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東



摘 要: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南方教育高地”,對廣東高等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根據廣東產業調整升級的形勢、經濟發展的優勢和特點,廣東高等教育要進行調整布局。廣東的教育職能部門、高等院校、各級地方政府要形成合力,適應廣東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需要,在高校地理分布上、在高校學科專業設置上,科學謀劃,合理調整布局,以培養更多的適用人才。
關鍵詞:南方教育高地;經濟發展;廣東;高等教育;調整布局
2010年9月,中共廣東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教育工作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會議上指出,優先發展教育是推動廣東科學發展的根本大計,要舉全省之力,將廣東打造成為全國南方教育高地。打造我國南方教育高地,就是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遵循規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推動各級各類教育改革創新,實現各級各類教育大發展大繁榮,使廣東成為深化我國教育體制和機制改革的先行先試高地、前沿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形成與實踐高地、高素質人才的聚集與培育高地、高新科技知識和技能的創造與運用高地、先進文化和風尚的創新與引領高地、實現科學發展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高地。
南方教育高地的本質,揭示了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廣東的教育必須科學發展,才能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高等教育作為廣東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也必然要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當前,高等教育要作好調整布局,這是高等教育科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步驟。高等教育的科學合理布局,將對高等教育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而進一步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一、廣東近年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形勢
(一)廣東近年經濟發展迅速
廣東省近年的經濟發展迅速。2010年,全省國內生產總值(GDP)為45472.83億元,繼續領跑全國。按三次產業來分,第一、二、三產業的增加值分別為2286.86億元、22918.07億元、20267.9億元,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1.70%、62.90%、35.40%。[1]
從圖1可見,近年,廣東經濟發展迅速的原因,主要在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良好發展狀況。2010年與2003年相比,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了278.82%,第二產業增長了225.17%,第一產業增長了117.46%,可以說,無論在增加值方面,還是增長速度方面,第二產業、第三產業都遠大于第一產業。廣東以第二產業的傳統優勢,以及迅速生長的第三產業,支撐了廣東經濟的快速發展。
2010年,在廣東的現代產業中,先進制造業增加值為9466.35億元,占GDP的20.82%,現代服務業增加值為11102.8億元,占GDP的24.42%,兩項加和為45.23%。可見,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已撐起了廣東經濟增長的半壁江山,廣東經濟發展的雙輪驅動模式成效顯著。
(二)廣東九大支柱產業的發展情況
廣東九大支柱產業發展良好,2009年九大產業工業總產值為47589.15億元,其中三大新興產業(電子信息業、電氣機械及專用設備、石油及化學)為31447.50億元,三大傳統產業(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建筑材料)為10318.57億元,三大潛力產業(森工造紙、醫藥、汽車及摩托車)為5823.07億元。見表1所示。
廣東省2009年的GDP為39081.59億元,比2005年的21701.28億元增長80.09%。九大產業總產值的同期增長為83.59%,九大產業的增幅都很大。在數量上,2009年三大新興產業的產值為31447.50億元,占了九大產業產值的66.08%,其中較高的是電子信息業15721.79億元、電氣機械及專用設備9742.40億元、石油及化學5983.31億元。汽車及摩托車、醫藥、建筑材料、食品飲料的產值增長幅度都超過了100%,這些產業的發展勢頭很好。
二、廣東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特點與存在的問題
(一)廣東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特點
近年,廣東省的教育取得了顯著進步,其中高等教育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高等院校從2005年的111所增加到2009年的129所。2010年,全省域內高等院校研究生招生2.58萬人,在校生數7.25萬人;普通本專科招生數44.02萬人,在校生數142.67萬人。畢業生數,研究生從2005年的0.95萬人上升到2010年的1.79萬人,普通本專科生則從15.71萬人上升到33.42萬人。[2]2009年,廣東省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27.5%[3],廣東的高等教育進入了大眾化時期。2009年的129所高等院校,按隸屬關系分,有中央屬院校4所,地方屬院校125所;按學校類別分,有綜合大學61所,理工院校27所,農業院校3所,醫藥院校6所,師范院校4所,語文院校2所,財經院校12所,政法院校2所,體育院校3所,藝術院校5所,其他4所(總計中含67所職業技術學院)。[4]廣東省域高等教育發展在人才培養上有一定的特色。
