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曾卓卓
摘要:全國各地農村信用聯社在陸續改建為農村商業銀行的過程中都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在農村信用聯社存續期間所積累的大量不良資產的化解。尤其對于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商業銀行來說,其不良資產的化解會面臨更多的困境。本文立足于對欠發達地區發展較好的農村商業銀行——湖南省芷江縣農村商業銀行的調研,為欠發達地區的農村信用聯社在改革過程中化解不良資產提供方法借鑒。
關鍵詞: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不良資產化解
一、引言
不良資產的增長一直是銀行發展的瓶頸。從1996年農村信用聯社脫離農業銀行獨立經營以來,由不良資產所帶來的負面效應開始變得越發地凸顯。2001年,我國常熟、張家港、江陰三地農村信用社帶頭進行股份制改造,建立首批農村商業銀行,為廣大的農村金融機構開辟了一條新的營運模式。隨后,全國其他地區的農村信用社也相繼效仿,積極投入農村商業銀行的改造。經過10年的發展,發達地區的農村商業銀行運營十分健康,勢頭強勁,規模效應也逐漸顯現。根據證監會公布的最新數據,截至2012年2月,江蘇張家港農村商業銀行、江蘇吳江農村商業銀行、江蘇江陰農村商業銀行等地方性商業銀行開始申請上市,其審批進度已在“落實反饋意見中”;江蘇常熟農村商業銀行的上市也已處于“初審中”。
發達地區農村商業銀行的發展形勢一片大好,一些欠發達地區農村信用社也逐漸參與到股份制改造、建立農村商業銀行的行列中。以湖南省為例,自從2010年瀏陽市首家農村商業銀行掛牌以來,永州市,懷化市相繼也有農村商業銀行掛牌。但是。由于欠發達地區經濟整體落后,城鄉一體化程度較低、農村信用社資產規模小,并且對商業化經營極其缺乏經驗,不良貸款化解的條件差,路徑少,成為了農村商業銀行改革的羈絆。
不良資產的化解,對于欠發達地區的眾多進行股份制改造的農村信用合作社來說,十分關鍵,意義重大且十分迫切。但是,由于條件的制約,理論上的大量化解方法大都不適用,可操作性差。因此,只有從實踐中摸索。筆者調研了在湖南省具有代表性的芷江縣農村商業銀行,其不良資產的化解方式值得廣大欠發達地區的農村金融機構借鑒。
二、芷江農村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資產特征分析
芷江縣農村商業銀行是湖南省懷化市第二個掛牌的農村商業銀行,目前擁有17億的存款量。作為湖南省農村信用聯社發展領先的前10家農商行,在改造前,其不良資產比率一度達到30%,由于加強管理,逐漸降到5%左右,改造后則迅速降到1.07%以下,遠小于農商行組建時要求的2%的限制比率。2011年改造后,首年利潤高達6200萬,納稅1500萬,一躍成為全縣第二大納稅大戶。芷江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在近幾年發展較為迅速。芷江縣歷年的信貸運行報告的數據顯示,芷江農商行一直是全縣存貸款增長的主力軍。2007年上半年,芷江農信社存款增長5022萬元,儲蓄存款增加6231萬元,漲幅均在20%以上,貸款規模也逐漸上升。到2008年底,存款更是較年初增長22261萬元,絕對增長額和增幅均居當年芷江金融機構之首。其中,貸款增加為7719萬元,實現了貸款的穩步增長。
1、規模分析
根據調研數據,近幾年來,芷江農商行貸款余額在不斷上升,但不良貸款比率卻在迅速地下降(見表1)。2009年以前,芷江農信社的不良貸款比率高達30%以上,再加上表外一些無法確切統計的貸款,實際不良貸款比率應該還要高出許多。這與同期中國銀監會公布的全國農村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比率4%的數據相去甚遠。2007年,正逢我國頒布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開始實施,優惠的政策使得很多農民合作組織取得了大量的貸款。農信社作為以“三農”貸款為主要放貸渠道的金融機構,加之國有商業銀行的業務向大城市和發達地區傾斜,其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放貸款的責任義不容辭。但又由于當時農合組織的法人地位得不到落實,缺乏有效合規的抵押品,同時相關的配套技術引進沒有到位,管理匱乏,收益不穩定,導致大量的貸款無法收回,形成了不良資產。2008年底,芷江農村信用社在進行股份制改革的過程當中,直接剝離不良資產11139萬元,使得其信貸結構得到了極大的調整。其中,芷江農村信用社申請兌付專項中央銀行票據資金2662成功到賬,有2091萬元用于置換不良貸款。這使得當時芷江農信社的不良資產得到根本上的改善。到2009年,其不良資產比率下降到12%,已經有了質的飛躍。隨后,不良貸款清收工作力度不斷加強,與此同時嚴格把關新放貸款,使得芷江農商行的不良貸款的規模逐年下降。
