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敏
〔關鍵詞〕 高中英語;學困生;成因分析;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23—0070—01
一、高中英語“學困生”成因分析
1.學生英語學習基礎薄弱。通過對高中各年級英語“學困生”的調查發現,學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不是他們的智力低下,而是因為知識遷移過程中日積月累造成的斷鏈與破網,英語基礎知識對現有學業成績影響最為顯著。相比初中英語而言,高中英語教材單詞量大,結構的邏輯性、系統性更強。學生對前面所學的內容達不到規定的要求,不能及時把握知識,就造成了連續學習過程中的薄弱環節。學困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基礎知識把握不好,沒有及時查漏補缺和銜接,導致新舊知識的斷鏈,長此以往,知識形不成完整的網絡,造成基礎知識的破網,學生跟不上集體學習的進程。
2.學習策略和方法不當。學習的方法和策略是影響學業成績的又一因素。通過調查表明,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學習自主性差,沒有形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良好學習習慣。對于所學的知識不會進行比較,不善于歸納,沒有形成完整的學習操作系統。
3.教師的教學方法不當。英語教師對學困生英語教學的難度估計不足,對學生了解不夠深入,對學困生的心理、情感因素不重視,這些都是導致英語教學失敗的原因。對學生的英語學習評價無一例外地采用總結性評價方式,用考試結果來評定學生學習結果優秀與否,這直接加重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恐懼心理。課堂教學中教師面對一群個性差異的學生,經常會發出同一個指令,較少考慮到高、中、低不同水平的情況。這種“整齊劃一”的要求,必然會出現部分“學困生”。
二、應對高中英語“學困生”問題的策略
1.科學、靈活地處理教材,了解學生情況與英語學情是科學、合理使用教材的前提。找準課程標準、教材、學生三者聯系,達到“從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轉變。在英語教學實踐中,要結合學生的學情與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重組、替換、置換、補充等;要“化難為易,化繁為簡”,靈活科學地處理教材,來調動“學困生”學習熱情與學習興趣,從而切實實現教學目標,減少高中英語“學困生”。
2.因材施教是教學中的重要原則。在英語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在此原則下,通過全面了解學生,將學生分成學習能力強、學習能力中和學習能力弱三個層次。在教學中有意識、有目標、有計劃地實行分層教學,同時也可以成立學習小組,形成以強促中、以強帶弱的英語學習氛圍;練習上,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要選用分層遞進的練習題對學生進行訓練,實施分層教學。在備課和授課時,根據班級學生對英語掌握的程度,把學生分為level 1, level 2 and level 3. 比如說對L1學生,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聽、說、讀、寫能力全面提高;L2學生要求他們除掌握教材基本內容外, 使其聽、說、讀、寫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L3學生只要求他們掌握基礎知識,提高學習興趣,在促進良好課堂紀律形成的同時有一定的學習收獲。
3.幫助“學困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葉圣陶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課前預習、課后歸納、課外相互學習交流,同時要培養他們朗讀、聽寫的好習慣,使英語“學困生”在每天接觸英語、記憶英語中進步。
4.鼓勵學生。一個人只要體驗到一次成功的歡樂,就會激發更多熱情,對于“學困生”來說也如此。但大部分“學困生”在英語學習上有惰性,缺乏主動性,因此教師必須幫助他們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強化學習意志,逐漸克服思維惰性,以非智力因素彌補其英語學習中的不足。
5.改變傳統評價中的以分數為標準,按分數高低來進行教學評價。該評價不利于開發學生潛能,不適合學生全面發展。教師要轉變教學觀、評價觀,對“學困生”客觀評價,讓其感到既有壓力又有動力,從而形成無形的力量,促進“學困生”盡快轉化,取得新進步。
?? 編輯:楊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