓學生命制相關的綜合題,使其對所學知識作全面深入地分析,理清專題內和專題間各知識點、知識組塊的關系,并將這些分析結果用化學知識結構圖來表征,這樣便可提高學生化學知識的組織化、結構化水平。因為這樣的分析整理是學生自己命制綜合題的需要,他們往往會更有激情、更主動地參與,比起單純地“為整理知識而整理”的效果要好。
例1 在化學選修3的電化學復習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命制一道融合“原電池”知識與“電解”知識于一體的化學綜合題。在這個“命題式”練習中,學生不僅要對原電池相關的知識與電解相關的知識進行疏理,找出各自的命題點,而且要通過自己的分析,找到二者的聯系,從而使知識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結構化。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繪制知識結構圖,教給學生一些組織知識的方法。例如,回憶二者的反應原理——氧化還原反應;回憶二者的反應裝置——“原電池”、“電解池”;進而再依據反應裝置聯想其構成條件;再由構成條件中的“電極”聯想到正負極、陰陽極;再結合氧化還原的知識聯想到各自的電極反應式。接著再想到各自的應用。然后找出二者的聯結點,最終引導學生畫出類似于圖1的知識結構圖:
利用上圖,學生可任意選取幾個知識點作為未知信息,根據知識點的相互聯系,給出有效的已知信息便可命制出一道題了。在這樣命題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興趣盎然,更使他們的化學知識獲得了良好的結構,便于今后在解題時快速而有條理地提取相關知識。
二、促進化學題型的結構化
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當化學問題被理解和表征后,如果解題者能夠激活已有的解題圖式,便可跳過“尋求解答”這一環節,而直接進行嘗試解答,從而加快了解題的速度和提高解題的成功率[4]。這里的解題圖式主要指解題者長時記憶中存有的“題型及相應的解題程序”。正如結構化的知識便于提取一樣,結構化了的題型也更容易被解題者辨認與提取,從而提高解題時圖式被激發的速率與概率,進而提升化學問題解決的能力。而“命題式”練習可以通過影響“化學題型的結構化程度”這一中間變量來影響學生的化學問題解能力。
學習始于模仿,命題亦如此。學生在命題時可以借鑒前人命制出的題型,套用或改用現成的題型,便可方便而又快速地命制一道化學題。而借鑒的前題便是對已有的題型有所了解、分析,進而將題型結構化。另一方面,如果學生想要命制一道創新題的話,更要對已有的題型有全面的了解,才有可能推陳出新。正如牛頓所說的那樣:“我之所以有如此的成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命題亦如此,只有在知道了什么題型已經被命過了,方能知曉什么題型別人沒命過,才有可能命制出富有新意的創新題。因此,在化學課后練習中,讓學生命出高水平的題或新題,會促使學生對已有的題型進行分類、整理,達成題型的結構化、豐富化,為化學問題解決儲備良好的“解題圖式”庫。
例2 在初三“化學方程式”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于課后布置一道“命題式”練習:出一道與化學方程式書寫有關的富有新意的題,并提示同學在總結其所知的題型后再進行命題。同時在下次課中,教師應對學生的命題進行簡單的評價。這里為討論方便,本文先給出與化學方程式書寫有關的化學題型圖,如圖2:
實際教學中,學生總結出來的題型結構中,只是上圖中的部分,譬如,缺了“微觀至宏觀”這項,于是學生便有可能命制出這類題:“請寫出一個與右圖所示意義相同的化學方程式:。”
雖然,這對于老師或者其它同學而言,可能不是一道新題,但至少對于這個學生而言則是,而這也就達到這道“命題式”練習的目的了——促進學生的化學題型的結構化和豐富化。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也應該給予這樣的學生以肯定的評價,以提高他們的積極性。經過這樣的一個題型結構化的過程,學生在解“書寫化學方程式”的題時,便能快速地進行題型匹配,進而用相應的解題程序來解題。
三、提高化學解題時躲避陷阱的意識
命題時,為了提高題目的難度以及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全面理解,往往會設置一些陷阱。這些陷阱的設置內容一般以易混淆的概念、公式定理運用的條件為主,譬如電解質概念的使用是在化合物的范疇內。學生在命制陷阱題中,要明確哪些概念易使人混淆、引起混淆的點在哪里、為什么會混淆,哪些公式定理運用的條件容易被忽略等。這不僅通過強化,使學生對這些知識有更牢的記憶,更使他們對這些知識的認識更為清晰與深入。因此,當他們自身遇到相關的陷阱題時,則有更強的躲避陷阱的意識與能力。
例3 在解答與氣體摩爾體積相關的陷阱題時,容易出錯的地方是對“Vm=22.4L/mol”這個知識點的使用條件的認識不足,學生在使用時往往會忽略掉“氣體”與“標準狀況”的條件約束。教學中,讓學生以此為命題的出發點,設置相關的陷阱,命出諸如“標況下,22.4L酒精的原子個數為9NA”的判斷題,從而加深其對“Vm=22.4L/mol”這個知識點只對氣體適用的認識,提高其在解題中躲避該類陷阱的能力。
四、培養從命題人的角度來進行解題的意識
當解題遇到困惑,或題目出現歧意時,若試著從命題者的命題意圖來分析題目,往往能對解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譬如命題人一般會考察重點知識,而解題時則可有意地往重點知識方向聯想。而平時,學生如果有命題的訓練與經驗,則會增加其把握命題人的意圖的能力,從而提高其從命題人的角度來進行解題的意識與能力。
例4 在下面這道推斷題中:
“現有金屬單質A、B、C和氣體甲、乙、丙及物質D、E、F、G、H,它們之間能發生如下反應(圖中有些反應的產物和反應的條件沒有全部標出)。請推斷出它們各是什么物質。 ”
在解題時很容易推出A為金屬鈉,而在進一步推出甲與D的過程中,如果感覺到困難的話,就可以試著考慮命題人的出題意圖:考察重點知識。那么與鈉相關的重點知識便是鈉的強還原性,最能體現鈉的這一點性質的事實,莫過于鈉與水反應置換出氫氣了,因而可以猜想甲為氫氣、D為NaOH溶液,進而將題目破解。當然,這種解題方式不一定時時都行得通,但它至少提供了一條值得嘗試的策略。如果一個人曾經有過相關的推斷題命題訓練,他會有“依據重點挑出值得命題的方程式進行命題”的經驗,這不僅能提高他對重點(鈉與水的反應)的快速把握,同時在解題時也會更加自覺地關注命題人的意圖——他會選哪些方程,為什么這么選,從而為自己的解題開辟出另一種思路。
劉春華、丁革兵老師曾寫道,學生“自編互評共享”習題模式能提供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愉悅中收獲知識能力上的更多突破,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確實,在化學教學中引入“命題式”練習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提高學生的命題能力,從而命制出高質量的題;而是在于借助這種相對有新意的練習方式,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化學學習的興趣,同時激發學生主動地將知識與題型進行歸納總結,形成良好的化學知識結構與題型結構,進而提高學生的化學問題解決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李再羅.學生自我命題的嘗試[J].化學教學.1990,(1):9-10
[2][5]劉春華,丁革兵.以學生“自編互評共享”習題模式突破高三化學復習瓶頸的研究[J].化學教育,2011,32(11):41-43
[3] 李廣洲,任紅艷著.化學問題解決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77
[4] 陳琦,劉儒德主編.當代教育心理學(第二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33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