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生態”音樂具有獨特藝術個性。這些藝術個性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由于原生態民歌自身的原因與自然環境的惡化、人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展示機會的欠缺,原生態民歌的生存環境堪憂。
關鍵詞:原生態;天籟之音;傳承
“原生態”音樂就是處在生活狀態中的,以生活為本源的,沒經過專業發展,沒有現代樂器伴奏的歌唱。“原生態”是一個不得以而為之的說法,是因為當代環境下有了太多不樸素的所謂民歌[1]。近年來,隨著人們對人類口傳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投入越來越多的熱情,民歌這種非常有代表性的人類口傳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極大的關注,原生態民歌更是以其獨特的人文內涵和精神價值而備受青睞。
一、天籟之音
“原生態”民歌并不是扯著嗓子干唱。民歌有著獨到的演唱方式和發聲方法,可以總結為‘真假放收搖擻顫、滑甩花舌頓夯泛這十四點。當然,一般的民歌手在技術上可能只是能夠滿足自娛自樂,這對于他們深情、投入地演唱屬于自己的那部分民歌也已經可以應付裕如了。
由于民歌手并不具備專業的詞曲創作知識,不能靠所謂的“作曲技術”來“生產”民歌,只能是在濃郁情感的沖動中、在強烈創作欲望的支配下,自然而然地、類似于脫口而出的創作作品,因而多是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堪稱“天籟之音”。
二、原生態民歌演唱基本特征
1.原始性。真正的原生態民歌演唱是指沒有經過任何專業加工和發展,保持原來面貌的自然歌唱;使用當地少數民族語言或地方方言演唱;大多數不用樂器伴奏,是一種較為原始的自然歌唱形態;曲調簡樸、優美。
2.娛樂性。原生態民歌直接產生于民間,以生活為本源,長期流傳于鄉村、田野、草原、山區人們的生活、勞動之中,很生活化,有隨意性,常常自娛自樂。
3.民族性。原生態民歌扎根于民族土壤,有濃郁的民族風和鮮明的民族風格,集中體現民族語言、音調色彩、表演形式、民族服飾、伴奏樂器等方面。
4.獨特的藝術個性。風格各異、五彩繽紛的原生態民歌種類繁多,形式多樣,具有獨特藝術個性。這些藝術個性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例如,高原山區的高腔民歌,由于受居住環境影響,往往一張口,就有一股子“喊山”勁,發音很高,既燎亮又豪放大氣,有震撼人心的山野風味。還有風趣詼諧的“云南海菜腔”、川江號子、蒙古族、藏族、納西族的各種各樣的“顫音”特殊演唱技巧,都有濃濃的鄉土氣息和獨特風格。最令人感嘆吃驚的是蒙古族歌手演唱的“呼麥”。“呼麥”的確是一種奇特的發音演唱技巧,由歌手一個人同時唱出兩個聲部的音,以形成二聲部形態的唱法。
三、原生態形式嚴峻
由于原生態民歌自身的原因與自然環境的惡化、人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展示機會的欠缺,原生態民歌的生存環境堪憂。對原生態民歌進行有效的保護,不僅是因為原生態民歌本身具有超凡的藝術表現力,還是我們進行民族傳統教育的需要,更是我們進行專業民歌創作的源泉。
這就是目前我國原生態民歌所面臨的形勢。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我們的首要任務是不能讓原生態民歌消亡.因為民歌的失傳就意味著中國傳統精髓的遺失,因此,傳承是關鍵,是當務之急的大事。有的人主張把她送到博物館里去,原封不動地保護起來。這固然是最真實和最原生態地傳承.但是.這種傳承的思路卻無法避免嘆黃昏落日的尷尬。還有些人主張把這些珍貴的民歌改頭換面,使其更符合現代社會的口味。這固然存活下來了,但是,這傳承的還是原來意義上的原生態民歌嗎?仔細想想:在如今浮躁的商業社會,我們到底該如何更好地去傳承原生態民歌?她的傳承會不會以原生態民歌的“變質”為代價?這些問題都應引起我們的關注和思考。
四、原生態應如何傳承
原生態民歌是“真實質樸”的藝術。不能丟失其個性特色來談傳承,改變了原生態民歌的本來面貌,丟失了民族藝術的個性特色。誠然,原生態民歌應當是變化發展的活的生命體。她必然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音樂創作者們對原生態民族音樂元素進行吸收與改造,打造“新民樂”,不失為對原生態民歌進行創新的一種有益嘗試。然而,正如一些學者所呼吁的:創新必須對原生態民歌有深刻的了解。民間歌手的演唱之所以博得大眾的認同,正是以其真實的表達感動了我們。因此,我們在傳承原生態民歌時,不能完全改變她的本來面貌,丟失其個性特色,否則就會變得面目全非,失去原有的藝術韻味。
現在一些民俗旅游區僅僅從經濟效益出發,打著“保護、傳承”的旗號,把一些原生態民歌人為地加人一些現代元素,導致民族風俗風情被移植、雜揉為新的非驢非馬的所謂“民歌表演”,還美其名曰民歌“創新”。實際上.這完全是毀壞原生態的一種表現。
原生態民歌是中華民族傳統音樂的結晶,民族性傳統聲樂藝術是大有發展前途的。許多極富特色的少數民族聲樂如蒙古長調“呼麥”、維吾爾族十二木卡姆、侗族大歌、左權開花調、舍族民歌、興國山歌、桑植民歌、梅州客家山歌、石柱土家族花羅調、花兒等已紛紛獲準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今后的任務就是繼續挖掘、正確的保護和傳承民間藝術,讓更多的優秀民間音樂走向全國,走向全世界。
參考文獻:
[1]朱潔瓊. 原生態民歌——草根的詠嘆——從“天籟之音·宋莊之夜——中國原生態民歌演唱會”談起[J].人民音樂,2006(05).
(作者簡介:張坤(1982-),女,漢族,吉林通化人,文學學士,南陽師范學院音樂系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聲樂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