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關鍵詞〕 數學教學;趣味創設法;實驗體驗法;經驗再現法;媒體介入法;內外延伸法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20—0090—01
一、趣味創設法
趣味創設法,就是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有效運用故事、游戲、實物等來創設情境。如,教學“5減幾的減法”時,我沒有利用圖片形式,而是用實物葡萄演示“摘果子”這一生活情境。學生看著新鮮的葡萄,提出“摘下2個還有幾個?”“摘下3個還有幾個?”等減法問題,并思考解決的辦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時,教師還可以把教材中提供的素材編成童話故事,把小動物進行擬人化處理,利用多媒體配上聲音,使學生處于動物世界中,進而增強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在教學過程中,我自編了找朋友、對口令、開火車、摘蘋果、過橋、拔蘿卜、數學醫生、幫小動物找家等游戲,讓學生在玩中學。實踐證明,這些游戲學生非常喜歡,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同時還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實驗體驗法
實驗體驗法,就是通過實驗歸納、總結出所學的知識。這種方法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腦、眼、手、口等多種感官參與,進而去探索并發現知識,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如,教學“容積”一課時,我把學生帶到實驗室上課,分給他們帶有刻度的1升的燒杯、1000毫升的量筒、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容器,提出實驗內容,分組讓學生動手去實驗。學生很快就在操作中掌握了要學的知識:1升=1000毫升,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實踐證明,通過動手操作,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體會到了成功的快樂,還提高了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經驗再現法
經驗再現法,就是利用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創設恰當的生活情境,來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中,可選取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創設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進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如,在教“元、角、分”這一內容時,可以組織學生先到商店觀察購物情況,然后回到教室模擬購物的情境,讓學生在實際購物活動中認識并學會使用人民幣,并鞏固四則運算的知識。實踐證明,這樣教學,是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進而體會到數學的價值所在。
四、媒體介入法
媒體介入法,主要是指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增強學生的感官刺激。多媒體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具體性等特點,教師要善于運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使抽象的數學內容形象化。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相對的面完全相同這一性質,可以運用多媒體平移兩個面,使其完全重合;或者教學“兩車相遇問題”的應用題時,學生對兩車相向或背向開出后或者是不同速度的兩車先后開出,經過幾小時后求兩車的距離等應用題很難區分和理解,教師就可以通過用動畫的形式把它表現出來,使所教的知識更形象、具體、直觀。
五、內外延伸法
內外延伸法,就是由課堂實際延伸到課外生活,實現課堂內外的鏈接,把生活實際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教師可以安排相應的活動,使課外學習與課堂學習結合起來。如,學習了“元、角、分”的知識后,可以帶學生到附近的市場、商店購物;學了“面積、周長與體積的計算”后,可實地測量操場的面積,或對生活用品的重量、長度進行估測;熟練了“混合運算”后可開展有關價格與購物的活動;認識了“時間”后可研究有關“鐘表與時間”、“旅行與行車時刻表”等課題;學習了“概率問題”可讓學生分析社會上一些摸獎、買彩票的中獎概率問題等。通過實踐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而且還能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因此,教師要了解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學生的知識水平情況和已有的生活經驗,之后據此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使教學有的放矢。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