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梅,孟蓉蓉
摘 要:近幾年來,農村留守兒童數量急劇增長,其教育問題受到社會普遍關注。留守兒童教育質量的高低,不僅關系到自身的發展,還直接影響著國民整體素質的提升。留守兒童的教育與家庭、學校、社會、政府等多個方面密不可分,正視并洞察這一問題產生的深刻原因,給出適當的解決方案,對于和諧社會的推進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政策
中圖分類號:G64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6—0235—02
一、現代化進程中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出現
留守兒童產生的社會背景。改革開放后,在社會經濟轉型過程中,城鎮化進程迅猛,為農村閑置的勞動力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進城務工或外出經商,而我國現行的戶籍管理制度和城市的生活成本使得那些外出務工的農民只能將自己的孩子留在當地,由此,出現了大量的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與流動人口相伴而生的復雜的教育和社會問題[1]。
留守兒童的受教育現狀調查發現,在一些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的農村學校,留守兒童人數占全校的19%,平均每班9人,有的班甚至達到1/3,這還不包括父母早出晚歸到城鎮打工的。就全國而言,據2009年全國婦聯統計,農村留守兒童中14周歲以下的有4 000多萬人。其中,由隔代監護的將近70%。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留守兒童人數將呈上升趨勢。眾所周知,小學階段是一個人性格形成、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和道德修養的重要階段。這一階段,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由于長時間家庭教育相對缺失,留守兒童學習和性格的表現都明顯有別與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主要表現為:(1)學習成績較差,作業不認真完成,無心向學,極易出現輟學現象。統計發現,這些學生的平均成績要比其他學生的平均分低4—6分。(2)性格內向、孤僻,膽小怕事,遇到問題不敢向老師或親屬反映,長期積壓在內心深處,心理壓力很大,容易造成心理障礙。(3)不關心班集體,經常違反紀律且屢教不改,對待他人冷漠,我行我素。由于教育的缺失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日益突出,道德面臨集體滑坡的趨勢,安全問題成為隱患。
二、造成留守兒童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成員經常性缺位導致的親情關懷缺失使得留守兒童心理受到極大影響,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他們與父母關系生疏,缺乏有效溝通。例如,在湖南省漣源市的一個小山村,有個孩子叫媽叫不出口,還多次用刀片劃破自己的手腕。班主任在孩子書包里發現她用歪歪扭扭的鋼筆字在一沓練習紙上寫道:“我想,如果我的手受傷了,媽媽可能會回家,因為上次我的手受傷,媽媽就回來了。所以,我要經常傷我,但是,看見媽媽,我就是說不出,其實我很想媽媽。”類似這些孩子由爺爺奶奶監管。年邁的爺爺奶奶文化程度較低甚至文盲,他們只能從生活上滿足孩子需求,不會從心理上去感受和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農民大量外出務工及經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條件。但總體上看,父母角色的長期缺位,使得留守兒童缺少完整的家庭教育,導致他們在學習上缺乏熱情和恒心,產生憂郁焦慮自閉等癥狀。這對孩子未來的人格、道德的全面發展都會帶來負面影響。
(二)學校教育條件的制約
部分偏遠山區,經濟落后導致基礎教育投入不足、硬件設施滯后、師資力量缺乏、難以留住人才,在正常的教育管理之外,學校難以對數量龐大的留守兒童進行監管。留守兒童是我國社會轉型期特殊的社會群體,學校、老師對他們的家庭背景、心理狀況并沒有全面的了解,加上老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難以實現,對問題兒童更加難以管理,造成部分老師對他們失去信心,干脆把責任推到孩子父母身上。學校教育的疏忽,導致多數留守兒童學習成績較差,缺乏自覺性和主動性,個別的甚至產生抵觸情緒,教師與學生又很少有課外交流和談心,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三)政策調控不足
政府在教育資源配置上,缺乏公平性,社會上農民工子弟學校數量極少,不能滿足需求。在公安管理上戶籍制度存在很大問題,城鄉差距拉大。社會保障和教育、衛生等相關法律、法規,配套設施不完善,城鄉、區域、部門之間相關政策銜接不到位,無法保障農村留守兒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平等分享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資源。
(四)社會組織作用有限
部分農村基層組織的作用發揮有限,農民工大多產生在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地區。而越是經濟落后的地區,村級組織的作用越有限。據調查,許多農村每個月由一名村干部在家值班,其他的都外出打工。由于機構萎縮,農村基層組織往往只能應付上級的會議、檢查和一些易于完成的工作。資料顯示,在幾次座談會上,當問及對留守兒童問題有何對策和想法時,回答是“我們只考慮為農民抓票子,沒去考慮為農民帶孩子”[2]。因此,對留守兒童的問題,無論是職能上還是實際功能的發揮上,大部分農村基層組織發揮的作用不夠,在大多數農村地區只能是聽之任之。
三、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主要對策