1. 學科專業設置比較適應廣東經濟產業的發展要求
高等學校新開設專業基本貼合了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需求,為地方的建設培養了大量的適用性人才。
筆者抽樣選取廣東省域的珠江三角洲、粵東、粵西的部分綜合性大學、理工學院、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華南理工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州大學、深圳大學、汕頭大學、廣東商學院、廣東金融學院、東莞理工學院、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惠州學院、廣東石油化工學院、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廣東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等,共15所,樣本率為11.63%)作分析,查找相關高校在其網頁公布的近年招生計劃,發現近年新增加招生的專業,均與廣東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有關系。
2011年,這些高校新增開設的招生專業(方向)與九大支柱產業有關。如與九大支柱產業中的電子信息業相關:華南理工大學新增信息工程(卓越班),深圳大學新增微電子學、光電子技術科學、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新增電子信息工程技術(移動通訊技術)等。與電氣機械及專用設備業有關:廣東工業大學新增機械類(創新實驗班)、電氣信息類(創新實驗班),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新增光源與照明,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開設高速鐵道技術等。與石油及化學業有關: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新增化學工程與工藝,廣東工業大學新增化學與環境類(創新實驗班),深圳大學新增高分子材料與工程。與紡織服裝業有關:惠州學院新增服裝設計與工程(內衣設計與教育、針織服裝與教育)等。與建筑材料有關: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新增建筑工程技術(建筑學)。與醫藥有關:汕頭大學新增七年制本碩連讀的臨床醫學(兒科方向、眼科方向、與香港中文大學聯合培養班)、醫療器械工程。與汽車與摩托車業有關:深圳大學新增汽車服務工程。
2011年,部分高校新增招生情況也與現代服務業有關。如與高端服務業有關:華南理工大學開設行政管理(國際班)、旅游管理(國際班),廣東金融學院開設法學(經濟法、知識產權)、勞動與社會保障(勞動關系)、應用心理學(管理心理、金融心理),惠州學院開設市場營銷(房地產營銷、服裝營銷、營銷管理、企業物流)。與金融服務業有關:廣東金融學院開設經濟學(宏觀經濟分析)、信用管理(金融后臺服務)、稅務(注冊稅務師)、金融學(投資理財),惠州學院開設審計學(財務審計、建設項目審計)等。與國際貿易與交流有關:廣東石油化工學院開設國際經濟與貿易,惠州學院開設旅游管理(旅行社管理)等。
此外,部分高校還新增與新興產業有關的專業,如深圳大學2011年開設海洋科學、核技術等專業。
從有關高校的新增招生專業情況來看,高校的人才培養基本上能夠與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相聯系。廣東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在這樣的形勢下,高校基本能夠準確把握支柱產業、新興產業對人才的需求,及時調整、新增專業,以適應形勢的發展。
2. 高校部分專業的招生數量調整與廣東產業的發展趨勢相對應
如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的電氣工程及自動化、熱能與動力工程、能源工程及自動化、工業設計、物流工程、法學等專業的招生人數增加較多,這與廣東的裝備工業、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要求是相適應的。
又如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1年的翻譯、工商管理、金融工程、審計學(注冊會計師)、市場營銷(國際營銷)的專業增加招生較多,這與廣東省外向型的經濟發展需求相適應,為現代服務業提供更多的人才。
2011年,其他學校,如廣東工業大學理科招生,信息工程(電子信息工程)、物流管理、投資學等招生有較大的增加。廣州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工程管理(含投資與造價管理)、物流管理、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含不動產與國土資源管理、區域物流規劃)、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土木工程等在擴大招生。這類專業與廣東的支柱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有密切的聯系。廣東石油化工學院,較大幅度擴大招生的專業有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環境工程、油氣儲運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化工過程機械)、工業工程(IE)、工業設計、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測控技術與儀器、物理學(光電)等,這些與廣東的九大支柱產業密切相關,也與省委省政府振興粵西的發展戰略有關。
由上可見,廣東高校的人才培養,基本能夠根據廣東省的產業發展的需求,主動地進行調整,以培養社會需求的各類人才。
(二)廣東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 各高校對適應產業發展調整人才培養方案的反應速度不一
抽樣研究比較發現,各高校對適應廣東產業發展雖有所反應,但反應的速度不同。綜合性大學慢一些,職業技術學院比較快。例如: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在2007年即開設了港口物流設備與自動控制、會展策劃與管理,2008年開設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技術,相比之下,同樣有交通類專業的華南理工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州大學、深圳大學等,并無此等專業設置;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2011年新開設了高速鐵道技術,同樣,上述綜合大學也未見開設此新專業;同樣還是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2007年開始,隔年招收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而上述綜合性大學未見此專業。
