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組
摘要:教育發展必須以人口發展為基本依據。未來10年江蘇人口發展和生源變化的基本趨勢是:總人口低速增長,少兒人口比例低位浮動,城市化進程高速推進,老齡人口比例持續提高,全省學齡人口在總體上呈下降趨勢。這一變化趨勢要求全省教育事業以提高質量為主題、以優化結構為主線、以人民滿意為標準,扎扎實實推進發展方式轉變。
關鍵詞:人口發展;生源變化;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2)06-0003-08
人口問題是一切社會經濟發展活動的基本出發點。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發展必須與人口發展協調一致。本報告分析未來十年江蘇人口發展的基本態勢,重點預測學齡人口變化,為制定教育規劃和進行布局調整提供人口依據。
一、江蘇人口發展現狀和趨勢
上世紀70年代末,面對人口快速增長的壓力以及人口與資源的尖銳矛盾,我國作出了計劃生育的重大決策,將計劃生育作為基本國策。江蘇是我國東部沿海人口稠密的地區,也是我國最早推行計劃生育的地區。經過30多年的努力,花了整整一代人的時間,全省順利實現了人口發展的現代轉型,為經濟和社會發展創造了良好的人口環境。現階段,全省既面臨人口持續增長的壓力和低生育水平反彈的風險,又面臨日漸凸顯的人口結構矛盾。
(一)江蘇人口發展的現狀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2010年全省常住人口7866萬,戶籍人口7496萬。2001—2010年年均增長率為0.56%,年出生率約1%。全省人口發展順利實現了由傳統型到現代型的歷史轉變。實行計劃生育以來,全省少生4000多萬人,有效緩解了資源和環境的壓力,為社會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人口環境。
全省人口的文化程度結構。2010年全省總人口中,小學文化程度人口占24.2%,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占38.7%,高中和中專文化程度人口占16.1%,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10.8%。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例較2000年提高了近10個百分點,較1990年提高了近17個百分點。全省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已逾800萬。(見表1)
全省人口年齡結構。年齡結構的基本分類是將總人口分為勞動年齡人口和非勞動年齡人口。2010年全省總人口中,16-64歲勞動年齡人口占76%,16歲以下及65歲以上非勞動年齡人口占24%,人口依附率為32%。國際社會將勞動年齡人口比重高、人口撫養負擔輕、最富生產性的時期稱為人口紅利期。過去十余年江蘇處于人口紅利期,勞動年齡人口比重高而人口撫養負擔輕。全省人口依附率較上世紀60年代減輕了1/2,較上世紀80年代減輕了1/3。(見表2)
全省人口的分布結構。2010年全省總人口中,城市人口3016.6萬,占38.3%,鎮人口1720.5萬,占21.9%,鄉村人口3128.9萬,占39.8%。城鎮化率為60.2%,比2000年提高了近20個百分點。根據國際社會關于城市化進程的一般分類,江蘇正處于城市化迅猛推進、全面提高的中后期階段。
(二)江蘇人口發展趨勢
人口增長周期較長,有明顯的慣性。2010-2020年,全省人口發展的基本趨勢是:總人口低速增長,少兒人口比例低位浮動,城市化進程高速推進,老齡人口比例持續提高。
總人口低速增長。1980—1989年,全省人口年均增長8.6‰;1990—1999年,年均增長7.1‰;2000—2010年,年均增長5.6‰。2020年全省總人口將達到8000萬人以上。未來十年,全省人口總體上呈低速增長。(見表3)
城市化進程加快推進。城市化的生成機制及發展演變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省城市化進程加速推進。1990—2000年,全省城市化率由21.6%提高到41.6%,10年提高了20個百分點。2000—2010年,由41.5%提高到60.2%,10年又提高了20個百分點。根據城市化進程的一般規律推斷,今后10年全省城市化進程仍將以較快的速度推進,2020年全省城市化率將提高到70%-80%。在城市化的布局和形態上,大中城市人口增長將明顯高于小城鎮人口增長,會逐步出現一批數百萬人口的現代城市。(見表4)
