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關鍵詞〕 數學教學;目的性;自主性;計劃性;閱讀性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20—0041—01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只是教給學生一些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自己學習,掌握獨立學習的本領。因此,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會學數學,是擺在每一位數學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多年的數學教學理論與實踐使我認識到,要教好數學,必須抓好“四性”。
一、目的性
在教學時,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認識到數學是一切自然科學的基礎,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必修學科,是鍛煉和培養人的思維能力的重要學科。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面對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沒有一定的數學知識和技能作基礎,就很難學習和接受其他知識。因此,教學時,教師要以數學的重要性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欲望,使他們真正愛上數學。總之,要使學生從為了獲得一個好的考試成績向真正愛上數學轉變,就必須讓學生知道數學的價值所在。
二、自主性
由于初中學生自我意識的增強,他們更加重視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希望別人把他們當作成人看待,他們更愿意參加由自己所組織的活動。為此,教師應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有意識地訓練學生自主、自立、自治的能力,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比如,對學生中出現的抄襲作業或不按時交作業的現象,教師不擅自作出懲罰的處理,而是把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討論并解決。這樣,不僅能起到“治病救人”的目的,而且還教育了學生,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計劃性
學習只有按計劃進行,才能做到忙而不亂,心中有數,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比如,先指導學生制訂好學期計劃、章計劃、單元計劃等,使他們明確每學期、每一章、每一單元、每一小節的學習目標,并在學習中適時指導學生進行小結,落實目標,知道自己的得失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四、閱讀性
1.培養學生閱讀數學課本的能力。培養學生閱讀數學課本有以下幾個環節:①讓學生有目的地預習課本。為了讓學生讀有所獲,并且能夠堅持不懈,特別是對于初一的學生,教師必須設計預習提綱,使大多數學生讀后就能理解。如,初一代數“同類項”這節課可以設計如下預習提綱:什么叫同類項?同類項定義中要求什么必須相同,什么可以不同?為什么要合并同類項?怎樣合并同類項?你能否舉例說明同類項以及合并同類項的方法?實踐證明,這樣的預習提綱有針對性,能使學生真正達到預習的目的。②教師通過帶讀示范,教給學生閱讀數學課本的方法。如,在講直線的基本性質“經過兩點有一條直線,并且只有一條直線”、“兩點確定一條直線”這樣的幾何語言時,學生不易理解它的含義。教師就應解釋:基本性質前面的“有”字表明直線的存在性,后面的“只有”表明它的唯一性,“確定”二字包含了“有”和“并且只有“的雙重含義,這樣學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③適時指導學生精讀重點內容。精讀的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掌握重點知識,并從中悟出知識間的聯系。比如,學習冪的三個性質后,學生常在運算時互相混淆。為此,引導學生通過精讀明確三個冪的運算性質的共性和個性,共性:底數都沒有變,仍是a;個性:指數運算不同,冪相乘——指數相加(m+n);冪乘方——指數相乘(m×n);冪相除——指數相減(m—n)。這樣,學生不但徹底分清了冪的三個性質,而且更重要的是學生體會到了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④每節新課結束后或每個單元結束后,留出時間讓學生復讀課本,重溫本節課或本單元的內容,消化所學知識,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2.鼓勵學生讀報刊。通過讀報紙、刊物以及看電視,使學生注意身邊的數學,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世界,真正體會數學與人類的日常生活、自然環境的密切聯系,進而體會數學的價值所在。
3.要求學生每學期至少看一本數學課外書籍,以擴大他們的知識面,提高他們學數學的興趣。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