2. 有的高校減少了產業發展需求人才的專業招生數
有的高校在調整專業招生計劃中,減少了一些廣東支柱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所需要人才專業的招生數。如2011年,華南理工大學的電子信息科學類、核工程與核技術、制藥工程、電子商務、旅游管理等專業減少招生,這與電子信息產業、石油與化工、現代服務業對人才增長的需求不一致;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減少了國際經濟與貿易、國際商務(全英教學)、金融學、經濟學的招生數;廣東工業大學較大幅度地減少了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食品科學與工程、通信工程、人力資源管理、法學、環境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專業的招生數;廣州大學減少了旅游管理、法學的招生數;廣東石油化工學院減少了化學工程與工藝(石油化工工藝)、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信息與計算科學(企業事業信息化)、市場營銷、市場營銷(物流管理)、藝術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等專業的招生數。這些專業,恰恰是廣東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所迫切需要提供人才的專業。
3. 高等學校之間調整人才培養規模的思路與步驟有差異
從表2可見,在與廣東九大支柱產業與現代服務業有關的專業招生人數的變化上,不同高校對不同專業的設置是不一樣的,如同是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大學在增加招生,而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則在減少;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華南理工大學在減招,而廣東工業大學、廣州大學、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則在擴招;對法學專業,華南理工大學、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在擴招,廣東工業大學、廣州大學在減招;對市場營銷專業,廣東工業大學、廣州大學在擴招,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在減招。這說明,各高校在設置招生規模上,各有各的思路與進度,差異性較大,而這些擴招與減招,與廣東的產業發展的聯系不太密切。
筆者認為造成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一是高等學校對經濟社會發展進程的變化形勢把握不及時,在設置專業、調整招生規模時,較少考慮廣東產業調整升級的新變化,對九大支柱產業興旺的發展趨勢較少預測,對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模式下人才的新素質結構要求沒有足夠的重視。二是高等院校辦學自主權缺少充分發揮的空間,學校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自主地調整辦學思路和規劃受到多方面的制約,如綜合性大學的應變速度相對較慢,而職業技術學院的反應速度則較快。三是,社會、政府與高校之間,缺少及時的信息溝通,高校在設置辦學規模和人才培養方案時,較少、較難從政府信息中得到有參考價值的經濟形勢分析數據,對社會、行業、用人單位需要何種人才也缺少快速反應的機制。四是,高等院校從事科學規劃設置學科和專業發展的力量較薄弱,新開設專業、制定招生規模等,較多從自身學科的發展、從自有的師資狀況出發制定,新開專業、招生人數等具有較大的隨意性,調整招生規模與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有相脫節的現象。
三、科學地調整廣東高等教育布局
根據《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廣東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及2010年9月召開的廣東省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廣東打造“南方教育高地”的精神,廣東的高等教育應該在布局規劃上有新的思路。
(一)教育行政部門要對高等教育進行宏觀布局調整
《廣東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廣東的高等教育要優化結構,辦出特色,保持高等教育規模合理增長,著力發展普通本專科教育,加快發展研究生教育特別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加快高等教育普及化進程。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新設一批主要面向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應用型本科學校和高等職業學院;調整優化學科專業布局,積極培育與戰略性產業相關的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加大與基礎產業、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緊密相關的學科專業建設力度,著力提高工科專業比重,構建對現代產業體系起重要支撐作用的優勢學科專業群。
廣東教育行政部門要切實發揮政府職能部門的作用,加強與產業部門的密切聯系,著重面向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根據這些產業的發展形勢對人才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調研,作出合理的調整布局規劃,精心選擇珠江三角洲的有關城市、區域,開設與廣東產業轉型升級相適應的新的應用型本科學校、高等職業學院,或者指導有關高校開設相關專業,使各高校的專業設置與招生規模能夠與基礎產業、支柱產業、新興產業等緊密關聯,使這些產業能夠及時地獲得所需的新型人才,也使這些高校的人才培養更有時代性、針對性和適用性。同時,教育行政部門應該在高等院校設置專業、制定招生規模上,給各高校以充分的自主權,并向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申請專業設置自主權試驗區的資格,以滿足快速發展的經濟形勢對人才迅速變化的需求,給高校松綁。