少兒人口比重持續下降。1964年全省少兒人口比例高達39.8%,推行計劃生育以后,少兒人口比例持續下降。未來10年,全省少兒人口所占比例將沿襲前期比例,不會有大的變化。據《2008年世界發展指標》的統計資料,2006年全球少兒人口比例為28%,低收入國家少兒人口比例為36%,中等收入國家少兒人口比例為25%,高收入國家少兒人口比例為18%。印度0-14歲少兒人口總量已經比中國多近1億。江蘇少兒比例已經進入世界最低行列。(見表5)
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2010年全省65歲以上人口比例為10.9%。2020年65歲以上人口比例將浮動在20%左右。現階段,65歲以上人口比例世界平均為7.4%,高收入國家為14.9%,歐元區為17.8%。江蘇老齡化程度將很快達到高收入國家和地區的平均比例。將20-24歲作為進入勞動年齡的典型人口組,將60-64歲作為退出勞動年齡的典型人口組,進行進與出的比較,基本情況是:2010年前,進入勞動年齡的人口顯著大于退出勞動年齡的人口,這就是前面指出的“人口紅利期”。2015年大體是一個“拐點”,全省退出勞動年齡的人口與進入勞動年齡的人口大體相等,此后退出勞動年齡的人口將大于進入勞動年齡的人口,“人口紅利期”逐步退出。(見表6、表7)
二、未來十年江蘇學齡人口預測
學齡人口指達到各級正規學校教育相應年齡的人口,不同國家或地區規定的入學年齡和學制有所不同,因而學齡人口的范圍也有所不同。鑒于我國義務教育法規定小學入學年齡為6周歲,小學學制為6年,初中學制3年,高中學制3年,國際社會一般按18-22歲的年齡組計算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所以本報告將學齡人口定為6-22歲人口,其中6-11歲人口為小學學齡人口,12-14歲人口為初中學齡人口,15-17歲人口為高中學齡人口,18-22歲人口為高等教育學齡人口。全省有不同口徑的出生人口統計,本報告用省統計局每年1%人口抽樣調查的出生人口數,人口普查分年齡的人口數,以及教育部門分年級的學生數,用年齡和年級移算法對學齡人口進行預測,分別列出預測結果。
(一)小學學齡人口預測
根據出生人口進行年齡移算,2005年出生人口即為2011年6周歲人口,依次類推可測得2011-2015年小學學齡人口。(見表8)。
(二)初中學齡人口預測
根據出生人口進行年齡移算,1999年出生人口即為2011年12周歲人口,依次類推可測得2011—2020年初中學齡人口。全省已經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根據小學分年級的學生數,可以通過年級移算進行初中學生數預測。(見表9)
(三)高中學齡人口預測
根據出生人口進行年齡移算,1996年出生人口即為2011年15周歲人口,依次類推可測得2011—2020年高中學齡人口。全省已經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根據分年級學生數進行年級移算,可測得2011—2020年高一年級學生數最大值和高中階段學生數最大值。根據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分年齡的人口數進行年齡移算,也可測得高中階段學齡人口。(見表10)
(四)高等教育學齡人口預測
根據出生人口進行年齡移算,1993年出生人口即為2011年18周歲人口,依次類推可測得2011—2020年高等教育學齡人口。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進行年齡移算可測得2011—2020年高等教育學齡人口數。根據中小學在校學生數進行移算可測得2011—2020年高中畢業學生數的最大值。(見表11)
三、學齡人口變化對教育發展的影響
(一)學齡人口總量變化對教育的影響
未來十年,全省學齡人口在總體上呈下降趨勢。將幾種預測結果平均后與2009年相比,2011—2015年,小學學齡人口基本持平,初中學齡人口減少14%,高中學齡人口減少26%,高等教育學齡人口減少8%。2016—2020年,初中學齡人口減少17%,高中學齡人口減少36%,高等教育學齡人口減少36%。(見表12)
學齡人口減少在總體上有利于教育事業發展。它減小了對教育規模擴張的壓力,教育可以將資金更多的用于改善辦學條件和提高教育質量,可以從容地從以數量擴張為主轉向以質量提高為主。學齡人口減少要求適時調整教育布局。教育規劃和布局如果不能反映人口發展的需求,則會產生教育資源浪費,出現教師富余及教學設施閑置。進入新世紀以來,全省大規模進行了中小學布局調整,撤并了2/3左右的小學和初中。現階段全省每所小學服務人口1.5萬人左右,每所初中服務人口3.5萬人左右,每所普通高中服務人口11萬人左右。按10‰的出生率估測,每所小學有生源900人左右,每所初中有生源1000人左右,每所普通高中有生源1500人左右。現有布局較好地適應了中小學階段學齡人口變化趨勢,人口流出較多的局部地區需適當微調。