2、期限結構分析
如表2所示,首先,從絕對量上看,中期貸款的數量最大,其次是短期貸款,最后為長期貸款。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不發達地區的發展特征。到2011年為止,芷江農商行85%的貸款對象均為“三農”企業和一般農戶個人。在縣一級區域經濟內,行業發展周期相對較短,一般農戶個人貸款大多為短期,規模稍大的農村合作組織會持有一些中期貸款,少有長期投資。這同時也體現了農業生產的周期短,回報快的特征。但隨著縣域經濟的整體發展,信貸的長期化趨勢明顯,這也將會使得不良資產長期化的風險增加。其次,從不良資產的比例上看,短期不良資產占同期短期貸款余額的比例相對于中長期貸款是最大的。這反映了作為短期貸款的主要對象,一般農戶個人的經營風險是相對較大的,其技術的缺乏和管理的落后會導致其收益的不確定,從而加大了回收貸款的風險。
3、行業分布
如表3所示,芷江農商行不良貸款分布的主要行業為農林牧漁業。這是芷江作為山區農業大縣的經濟結構特點決定的,也是農村金融機構自身特點所決定的。隨著近些年商業銀行業務向大城市和發達地區傾斜,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村業務放貸的壓力增大。廣大的“三農”企業和個人的發展情況與當地縣域經濟的發展狀況密切相關,特別是對于欠發達地區而言,農業的發展仍然是三大產業中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從近幾年公布的數據看,芷江縣農業貸款的增長率相較于其他行業一直處于領先地位。2008年,由于我國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給縣域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在同年,芷江縣金融機構貸款總規模增長僅保持9866萬元,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來自于對中央給予農業的優惠政策的充分利用。這使得當地“三農”貸款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從而加大了不良資產形成的風險。2009年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使得與農業相關投資規模再一步加大,從而形成了現在農林牧漁業的不良資產規模遠遠大于其他行業的現狀。
4、風險評估
通過以上三個角度的分析可以得出,盡管芷江農村商業銀行自成立以來發展勢頭良好,但仍面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風險:
①信貸結構單一,比例分布不均,貸款行業集中加大貸款回收風險。數據顯示,芷江農信社貸款主要集中于農業,其次是批發零售業,水利環境公共設施管理業,且農業一頭獨大,行業過于集中,容易增大信貸風險,同時也不利于支持當地經濟的多元化發展。
②存貸比例較低,流動性過剩。盡管貸款規模逐年增加,但芷江農商行的存款增加速率比貸款增加速率更快。截止2011年底,芷江農商行存款已經達到17億,在市場單一和貸款門檻較高的情況下貸款發放數額僅為10億。存貸款的懸殊導致了資金運用效率的低下,這不僅制約了農商行自身的發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減弱了對當地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量。
③地域限制突出,風險集中。芷江農商行的投資區域目前大都限于芷江縣內,這不僅讓其多余的信貸資金找不到投放的途徑,降低了資金的運用效率,也使得其自身的發展受限于當地經濟的發展。其應該在滿足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積極向周邊區域拓展業務,以謀求自身更快的發展。
