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春
〔關鍵詞〕 初中思想品德課;實踐性;實施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8—0041—01
實踐性是思想品德課的基本性質之一,無論是思想性還是人文性,最終都要通過實踐來體現,綜合性為實踐性提供了現實的內容、手段和方式。《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指出,思想品德課要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通過學生自主參與的豐富多樣的活動,擴展知識技能,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生活經驗,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實踐能夠增強思想品德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也可以加強和鞏固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果。思想品德課上的學習和學生課外的行為是緊密相連的,因此,教師必須予以關注和引導。
一、教學要聯系學生實際,貼近學生生活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情感發展、生活境遇、人生體驗的實際,把課本上的理論和現實生活有機結合起來,創設一個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型課堂,使學生感到思想品德課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意識到學有所用。如七年級的新生,他們剛邁進中學的大門,一切都是新的。課程的相應增多,難度的加大,使他們困惑和茫然。筆者在教學《笑迎新生活》一課時,按照教材的思路,帶領學生參觀學校實驗室、微機教室、多媒體播放室,觀看學校情況介紹視頻,游覽了校園環境最美的地方,也看了最差的地方。再用二十分鐘的時間圍繞“新學校,新同學”主題進行互動交流,一時間學生興趣盎然,參與度很高。課后學生在作業上寫道,“踏著秋天的陽光,我們一路走來,老師也不是那么嚴肅可怕,同學也慢慢熟悉了,我們有說有笑,參觀實驗室、微機教室,讓人充滿好奇。青松翠柏掩映著五顏六色的花草,讓人心曠神怡;學生宿舍樓道隨處可見的紙屑,宿舍里未倒的臟水,使我想到‘文明校園,從我做起不只是貼在墻上的宣傳畫”。
二、教學要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向生活
新課程為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向生活構建了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課程設置了眾多的探究活動內容,為師生走向社會開通了實踐通道。如在學習了“可持續發展戰略”后,筆者讓學生參加當地政府組織的義務植樹活動,大家看到漫山遍野的樹木,深深認識到退耕還林對遏制我國惡化的環境形勢的作用。下午沙塵暴肆虐,大家對我國“不容樂觀”的環境形勢認識更進了一層。課外的社會調查活動也能增加學生的理性思考。如學習了《燦爛的中華文化》一課后,作為課外作業筆者要求學生調查本地文化遺產、名勝古跡、人文掌故、方言俗語等,學生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他們搜集的一部分資料還被鄉志辦采用。
三、體驗教育是實踐性最基本的實現方式
在思想品德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如果學生沒有相應的情感體驗,那么這些知識對他們來說就是外在的東西,或僅僅是考試的答案。只有當學生產生了相應的情緒體驗,他們才能理解和感悟這些知識的價值與意義,并將之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和自覺行動。沒有體驗就沒有內化。情境教育具有移情作用,利用它可以使學生形成身臨其境的主觀感受,且在加深情感體驗中陶冶情操,它是一種擯棄了空洞說教,以震撼學生的心靈為目的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青少年學生是最富有情感的。在客觀環境的作用下,學生容易將自己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對象。情境教育正是利用學生這最寶貴的特點,最大限度地發揮情感的紐帶作用和驅動作用。新課程中大量貼近學生生活的活動事例都會將學生引入一個個特定的體驗環境。如在“關愛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一節中,教材講述了四個同學面對他人落水求救的不同表現讓學生討論。學生通過惟妙惟肖的情景表演將大家帶進一個特定的緊張環境,他們個個情緒激昂,抒發各自的觀點,使人相信在現實生活中他們碰到類似的問題時也會做出恰當的選擇。
人的德行是在生活實踐中養成的,一個人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最終必然要落實到優良的外在行為上。因此,思想品德教育要注重生活的感染、品德的內化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編輯:楊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