從2011年開始,高中生源和高等教育生源大幅下降,最高年份下降幅度在1/3左右。這直接影響高中階段的結構安排和高等教育的招生政策。2009年全省高中階段招生80萬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45萬人,各類職業高中招生35萬人)。2015年全省初中畢業生數只有65萬人左右。隨著教育資源的相對寬松,受教育者有了挑選的空間,既要求有更多的選擇權,也會更多地行使選擇權。如果不能提供高質量的教育,一批專業將難有生源。如果整個教育體系缺乏合理的統籌規劃,一批學校將面臨生存困難。
(二)學齡人口城鄉分布變化對教育的影響
城市化的最重要的表現是鄉村人口向城鎮聚集,到城鎮居住、生活和工作。城市化進程必然帶來城鄉生源分布比例的變化,城鄉生源分布比例的變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城市化。城市化進程中城鄉生源比例的變化,在義務教育階段表現最為突出。2005年全省城鎮化率達到50%,從2005年開始,全省義務教育階段城鎮學校學生多于鄉村學校學生。2010年全省在城鎮生活和居住的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60%,城鎮學校義務教育在校生占全省義務教育在校生總數的76%。全省中小學布局調整在總體上是與城市化進程相適應的,但是在市和鎮之間分布不平衡。2009年全省城市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34%,而城市小學在校生只占全省小學在校生的25%,城市初中在校生只占全省初中在校生的24%。城市義務教育學生所占比例比城市人口所占比例低10個百分點。據此可以推斷,前些年,城市化進程迅猛推進,但城市義務教育設施總體安排不足,不適應城市人口擴張的需要。(見表13)
(三)學齡人口流動對教育的影響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和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析出,我國出現了數量巨大、職業多樣、在城鄉和地區之間流動的人口。現階段我國對“流動人口”尚無統一界定,本報告所稱流動人口(亦稱外來人口)指離開戶籍所在鄉鎮、街道到其他地方居住、生活、勞動半年以上的“人(口)戶(籍)分離”人口(在城市區與區之間異地居住的除外)。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全國流動人口26138萬,占總人口19%。江蘇是我國東部沿海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也是流動人口流入較多的地區,主要是外來務工人員。2010年全省7866萬常住人口中外來人口1822萬,其中省內1085萬,省外738萬,另有戶籍待定人員60萬。外來人口占常住人口的23%。蘇南地區是人口流入相對集中的地區,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京五市“人戶分離”的流動人口接近1300萬,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蘇州昆山市104萬,常州武進區70萬,無錫濱湖區57萬。(見表14)
學齡兒童流動是人口流動的一個重要方面。揭示流動學齡兒童數與流動人口數、總人口數的數量關系,就能對流動學齡兒童數進行估測。對數據比較完整、時間相差不大的5個樣本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可以發現:小學流動兒童占小學生總數的比例與流動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十分接近,隨流動人口比例的變化而變化;小學流動兒童占流動人口的比例與小學在校生占總人口的比例也十分接近,大體等于特定時段小學年齡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見表15)。下表5個統計樣本中,雖然流動人口總量和比例相差很大,但是小學流動兒童占流動人口的比例和小學在校生數占總人口的比例都浮動在5%左右,該年全省6-11歲兒童占總人口的比例為5.5%。樣本2的情況稍有差異,可能存在一定數量的人口因買房需要進行了暫住人口登記,而實際上并未在此生活,也可能是接受流動兒童入學的條件較嚴。
四、對策建議
教育發展必須以人口發展為基本依據。未來10年江蘇人口發展趨勢要求全省教育事業以提高質量為主題、以優化結構為主線、以人民滿意為標準,扎扎實實推進發展方式轉變。生源銳減的相對寬松的環境,既為提高教育質量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也對提高教育質量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根據不同學齡段的生源變化特點,在提高質量、優化結構方面提出如下建議。