三、芷江農商行不良貸款化解措施
根據調研可以發現,對于最基層的農村金融組織,謀發展,求改革的最好方法就是立足自身實際,把基礎工作落到實處。具體措施的體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1、建立獨立臺賬來分類管理不良資產
芷江農商行在成立以前,一直都致力于不良貸款的清收工作。在改革期間,為了能加快清非的步伐,芷江農信社專門設立了獨立的不良貸款臺賬,確保能夠第一時把相關的工作進度進行登記,簡化操作程序,優先解決相關問題。這樣能夠實現每一筆債務去向透明化,清晰化,讓員工的工作井然有序,極大地提高不良貸款清收的效率。其次,芷江農商行充分發揮其信貸體制方面的靈活性,深入開展農戶信用等級評定工作,建立完善信用檔案,推動小額農戶信用貸款,積極介入和參與對企業和個體農戶的發展建設,在降低放貸風險的同時使原本的呆賬壞賬企業改善盈利狀況,增加回收貸款的可能性。
2、明確員工清收責任同時嚴格把關放貸
在處理一些較難回收的不良貸款的過程中,芷江縣農商行采取了一系列必要的強力措施。簽訂收款“軍令狀”,明確每一個不良資產清收人員的任務和責任,采取嚴格的獎懲措施,同時還進行清收貸款數量評比活動,極大地調動了每一個員工的積極性,提高了不良貸款的清收效率。此外,芷江農商行還采取了不良貸款優先處理的措施。只要與不良貸款相關的業務,都被列為優先處理的范疇,縮短了業務流程,提高了辦事效率。在清收的過程中,芷江農商行還對新發放的貸款嚴格把關,減少新的不良貸款的產生,加強與貸款人的直接溝通,并且保持適時的聯系。
3、政府大力支持相關清收工作
在化解不良資產的過程中,當地政府的相關政策扶持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政府機構的介入,除了能夠提供強大的司法保障之外,還能夠加大對國家公職人員,行政事業單位拖欠金融機構貸款的清收力度。根據相關數據表明,2008年芷江全縣共清收國家公職人員拖欠金融機構貸款73萬元,完成全年清收任務的74.5%。同年,加大對企業和非國家公職人員的個人拖欠貸款的清收,共清收不良貸款321萬元。同時,當地政府還制定了相關的措施激勵,推動當地金融機構發展與當地經濟發展同步起來,互利共贏。2009年,芷江縣人民政府就制定了金融機構支持縣域經濟發展責任書和相應的考核方案,促進縣域經濟社會與金融的良好互動和協調健康發展。2010年,芷江政府要求農信社帶頭組織“信用村(鎮),鄉(社區)”的評選工作,極大地鼓勵了當地農村農戶的還款積極性,同時也為樹立良好的信用風氣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降低了金融機構回收不良貸款的難度。
四、芷江農商行不良貸款化解的經驗借鑒
1、強化自身責任意識
要化解不良資產的第一步,就是要高度重視自身不良資產化解的任務。分析清楚現階段不良資產的具體情況,同時強化每一個清收人員的職責,嚴格執行清收獎懲制度,積極調動員工積極性。除此還要加強對新增貸款責任人的權責措施,減小新增不良貸款的可能性。
2、正確理解中央政策意圖并積極參與相關工作
對于欠發達地區農村金融機構不良資產的化解,中央制定了一些相應的扶持計劃。2003年,中國人民銀行出臺了《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專項中央銀行票據操作辦法》,通過專項中央銀行票據資金支持政策,切實轉換農村信用社經營機制。欠發達地區的農信社應該認真理解相關政策,積極落實,早日甩掉不良資產包袱限,輕裝前行,加快自身發展。
3、完善評級體系同時加強監管
不良資產的形成,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農信社信貸監控體系不健全造成的。因此,建立相應的評級體系,保持對貸款大戶的密切跟蹤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其次,在加大力度清收不良資產的同時,欠發達地區的農村金融機構還應該不忘對其他方面業務的建設。只有讓機構整體能力提高,才能從根本上化解不良資產。
參考文獻
(1)張麗云.農村商業銀行的困境及對策[J].金融與保險
(2)吳愛民.地方性農村商業銀行改革發展的實踐探索與思考[J].農村金融
(3)胡濱. 江蘇江陰農村商業銀行考察[M].經濟管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