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輝
〔關鍵詞〕 閱讀教學;提高;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23—0036—01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交流過程,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要方式。新課標對閱讀教學提出新的要求:學生對閱讀材料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并能表達出來。對此,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轉變思想更新觀念,樹立全新教學觀
首先,變“講堂”為“學堂”,把學習的主動權和活動空間還給學生。在語文閱讀課教學中,教師不再照本宣科“滿堂灌”,而是和學生共同討論,變“一言堂”為“群言堂”。其次,變“接受者”為“發現者”,給學生個性化閱讀和探究閱讀的空間。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課堂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高屋建瓴,把“漁”授以學生,讓他們在學習中展示出學習的主體性,并在學習活動過程中去獲取“魚”。在獲取“魚”的過程中,學生體會到了質疑、釋疑中的曲折、反復、失敗與成功,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從而在學習過程中提高自身的閱讀學習能力。
二、優化課堂教學設計,誘發學生閱讀欲望
在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學生、閱讀文本這三者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教師是教學過程的引導者,是一個重要的信息源,直接發送信息給學生;同時也是信息的接受者,接受來自閱讀文本和學生的信息。學生是閱讀的主體,既接受教師和閱讀文本發來的信息,又是信息輸出者,向教師輸出信息。閱讀文本是教與學的中介。
因此,在課堂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突出《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教學的要求。教學重點是在閱讀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而在方法與過程上,以學生討論、探究的形式,有效地引導學生把課文內容變為自身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既領略語文的內涵,又在潛移默化中提高閱讀能力。
三、強化課堂閱讀訓練,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的一種實踐活動。閱讀能力的培養必須在這種實踐活動中才能得以真正的完成,因而閱讀能力必須注意有效的訓練。首先,教師以各單元難度較大的講讀課文為例,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詳細地向學生介紹一些閱讀方法。其次,搜集難度較大的自讀課文,對學生放手,積極鼓勵并耐心引導,教師通過示范,使學生有意識地運用閱讀方法來自編閱讀提綱。最后,根據近幾年的中考題,適當選編有一定難度的課外閱讀材料,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閱讀解答,使學生能真正消化所學過的知識,熟練運用閱讀方法。教師講析時要舉一反三地講深講透,要著重分析閱讀的“知識、理論、方法”三者在閱讀過程中的具體運用。
四、適應學生心理需求,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學生主動閱讀習慣
《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的閱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培養學生閱讀的主動性成了我們急需解決的課題。主動閱讀指的是學生對文本有興趣、自覺地閱讀。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高明的教師可以通過種種有效的教學策略,把平淡無奇的課堂變得富有情趣,以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讓閱讀成為一種妙不可言的享受,從而構建充滿情趣的閱讀課堂。
有目的地培養興趣,有意識地引導閱讀。除了在課堂上通過文本教學引起學生閱讀興趣外,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達到這個目的。課前一分鐘演講,每周的讀書交流會,有效地利用教育環境,讓每一塊墻壁都來展示學生的閱讀成果,學生的摘抄、述評、讀后感、佳作等都可以在固定的專欄里展示。每年或者每一學期進行一次讀書比賽,讓愛讀書的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
語文教師在具體的活動過程中,不管采取什么方法,對學生取得的成績,哪怕一點點也應予以充分的肯定,同時也要中肯地提出不足之處。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學生閱讀興趣會大大增加,聽說讀寫能力也會全面得到提高,從而形成課堂內外閱讀的良性循環。
??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