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婷
〔關鍵詞〕 語文教學;古詩;誦讀;
略講;時代背景;圖畫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23—0069—01
古詩是我國燦爛文化遺產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是學生近距離接觸、感受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一個窗口。古詩語句優美、韻體和諧,不僅內涵豐富,而且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古詩在小學教學中占有相當一部分比例,小學生可以從詩歌中吸取精華,陶冶情操,增加審美情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運用以下八種方法向學生傳授古詩。
反復誦讀
在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把詩歌反復頌讀,體會詩歌的節奏美,也可以搖頭晃腦地去領略古詩的語言美。俗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可見誦讀是多么重要。如,教學《一望二三里》時,就可讓學生反復誦讀,讀出詩的韻味即可,沒必要大講特講。
略講
古詩語言精煉,意蘊深刻,我認為在低年級教學中,教師把詩的大概意思告訴學生就可以了,沒必要一字一句去肢解古詩,那會令低年級學生一頭霧水。如,教學《漁歌子》時就可采用這種方法。
講故事
有些古詩雖然只有短小的幾句,卻包含著一個優美的故事。教師給學生創設一個故事情節,學生對古詩的內容自然就心領神會了。如,在教學《贈汪倫》這首詩時,我給學生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李白一生豪放,喜歡游山玩水,結交朋友。有一次,他到桃花潭這個地方游玩,結識了一個叫汪倫的人,于是兩人義結金蘭。當李白乘舟將離去的時候,汪倫唱著歌,并以腳和著拍子為李白送行,李白十分感動,感嘆道,“桃花潭水縱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對我的情意深啊!”于是就有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樣飽含著真摯友情、流傳千古的名句。
時代背景突破
有些古詩,由于學生年齡小,且距作者描寫的詩的年代甚遠,無法體會到作者當時創作時的心境,所以學生對古詩的內涵也就不能理解透徹,因此,講解古詩的時代背景,對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尤為重要。如,教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給學生講解杜甫生活的時代背景后,學生就會對“初聞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喜欲狂”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了。
詩配畫
一些寫景詩,作者只用三言兩語就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秀麗的風景畫。在引導學生領會詩意后,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力,繪制圖畫,能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如,可辦古詩配畫小報,可以是一幅畫一首詩,也可以是幾首詩幾幅畫。看了學生的作品,就可以知道他們對詩歌的領會程度了。
吟唱
古詩的意境本來就非常美,再加上語言精辟,因此,把詩歌唱出來也是一種很美的藝術享受。如,在教學《鵝》《憫農》時我就教學生吟唱,讓學生從唱的過程中領會詩的意境。
閉眼想象
有些描寫風景的詩歌在學生熟讀成誦后,可由教師或者一些積極的同學誦讀,在他們誦讀時,就可以讓其他學生閉眼仔細傾聽,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景色,這樣就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如,楊萬里《小池》的教學就可采用這種方法讓學生想象“泉眼”、“樹蔭”、“小荷”、“蜻蜓”……從而讓學生沉浸在靜謐、溫馨且賦予生機的“泉池小荷圖”中。
問答式
一些詩歌中會出現“自問自答”形式的詩句。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就可以隨著詩中描寫的情境,采用“問答式教學法”,這樣教學的效果很好。如,教學《詠柳》時,教師可鋪設懸念:“在清清的小河旁,有幾棵垂柳倒映在水中,枝條翠綠翠綠的,就像是綠色的絲帶,是誰靈巧的小手裁剪出這么美的景色?”學生就會情不自禁地回答:“二月春風(二月春風似剪刀)”。教師可以繼續延伸:“二月春風這把靈巧的剪刀還裁剪出了什么?”……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開拓了學生的視野。
?? 編輯:劉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