(二)高等院校自主調整學科和專業結構,為廣東培養適用人才
廣東省域的高等院校,一要考慮畢業生的分布情況,二要考慮所處的地區的經濟發展的重點行業和產業,根據產業發展的趨勢,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
1. 廣東高校的人才培養要為珠江三角洲率先實現現代化服務
珠江三角洲是廣東省域高校許多畢業生就業的首選區域,其中又以廣州、深圳為首選。據筆者的研究,各高校流向珠江三角洲地區就業的畢業生數有增長的趨勢,如圖2所示。
珠江三角洲對高校畢業生有廣闊的吸納空間,是因為這些地區的產業調整升級快,產值增長迅速,新興產業、支柱產業集中,經濟發展快,需要大量的高素質人才。
因此,廣東各高校培養的畢業生要能適應珠江三角洲的發展需求,各高校要為珠江三角洲率先實現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持。
2. 廣東高校培養的人才,要適合廣東高增長的產業需求
如表4所示,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傳統優勢產業等的產業增加值有著較大幅度的增長,這些產業的發展趨勢好。其中又以醫藥、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汽車、家用電力器具制造、鋼材加工、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橡膠制品、紡織服裝業、家具制造、建筑材料、金屬制品、鋼鐵冶煉及加工等行業(產業)的增長幅度為較大。高校的人才培養,要緊密聯系這些產業的發展需求。
因此,廣東高校要自主地培養適用人才,既考慮各地區的需要,也要考慮有關產業的需要,根據《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的發展理念,根據高校所處及相鄰的地理位置,為所在區域培養大量的適用人才。
如為廣州培養適應高端服務業、先進制造業、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所需要的人才,重點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為深圳培養適應科技研發、高端服務功能、滿足國家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需要的人才;為珠江口東岸走廊(廣州的蘿崗、東莞、惠州、深圳龍崗)培養適應通訊設備、電子信息高端產品制造業、新能源汽車等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生物工程、新材料、石化產業、臨港基礎產業、商務會展、物流、科技服務、金融、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所需要的人才;為珠江口西岸走廊(佛山、江門、珠海、中山、肇慶)培養適應先進制造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機械裝備、臨港裝備制造、海洋工程裝備制造、航空產業、國際商務休閑、新型平板顯示產業、精細化工和健康產業、生產性服務業所需要的人才;為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域一體化培養適合城際快速軌道交通系統、高速公路電子聯網收費、信息基礎網絡、區域環境監測預警、統一的油氣輸送網絡、區域聯防協作、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等需要的人才;為粵東、粵西兩極培養適應石化、鋼鐵、能源生產、沿海重化產業、船舶制造需要的人才;為粵北地區培養適用于珠江三角洲地區先進制造業配套基地的人才。在加快粵東、粵西、粵北地區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的過程中,提高人力資源的素質。
3. 地方政府的規劃調整
各地市(縣區),要以兩個“規劃綱要”的精神為指導,以振興教育、打造“南方教育高地”的姿態,認真謀劃本地的教育事業發展,結合當地的支柱產業的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實施積極的人才戰略,大力支持省域各高校及屬地的高等教育發展。教育的戰略思路要與省委、省政府一致,以珠江三角洲地區,尤其是珠江口東西兩岸走廊為核心區域,以粵北脊路、粵東粵西側翼為擴展區域,共同建立和鞏固壯大與地方經濟支柱產業相適應的高等教育群。
四、結語
廣東省委、省政府全力打造“南方教育高地”,對廣東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職能部門要善于統籌全局,為高校的人才培養提供政策的支持,合理地對全省區域的高校設置、學科設置等進行前瞻性的安排。廣東省域的高等院校要按照廣東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主動研判形勢,為廣東產業調整升級,為廣東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培養適用的人才,認真做好高等教育的調整布局,在學科設置、專業設置、招生規模上,設立相應的快速反應機制。各地方政府要做好對高等教育布局發展的服務,充分發揮高等教育發展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作用。教育職能部門、高等院校和地方政府三方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廣東高等教育的科學發展。
參考文獻:
[1][2]廣東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廣東調查總隊.2010年廣東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www.gdstats.gov.cn/tjgb/t20110301_81848.htm,2012-01-12.
[3][4]廣東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廣東調查總隊.廣東統計年鑒2010[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521,527.
(責任編輯 劉第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