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元善
〔關鍵詞〕 數學教學;教學過程;學習興趣;
自學能力;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17—0031—01
在數學教育逐步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過程中,擺在我們教師面前一項緊迫而艱巨的任務是:更新觀念,開拓創新,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以下是筆者的幾點做法。
一、根據教材的不同內容采用多種教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當前,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由于教師往往只注重講解,于是“滿堂灌”成了初中數學教學的常態,師生互動很少,形成“教”與“學”兩方面的不協調,這種現象直接影響了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而在整個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主要表現出課內不專心聽講,課外不做作業,不復習功課。這種現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學生因為“不聽、不做”而“聽不懂、不會做”,從而形成積重難返的局面。
怎樣消除這些現象呢?我的體會是教師必須根據教材的不同內容采用多種教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對“有理數”一章進行小結時,學生認為是復習課,于是產生了一種輕視心理。鑒于此,我把這一章的內容分成三關,即“概念關”、“法則關”、“運算關”,在限定時間內通過講座的方式,找出了每個“關口”的知識點及每個“關口”應注意的地方。如,“概念關”里的正數、負數、相反數、數軸、絕對值的意義;“法則關”里的結合律、分配律,以及異號兩數相加的法則;在“運算關”中強調一步算錯,全題皆錯等。討論完畢后,選出學生代表進行總結,最后教師總結。通過這一活動,不僅使舊知識得以鞏固,而且能使學生聽得懂、做得來。
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的培養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自學能力的培養首先應從閱讀開始。初一學生閱讀能力較差,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必須從示范做起,對重要的數學名詞、術語,關鍵的語句,重要的字眼都要反復讀,并指出記憶的方法。對于例題,要引導學生仔細審題,確定最佳解題方法。在學生初步形成仔細審題的習慣之后,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從難點、易錯處設置閱讀提綱、思考題,從而讓學生帶著問題縱向深入和橫向拓展地閱讀數學課外材料。另外,還可利用課外活動小組,組織學生相互交流、相互啟發,促進學生再次閱讀,尋找答案。平時,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時,教師可在教授新課前布置作業,從學生上交的作業中尋找出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和普遍有疑難的地方,然后再講新課,這樣授課就有針對性,并且能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素質教育的核心問題是能力的培養,其中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教學的主要方面。思維能力的內在實質是分析、綜合推理、應用等能力,外在表現是思維的速度和質量。
1. 注重思維速度的訓練。就初中教學而言,思維速度的訓練主要依靠課堂。因此,合理安排課堂教學內容,利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訓練學生的思維速度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途徑。如,講解完新課后,教師可以出一些選擇題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也可以出綜合性較強的題,讓學生積極思考,在規定時間內看有多少學生能夠做出來,或讓每一個學生在規定時間出一份試卷,看誰出的試卷質量高。
2. 注重層次性發展的需要。有專家指出:“人人學不同的數學。”因為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發展潛能,所以,數學教學應讓學生在掌握一些基本知識的同時,能夠有機會接觸、了解乃至鉆研自己感興趣的數學問題,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每個學生的數學需要。
3. 加強反思能力的培養。在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時,如果每次只是簡單地做一做,學生很快就會產生厭煩情緒,這就需要每次在引導學生反思的時候,給學生以鼓勵、啟示和評價,讓學生體會到這樣做的好處,并在后面的學習中獲得成功。如,在每次引導學生反思時,我都會大力表揚那些認真思考的學生,對一些能在反思的基礎上提出問題的學生,就引導大家向他學習。讓學生在不斷的反思后,能夠不斷地獲得成功,那么學生就會在反思中真正領悟生活和學習的思想、方法,優化自己的認知結構。
編輯:劉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