1.每萬人口設置1所幼兒園(或早教點)。按1%出生率估算,每萬人口3-6歲幼兒數約300人。每萬人口設置1所幼兒園(或早教點),規模較為合適,且方便幼兒入園。要通過增設公辦幼兒園,提高民辦幼兒園,盡快在全省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民辦并舉的幼兒教育網絡。
2.加強鄉鎮教育主體功能區建設。按全省平均出生率估算,3-5萬人口的鄉鎮,有小學生源約2000—3000人,初中生源約1000—2000人。近年來,小學和初中學生向城鎮集中的趨勢十分明顯,鄉鎮“三中心”——中心幼兒園、中心小學、中心初中已經成為農村教育的主體功能區,吸納了鄉鎮大部分生源。努力辦好“三中心”,輔之以一定數量的村小和教學點,對全面提高農村教育質量意義重大。現階段,有的鄉鎮中心小學和初中,校園局促難以擴容;有的校舍不足,缺少教學用房和師生生活用房,特別是住宿生宿舍和年輕教師宿舍。要在搞好布局調整的基礎上,每年重點改造或支持建設一批薄弱初中,全面提高鄉鎮“三中心”辦學水平,從而提高農村教育水平。
3.進行縣城和城市市區學校布局調整。現階段,全省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34%,而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只占全省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的25%,城市義務教育設施總體安排不足,不適應城市人口擴張的需要。近年來進行的中小學布局結構調整在一些縣城進展不大,一些縣城,城區面積和居住人口擴大了2-3倍,但是十幾年來沒有新建一所學校,普遍存在布點少、規模小、班額大的現象。要高度重視城市新區教育設施的配套,新建小區配套公辦性質義務教育學校建設所需資金要打入土地拍賣底數,或者從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總額中扣減。
4.推進高中階段教育資源整合。2011—2015年高中生源將減少20%,2016—2020年高中生源將減少30%,相當數量的完全中學和一些職業高中將出現生源不足。為提高辦學效益,普通高中要向縣城和中心鎮集中,相當數量的完全中學要進行初高中分設,或者將高中部剝離、合并,騰出空間給城鎮義務教育擴容。中等職業教育也要改變布點過多的現象,每個縣(市)重點辦好1-2所職業教育學校。要在堅持初中后分流的同時,增加高中階段結構的彈性,將職業教育向高中后位移。固守一比一的結構比例會嚴重影響高等教育的發展。要逐步創造條件使分流成為學生和家庭的自覺選擇。
5.加強高等教育資源的統籌規劃。2011年全省18歲人口90萬人,2015年只有63萬人,今后數年18歲人口浮動在70萬人左右。要根據生源變化趨勢統籌安排高等教育的規模、結構、布局。實施高等教育的機構要“憑票入場”,不是高等教育機構不能實施高等教育。一批不合規制的二級學院要“悄然離場”。五年制職業院校宜“騰籠換鳥”,主要進行高中后職業教育,一方面給中等職業學校讓出發展空間,一方面將中等職業學校附設的高職班向高職院校聚攏。重點高校要“減肥瘦身”,堅持研究型大學或教學研究型大學的功能定位,適當縮減招生規模,給各類高等教育機構以生存的空間。
6.高度重視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全省戶籍人口中有近五分之一離開戶籍所在地居住、生活和工作,常住人口中有近四分之一是離開戶籍所在地的流動人口。流動人口加戶籍待定人口近1900萬人。流動學齡兒童也大體占全省學齡兒童總數的四分之一左右。流動人口其實是人與其戶籍分離的人口,他們常年定居生活在非戶口所在地。要高度重視這一特殊群體的子女入學問題。在流入地,要堅持以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確保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制定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在流出地,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共同參與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和服務體系,健全動態監測機制。要建設一批農村寄宿學校,為留守兒童生活和讀書提供便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