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琴
〔關鍵詞〕 語文教學;心理健康教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24—0043—01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途徑是和學科教學融合和滲透。語文課程作為工具性與人文性高度統一的學科,在教育資源和教育方法上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因此,教學時,教師要盡量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充分認識語文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性
首先,從課程內容來看,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刻而廣泛的,它表現了人類對真、善、美的終極追求,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語文中的文學成分,離不開人的心理體驗,而優秀的范文則是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最好土壤。
其次,從教學方式來看,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有很強的實踐性和體驗性。教學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而心理教育的基本原則就是要體現學生主體的參與性和活動性。
二、悉心挖掘語文教材中蘊涵的心理教育素材
小學語文教材選入了大量文質兼美的優秀文章,塑造了鮮活的人物形象,這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得天獨厚的素材。關鍵是教師要善于發現,精于加工,巧于利用。小學語文教材中蘊涵的心理教育素材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意志的鍛煉。比如,教學《一定要爭氣》《做風車的故事》等課文,可以培養學生耐挫、抗挫的意志品質。
2.思維的培養。學會思維是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引導學生學習語文課文中的思維,以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比如,《小馬過河》中老馬的辯證思維,《田忌賽馬》中田忌的求異思維。
3.情操的陶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體驗教材中人物的積極情感和高尚情操,并產生共鳴,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比如,《我愛故鄉的楊梅》中的鄉情,《曼谷的小象》中的友情,《春蠶》中的母子情,《圓明園的毀滅》中的愛國情等。
三、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既是教學取得成功的關鍵,也是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礎。小學生具有向師性的特點,崇拜教師的一言一行,師生關系對學生的影響至關重要。教師熱愛、信任和理解學生,學生尊重和敬仰教師,就可以形成積極向上、寬松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教師應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以民主的方式組織教學。如果把語文課堂教學看作一個旅游觀光的過程,學生感覺到教師是位和藹可親、閱歷豐富的向導,那么學生就會受到觸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努力嘗試、付出艱辛后,就能體會到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美好。
四、實施賞識和激勵的教學評價
小學生的很多心理問題源于自信心的不足,所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增強學生自信心的核心是欣賞學生的成功,寬容學生的錯誤,疏導學生的情緒,讓學生不斷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1.因材施教,多元評價。在語文教學中,可以針對不同學生的水平和特點,提出不同的問題,盡量讓每個學生都能準確回答。對學生的不同答案,盡可能從正確的一面加以肯定,使學生體驗成功。另一方面,在作業評定和考試評分中,不輕易給學生打不及格的分數,特別是對差生要給予更多的照顧,并要善于捕捉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及時表揚和肯定。既讓差生能感受到教師的關心,又能看到自己身上的長處和優點,進而增強學習的信心。
2. 寬容錯誤,糾正偏差。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知識經驗缺乏,自控能力差,在課堂中難免會做錯事,比如做鬼臉、說笑、惡作劇等。教師要仔細分析原因,明確這些行為是有意還是無意,是偶爾還是經常。在深入了解事件的性質及其原因的基礎上,擺事實、講道理,幫助學生提高對問題的認識,使學生改正錯誤有方向、有決心、有信心。
3.適度宣泄,及時疏導。小學生容易激動和暴躁,高興時喜形于色,困難時垂頭喪氣。為了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能通過引導讓他們把自己的心事傾訴出來。既可以和教師、家長、同學面對面傾訴,也可以用文字表達。教師可以設計一些便于學生表達內心情感活動的作文題目,比如《老師,我想對您說》《媽媽,您聽我說》《今天我真高興》等。要鼓勵學生在作文中講真話,表真情。當然,還可以鼓勵學生多寫日記,隨時記錄自己的真實感受,適度宣泄,這也有利于教師及時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適時進行疏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