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家文
摘要:在國內、省內,保山市的種植業有許多特殊性:一是從糧食生產方面看,人均耕地少、戶均規模小,今后指望通過糧食增產來實現農民增收的空間不大;二是從氣候資源方面看,保山市集“低緯氣候、高原氣候、季風氣候、山地氣候”為一體,立體氣候特征明顯,立體農業現象突出,有發展特色農產品的資源優勢;三是從比較優勢方面看,糧食的比較優勢明顯低于其他特色農作物,因此,在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優化種植結構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種植業;種植結構;糧食安全;特色農業;農民收入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5-0038-03
一、種植業和種植業結構的概念及特性
1.什么是種植業。種植業即植物栽培業。栽培各種農作物以及取得植物性產品的農業生產部門,種植業是農業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利用植物的生活機能,通過人工培育以取得糧食、副食品、飼料和工業原料的社會生產部門。包括各種農作物、林木、果樹、藥用和觀賞等植物的栽培。有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蔬菜作物、綠肥作物、飼料作物、牧草、花卉等園藝作物。在中國通常指糧、棉、油、糖、麻、絲、煙、茶、果、藥、雜等作物的生產。
2.種植業結構的概念。所謂結構,就是事物各組成部分的搭配與排列,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結構,不同的物體結構各異,物體結構是事物發展變化的階段性結果,因而結構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通過一定措施,可以改變結構,所以結構又有可變性;物體的可變性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必然,根據其可變性,遵循客觀規律,按照人們的意愿打破事物原有的搭配與排列,建立新的秩序,這就是結構調整。種植業結構調整應當理解為按照自然規律,調整農業布局及其品種,改進品質,實現種植業結構升級。
3.種植業結構的三個特性。一是具有相對性,種植業結構的好與壞、優與劣,是相對于原來結構或異地結構而言,調整的目的在于優化,在于結構升級,在于增收;二是具有漸進性,由于結構具有相對的穩定性,要打破原有結構需要做大量工作,付出艱辛代價,因而調整結構是一個漫長的、艱苦的、復雜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三是具有系統性,調整種植業結構是一個宏觀的工作,涉及面廣,受技術條件、自然條件、糧食狀況、稅收、信貸、政策法規、治安狀況、農民素質、市場機制、經濟信息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二、保山市糧食安全有保障,指望通過糧食增產來實現農民增收的空間不大,今后全市每年糧食種植面積只要在300萬畝左右就能保證糧食安全
1.保山市糧食連續八年持續增產,糧食安全有保障,具備進一步優化種植結構的條件。2011年是保山市第8個糧食持續增產年,全市“十五”糧食平均總產88.43萬噸、“十一五”103.76萬噸,“十一五”比“十五”總產增15.33萬噸、增17.3%,2011年總產達到119.15萬噸,從2004年恢復性增產到2011年,已是8年持續增產,其中,連續7年總產創歷史新高,連續6年人均占有糧食居全省第一。根據有關部門測算,到“十二五”末保山市人口將達到262萬人左右,按每人每年400公斤糧食計算(世界糧食安全指標是每人每年有糧400公斤,《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2008—2020)》規定的指標:到2020人均糧食395公斤),全市只要104.8萬噸糧食就可以保證糧食安全,留有余地一點,也只要110萬噸。保山市2011年糧食總產119.15萬噸,人均有糧470公斤,超過世界人均有糧400公斤的安全線70公斤,超17.5%,糧食安全有保障,具備進一步優化種植結構的條件。
2.今后指望通過糧食增產促進農民增收的空間不大。保山市2011年統計上報耕地面積243萬畝,每個農民一畝左右,一般每個農戶3畝左右,以2011年平均單產337.7公斤計算,每畝糧食產值1 013.1元(每公斤以3元計算),2004—2011年8年的糧食生產實踐證明,全市8年糧食平均單產每年增加8.34公斤,年遞增率3.21%,據有關專家分析,到“十二五”末,保山市糧食單產能夠達到380公斤~400公斤,也就是說,今后四年,保山市糧食單產初步估計還有40公斤~60公斤的增產空間,大約每畝能夠增加產值120元~180元。由此可見,今后指望通過糧食增產來實現農民增收不切合實際。
