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桂風
〔關鍵詞〕 初中數學;新課;導入方法;動手實踐;兒歌;
故事;問題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7—0063—01
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課導入的成功與否關系到后學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狀態。游刃有余的新課導入可以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學習動機,迅速進入思維狀態。結合中學生年齡特征、認知能力和對新鮮事物易產生興趣等特點,教師在引入新課時應形象、生動,語言要引人入勝,具有趣味性。下面談談幾種新課的導入方法:
動手實踐導入法
動手實踐導入法是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操作,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探索知識、發現真理的導入方法。心理學告訴我們,讓學生動手,不但能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而且能鞏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在教學中,讓學生動手做一做,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在教學開始階段,教師要讓學生動手去做,在極短的時間內牢牢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
例如,作三角形的內切圓時,可先讓學生動手畫一個任意△ABC,然后,提出怎樣作出△ABC的內切圓。這時,每個學生都動手試,但作不出這個圓。這時,教師可因勢利導地提出:要學會作△ABC的內切圓,必須認真學習本節新課。這樣就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的欲望。
兒歌激情法
兒歌不僅可以引起學生對童年的回憶,而且有利于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
例如,我在青年教師優質課比賽中,講授“用字母表示數”這節內容時,考慮到是借班上課,師生之間都很陌生,很有可能會出現冷場。因此,在新課導入環節,我設計了教師和學生一起唱兒歌“數青蛙”:一只青蛙,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一聲“撲通”跳下水;兩只青蛙,兩張嘴,四只眼睛,八條腿,兩聲“撲通”跳下水;三只青蛙,三張嘴,六只眼睛,十二條腿,三聲“撲通”跳下水;……接著,提問:“如果這么一直數下去,那么我們一輩子都數不完青蛙,有沒有一種簡便的方法來表示我們所數的數呢?”從而導入新課。
用這種方法導入新課,能馬上活躍課堂氣氛,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可以使學生精神飽滿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愉快地學習知識,體驗學習的樂趣。
故事導入法
根據中學生的現實生活,結合所有教學目標,通過設置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情境,將抽象的數學理念融入到充滿生活氣息的故事中,能使學生有所感悟、有所體驗,也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指數函數”一課時,教師可先講這樣一個故事:在古代,有一個國王愛上了一種稱為“象棋”的游戲,決定嘉獎此項游戲的發明者。他把發明者召入宮中,并且當眾宣布要滿足發明者的一個愿望。“陛下,我深感榮幸,”發明者謙卑地說:“我希望陛下賞我幾粒米。”“只是幾粒米?”國王問道。發明者說:“是的,只要在棋盤的第一格放上1粒米,在第二格加倍至2粒,在第三格加倍至4粒……依此類推,每一格均是前一格的雙倍,直到放滿整個棋盤為止。這就是我的愿望。”國王很高興,大聲說:“如此廉價便可以換得這么好的游戲!好的,把棋盤拿出來,讓在座的各位目睹我們的協定。”然后,向學生提問:“你認為國王能兌現自己的承諾嗎?國庫里有這么多米粒嗎?”通過這種講故事的方式將“等比數列求和公式”這個課題進行導入,不但對下面知識的學習起著鋪墊的作用,而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問題導入法
學習總是與一定的問題相聯系的,利用恰當、合理的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可以使學生明確學習數學的目的,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利用探究性問題設計教學情境導入新課有利于理解、討論、合作、動手實踐、探究等活動的開展。
例如,在“有理數的加法”第一節新課的導入中,我創設了如下的生活情境并出示圖片:小明在一條東西向的道路上行走,他先走40米,再走10米,問:最后小明停在出發點的哪個方向?距離出發點有多遠?在這里,問題“最后小明停在出發點的哪個方向?距離出發點有多遠”分別與加法法則中確定和的符號、絕對值相對應,它能夠使學生從具體的生活中思考數學問題。
編輯:劉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