(一)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在教育資源的配置上要城鄉結合,統籌安排。把農村留守兒童與當地教育結合起來,將他們的各項權益保護列入綱要,實施監測評估體系,讓各級政府重視和關注留守兒童問題,保證教育公平。逐步開放城市公辦學校,使農民工子女能在父母就業地入學,逐漸減少留守兒童的比例。加大對農村學校的投入和建設,在大量創辦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的同時,還要注意辦學質量和學生生活水平。調查表明,許多農村的寄宿制學校條件很差,十幾個學生擠在一個宿舍,食堂環境也不盡人意,教師素質亟待提高。因此,對到山區發展的教師應該有政策傾斜,這樣才留得住人才,以利于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在公安管理上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鄉差距。政府應制定和實施優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進城務工農民享有與城鎮原住居民同等的政治和社會權益。逐步實現以戶籍制度改革為中心,拆除就業、醫療、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壘,徹底打破維系多年的城鄉“二元經濟體制”,減少農民進城的“遷移成本”[3]。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留守兒童的增加。同時,要進一步落實、建全有關法律、法規,保障留守兒童合法權益;完善《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等保護兒童權益的法律,落實政府應擔負的責任;促進城鄉、區域、部門之間相關政策的銜接與配套,保障留守兒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平等分享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資源;還應大力發展農村的社會事業,加大對農村經濟的投資建設,使得農業產業化和工業化,農民能夠在當地就業。這樣,就在根源上減少了留守兒童的產生。
(二)強化家庭教育功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應重視子女的家庭教育。在子女的成長和人格形成期,應更多考慮子女的情感需求,即使沒有足夠能力將孩子帶在身邊,也應盡量固定一位來專門負責孩子的學習與生活,保持親子關系的存在與完整[4]。當父母都外出時應與孩子多通電話,至少做到每星期或半個月交流一次,溝通內容不局限于學習,讓孩子親耳聽到遠方父母的教誨,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關愛。父母的鼓勵不僅能讓孩子感到濃濃的親情,還可減少和預防不良行為的發生,這對孩子一生的發展都是有益的。同時,還要加強與學校班主任和任課老師的聯系,及時了解孩子的情況。
(三)加強學校與家庭的溝通
老師要盡量多和父母聯系,向他們直接反映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提出一些保證孩子健康發展的建議,讓父母時刻謹記自己肩負的責任,參與到對孩子的教育中。對于留守兒童,學校要多開家長會,組織教師及時家訪,了解他們在家的情況,與現有監護人進行交流,提供管理教育孩子的方法,讓孩子獨立生活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夠分清善與惡。學校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配備專門的心理老師,及時與他們溝通疏導,幫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品質,培養健全的人格。學校還要有意識地把注意力向留守兒童校外生活延伸,填補他們在校外的生活空間,加強他們生活技能的培養。
(四)建立社區教育和監護體系,開展多項互助活動
在社會層面上,建立社區教育和監護體系,加強農村文化體育場所建設,增強和發揮農村社區教育的作用。同時,開展積極的社會教育,對農民工進行教育,提高他們對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樹立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在農村中積極開展對留守家庭的教育培訓,提高監護人教育關愛孩子的意識和水平;一些附近的大學,可建立大學生與留守兒童聯誼活動制度,讓大學生志愿者定期與他們一起開展文化補習、文體娛樂、心理輔導等活動。這樣,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里,也能夠感受到社會對他們的關愛。
作為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不僅關系到留守兒童自身的健康發展,也關系到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穩定,以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今天的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解決不好就會演變為明天嚴重的社會問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既需要政策、法律和法規的支持和保障,也需要家庭、社會和我們每一個人的關愛。
參考文獻:
[1]吳霓.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的新趨勢及對策[J].求是,2010,(7):52—53.
[2]孟莉,董明. 我國鄉村留守兒童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 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0(5):32—35.
[3]蔣艷芳. 談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2,(4):14.
[4]謝紅.淺談留守兒童問題及解決對策[J].科技視界,2012,4(10):109—111.[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