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映軍
〔關(guān)鍵詞〕 數(shù)學(xué)教學(xué);法向量;二面角;符號;方向;相
關(guān)關(guān)系
〔中圖分類號〕 G633.65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23—0082—02
求二面角平面角的問題在傳統(tǒng)立體幾何中解決的方法較多,這也是高考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但新教材對此問題有所淡化,只要求學(xué)生能用平面法向量求出二面角平面角的大小.而兩個法向量的夾角與二面角的平面角到底何時相等?何時互補?教材中處理得比較含糊,要求借助于圖形直觀解決,實際上此法可操作性并不大,因此,到了這個部分便常常出現(xiàn)“老師想講講不清,學(xué)生能學(xué)學(xué)不透”的尷尬局面.那么,如何在判斷方法上兼顧理論依據(jù)的正確性和事件操作的可行性、簡捷性呢?筆者認(rèn)為,只要認(rèn)識清楚以下三個基本關(guān)系,我們并不需要借助其他理論工具,就能快速解決這一問題.
一、空間向量坐標(biāo)的符號與向量方向的關(guān)系
一個向量的坐標(biāo)并不是刻畫這個向量在空間直角坐標(biāo)系O-xyz中的具體位置,而是刻畫向量相對于標(biāo)準(zhǔn)正交基[i][?]=(1,0,0),[j][?]=(0,1,0),[k][?]=(0,0,1)的 “分解程度”.如,將向量[m][?]=(x,y,z)分解,則此向量在x軸、y軸、z軸上的分向量依次是=(x,0,0)=x[i][?],=(0,y,0)=y[j][?],=(0,0,z)=z[k][?],從而x,y,z的正負(fù)直接反映這三個分向量與對應(yīng)的基底是同向還是反向,如下表:
二、平面法向量的橫、縱、豎之間的相關(guān)關(guān)系
平面α的法向量的坐標(biāo)之間構(gòu)成正比例關(guān)系.
證明:設(shè)A0(x0,y0,z0),A1(x1,y1,z1),A2(x2,y2,z2)是平面α上任意三個不共線的點,[m][?]=(x,y,z)是平面α的法向量,則[m][?]
⊥
[m][?]⊥
?[m][?]
·=0
[m][?]·
=0?
x(x1-x0)+y(y1-y0)+z(z1-z0)=0
x(x2-x0)+y(y2-y0)+z(z2-z0)=0 ,解得
y=-x,z=-x
y1-y0z1-z0
y2-y0z2-z0 ≠0. 記λ1=-,
μ1=-,則[m][?]=(x,λ1x,μ1x)=x(1,λ1,μ1);
同理, λ2=-, μ2=-x1-x0z1-z0
x2-x0z2-z0 ≠0,則[m][?]=(λ2y,y,μ2y)=y(λ2,1,μ2);
令λ3=-, μ3=-x1-x0y1-y0
x2-x0y2-y0 ≠0,則[m][?]=(λ3z,μ3z,z)=z(λ3,μ3,1).
這說明,由A0,A1,A2三點唯一確定的平面α,其法向量可以由x(或y,z)唯一確定.
三、二面角的大小與兩個法向量相對指向的關(guān)系
定義1:以l為棱的兩個半平面α,β把空間分成兩部分,其中使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θ∈(0,π)的部分稱為二面角的內(nèi)部,另一部分則稱為二面角的外部.
定義2:以平面α上任意一個不屬于棱的點為起點作該平面的法向量,如果這個法向量的終點總是落在二面角α-l-β的外部,則稱該法向量指向二面角α-l-β的外部,反之,稱該法向量指向二面角α-l-β的內(nèi)部.
有以下事實:
①當(dāng)α,β的法向量[m][?],[n][?]同時指向二面角α-l-β的內(nèi)部(或外部)時,角<[m][?],[n][?]>與二面角α-l-β互為補角(圖1).
②當(dāng)α,β的法向量[m][?],[n][?]一個指向二面角α-l-β的內(nèi)部,另一個指向二面角α-l-β的外部時,角<[m][?],[n][?]>與二面角α-l-β大小相等(圖2).
對于以上三個基本關(guān)系的闡述和證明,我們可以看到,要解決提出的問題,關(guān)鍵是要判斷兩個法向量的相對方向.而由于平面法向量的方向可以通過點坐標(biāo)的行列式運算化歸為一元線性表達(dá)式,所以我們只需要判斷出平面法向量的任意一個坐標(biāo)的符號,就可以確定法向量的相對方向,從而判斷出兩個法向量夾角與二面角的大小關(guān)系,實現(xiàn)整個問題的求解.以下舉例說明該方法的具體實施過程.
例1:如圖3,已知平面A1B1C1平行于三棱錐V-ABC的底面ABC,等邊△AB1C所在的平面與底面ABC垂直,且∠ACB=90°,設(shè)AC=2a,BC=a.
(1)求證直線B1C1是異面直線AB1與A1C1的公垂線;
(2)求點A到平面VBC的距離;
(3)求二面角A-VB-C的大小.
解析:(1)(2)略.
(3)取AC中點O,連接B1O,易知OB1⊥底面ABC,過O作直線OE∥BC交AB于E.取O為空間直角坐標(biāo)系的原點,以O(shè)E,OC,OB1所在直線分別為x軸,y軸,z軸建立如圖4所示的空間直角坐標(biāo)系.則A(0,-a,0),B(a,a,0),C(0,a,0),B1(0,0,a).
設(shè)平面VBC的一個法向量[n][?]=(x1,y1,z1),由[n][?]⊥
[n][?]⊥
得-ax1=0
-ay1+
az1=0,取z1=1,得[n][?]=(0,,1),此時法向量[n][?]指向二面角A-VB-C的外側(cè).
同理可得平面VAB的一個法向量[m][?]=(2,-,1),此時,法向量[m][?]指向二面角A-VB-C的內(nèi)側(cè).
∴cos
所以,二面角A-VB-C的大小為arccos-.
例2:在正方體中,二面角的大小為.
解:如圖5,A1C1⊥面BB1D1,A1D⊥面BAD1,所以直線A1C,A1D的方向向量分別為BB1D1和BAD1的法向量,分別令[n1][?]=,[n2][?]=,設(shè)正方形的邊長為1,建立如圖所示的空間直角坐標(biāo)系,則A1(0,1,1), C1(-1,0,1),D1(-1,-1,0).
∴ =(-1,-1,0), ||= , =(-1,-2,-1),||=, ·=3.
∴cos<,>==.
即向量,的夾角為30°,由于,的指向都是向著二面角外,所以二面角A-BD1-B1與向量,的夾角互補,所以二面角A-BD1-B1的大小為150°.
?? 編輯:劉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