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巖 施雪蓮
〔關鍵詞〕 閱讀;寫作;關系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20—0062—01
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兩大板塊。閱讀固然可以“吸收”一些寫作方面的知識,但它作為人的一種生命活動,更多的是通過與文本的對話,學習語言,形成語感,積累和吸收優秀文化營養,構建自己的文化,為終生發展打好精神的底子;而寫作固然需要一些基本的寫作知識,但它作為一種極富創造性的活動,更多的還是要靠寫作主體的人格修養、言語智能、人生閱歷和生活需要。因此,閱讀對寫作能力的提高促進作用是一個間接的過程,即通過閱讀“吸收”的東西,要經過一個長期的“消化”,形成自己的語感、思想情感、人生修養等,這樣才能對寫作產生影響。那種企圖通過閱讀獲取寫作知識,直接對寫作產生影響,轉化為寫作能力,顯然是把語文教學機械化、簡單化了。讀什么,就寫什么,寫作脫離了生活,學生只能胡編亂造一氣,造成不真不誠的虛假文風。
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更應主動把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進行閱讀與寫作的同步訓練,以閱讀帶寫作,以寫作促閱讀,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的素材,揣摩寫作的技法,然后在具體的寫作訓練中,借鑒閱讀中掌握的材料和技法,指導學生寫作,達到閱讀、寫作同步訓練,互相促進,雙向提升的目的,也才能徹底改變“讀,成了低效率隨意性的讀;寫,成了無趣味無目標的寫”的這種失衡局面。
然而,不可否認,閱讀和寫作又有著密切的關系。
學生作文的一大難點就在于無事可講,無話可說。而閱讀的文章多了,可用的語句也就多了,為學生習作提供了現成的“下鍋米”,寫起來便得心應手,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也即這個道理。我們知道,閱讀是一個采集零瓊碎玉、日積月累的漫長的過程。但磨刀不誤砍柴工,厚積而后薄發正是語文學習的特點。而我們教師的一大任務,就是指導學生在課內外閱讀中進行積累并使之運用。讀到一定程度時,更加熟悉各種表達方式,使學生從有意識地積累到自如地驅遣積累來表現自己的生活,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就可以做到錦上添花,把意思表達得更加圓滿,即“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相應的,寫作對閱讀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學生的練筆必須建立在對課文充分理解的基礎之上,所以寫作促使學生主動深入地去鉆研課文,從而強化了對課文的理解,這樣閱讀更加顯得有效果。
多讀善讀,在研讀中找出文章精髓之所在,發現其寫作規律,熟悉文章的寫法,這對寫作很有幫助。閱讀教學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學習并掌握運用教材范文的多種技法,提高寫作能力。葉圣陶先生說:“如果善讀,自必深受所讀書籍文篇之影響。不必有意模仿,而思緒與技巧自漸有提高。”因此,從閱讀中自行悟道,不斷回味、體察,比靠老師講授、解析有效得多。廣泛的課外閱讀自然能使學生感悟出文章巧妙的結構安排,認識并把握寫作規律,這樣寫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領悟了讀和寫的關系,能夠模仿范文而寫作后,這種勞動便成了一種樂趣。寫作的樂趣又使他們更有興趣去閱讀,這就形成了讀寫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如議論文寫作思路訓練可以這樣設計:首先,通過課內學習議論文例文,運用有關知識調整認知結構,使思路由混亂過渡到有條理——這是基礎,使思維方式初步合理順暢,有利于學生確立議論文觀點,分析事物,提出論據;其次,通過課外一事生疑、一言啟發等,用課內所學知識具體分析,形成觀點,恰當說理——這是發展,意在實際訓練中運用新思維,使學生明確議論文寫作中一事一理或多理、多事一理或多理的特點;再次,進一步運用課內知識夯實認知結構,使看事析理能力均能深入——這一步是深化,讓思維方式進一步合理化,拓寬思路,學習議論文的寫作和表現手法等。像這樣的寫作,首先要學會的是閱讀方法,適當而合理的閱讀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寫作是在閱讀鑒賞的基礎上而升華的。
總的說來,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必須把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緊密結合起來,架起一座閱讀與寫作之間的橋梁,讓學生明確“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感悟是寫作的生命,生活積累是寫作的源泉”這一道理,鼓勵和引導他們自由閱讀,將閱讀的感悟貫穿于文章的寫作之中,先讀后寫,以讀導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