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其來
〔關鍵詞〕 數學教學;課本知識;“讀一讀”;“想一想”;“試一試”;“做一做”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20—0083—01
數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數學教學,不僅要考慮數學本身的特點,還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因材施教。下面,筆者結合新教材的具體內容,就如何巧用課本知識提高教學效率,談談自己的點滴體會。
一、從“讀一讀”入手,延伸教學內容
新的數學教材課后編排了大量的“讀一讀”環節,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點延伸課堂教學內容。“讀一讀”的內容有的是以問題的形式出現,有的則是介紹知識的由來。如,“矩形、正方形”這一節之后“讀一讀”的內容是“偵察兵密碼通信游戲”,它主要考查正方形性質的應用。通過完成這個趣味游戲,既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又能充分調動起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熱愛數學的情感。
二、從“想一想”入手,引導學生積極思維
數學學習離不開思維,數學探索需要通過思維來實現。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逐步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培養思維能力,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至關重要。這既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又是進行數學素質教育的一個切入點。如,學習“平行線之間的距離相等”時,教材設計了“想一想”:在筆直的鐵軌上,夾在兩根鐵軌之間的枕木是否一樣長?教師不要急著給出結論,而是組織學生積極思考。通過對問題的設置,同時舉出生活中的更多反映“平行線之間的垂線段處處相等”的幾何實例,就會激發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探究數學問題的興趣,也會促使學生積極思考。
三、從“試一試”入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在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機會,讓學生動手試一試。首先,這樣得出的結論學生會記得更牢固;其次,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能看到學生的解題思路、推理過程、解題方法的掌握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這不但有利于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教師還能及時進行有針對性地輔導。例如,在學習“圓周角定理”時,可以通過教具移動圓周角頂點的位置,讓學生觀察一條弧所對的圓周角和它所對的圓心角的位置關系。通過觀察,認識到有些問題的答案不唯一,這時要分情況進行討論:當圓心在圓周角的一條邊上,同一弧所對的圓周角和圓心角有什么關系?先讓學生猜想,然后證明;當圓心在圓周角的內部或外部時,同一弧所對的圓周角和圓心角又有什么關系?可以讓學生展開討論,動手去試一試,進而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
四、從“做一做”入手,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利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內容,指導學生利用紙板、木條等材料制作一些簡易的幾何模型通過做一做,可以培養學生的三維立體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數學中概念的建立,結論、公式、定理的總結過程,都蘊藏著深刻的數學思維過程,因此,進行這些知識的教學,一定要讓學生動手做。因為這樣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新的數學教材也注重知識的引入和生成過程的編寫,目的是讓學生去嘗試,然后通過教師指導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方法的探索過程、結論的推導過程、公式定理的歸納過程等,讓學生得以知道其所以然,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進而提高數學能力。
總之,教學時,教師要巧妙運用課本中的新知識,并通過引導學生完成課本中“讀”、“想”、“試”、“做”等內容,引領學生涉獵更加廣泛的數學知識,進而培養其創新和應用能力,使他們真正熱愛數學。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