3.今后全市每年糧食種植面積只要在300萬畝左右就能保證糧食安全。通過科技創新、著力提高單產,今后糧食生產只能靠提高單產,絕對不能再靠擴大面積增加總產,2004—2011年八年累計面積2 682.43萬畝(平均每年335.3萬畝、畝產平均306.4公斤),總產增39.14萬噸,平均畝產增14.59公斤,八年單產平均每年遞增8.37公斤,年遞增率3.21%。實際上“計劃糧食總產穩定在110萬噸左右,以2011年糧食單產337.7公斤計算,也只要325.7萬畝的糧食播種面積就有保障”,按2010年糧食播種面積355.9萬畝、2011年352.82萬畝計算,每年可以調整出30萬畝左右糧食播種面積來發展高效益作物,2012年計劃糧食單產357.1公斤、比2011年增19.4公斤、增5.75%,實際上2011年糧食單產337.7公斤比2010年單產318公斤增19.7公斤、增6.2%,根據多年糧食生產情況分析,2012年比2011年單產提高19.4公斤可能性很大、難度不大。今后全市每年確保糧食播種面積310萬畝左右、單產355公斤左右,總產就能達到110萬噸左右,保障糧食安全沒有多大問題,根據《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2008—2020)》規定的指標:到2020年畝均單產350公斤,以此推算,保山市每年只要314.3萬畝糧食播種面積就可以實現糧食總產110萬噸的安全目標,按2004—2011年這8年的糧食年遞增率3.21%,如果到2015年糧食單產達到380公斤,在2011年337.7公斤的基礎上每年也只遞增2.99%就能保證糧食增產達到110萬噸,以生產110萬噸糧食,單產380公斤來計算,只要289.5萬畝糧食播種面積就可以了,放上10萬畝的保障系數,今后全市每年糧食種植面積只要在300萬畝左右就能保證糧食安全。換言之,按2010年和2011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情況,今后全市有望再調整50萬畝糧食播種面積來發展高效益的特色農作物。
三、保山市農民收入比全國和全省少,廣大農民迫切盼望在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指導下進一步優化種植結構來增加收入。
2009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5 000元、云南省3 369元,保山市3 119元,比全國少1 881元、少60.3%,比全省少250元、少8.0%;2010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5 800元,云南?。?952元,保山市3 626元,比全國少2 174元、少60%,比全省少326元、少9%;2011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是6 977元、云南省4 722元,保山市農民人均純收入4 436元,比全國少2 538元、少57.2%,比全省少286元、少6.45%,廣大農民迫切盼望在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指導下進一步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優化種植結構來增加收入。
四、保山市的特色氣候資源有利于發展多種特色農產品
在保山市1.96萬平方公里(2 940萬畝)的國土上,海拔從535米的萬馬河口到3 780.9米的高黎貢山大腦子,從氣候類型方面看,包括低緯氣候、高原氣候、季風氣候、山地氣候;從光熱資源方面看,包括熱帶、亞熱帶、溫帶和高寒冷涼氣候資源;從降雨數量方面看,不僅有年降雨不到800毫米的低熱河谷生態區、而且有年降雨量超過2 000毫米的多雨區。保山市被科學界稱為“動植物東西過渡的紐帶和南北交匯的橋梁”,高黎貢山被稱為“動植物物種基因庫”,市內立體氣候特征明顯,立體農業現象突出,中國種植的農作物大多數在保山市幾乎都能找到適宜種植的生態區域,保山市具有發展多種特色農作物的自然優勢。
五、優化種植結構的戰略思考
1.保山壩區“三沿”發展思路。保山壩屬隆陽區轄區,是市政府所在地,根據土壤普查資料顯示,保山壩有22.08萬畝,是市內最大的壩子(山間盆地),現在每年大春糧食播種面積14萬畝左右,從種植業結構調整角度看,可以把保山壩的種植業結構調整簡單概括為“三沿”發展思路:即一是沿公路交通方便的生產區域發展2萬~3萬畝以辣椒為主的大棚蔬菜(現在已有2萬多畝);二是沿東河種植水稻容易被水淹沒的低洼田塊發展2萬~3萬畝以蓮藕(主要用于加工原料)和茨菇為主的水生蔬菜(現在已有1萬多畝);三是沿壩子周邊山腳發展4萬~5萬畝以甜柿、板栗為主的經濟林果(現在已有4萬多畝),多年的生產實踐證明,上述幾種經濟作物的經濟效益顯著高于糧食作物。
2.熱區和次熱區大力發展反季蔬菜。例如以道街村、登高村為代表的潞江流域蔬菜基地;以柯街鎮、卡斯鄉為代表的枯柯河流域蔬菜基地。這些蔬菜基地近幾年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單位面積的反季蔬菜經濟效益成倍高于糧食作物,有的反季蔬菜每畝純效益上萬元。
3.保山市開發特色優勢產業逐步見成效。一是發展了近400萬畝泡核桃(“十二五”開局之年完成了計劃任務);二是規劃發展200萬畝紅花油茶(“十一五”納入市委、政府的發展規劃);三是可以發展100萬畝草果(現在已有30多萬畝);四是建設冬早反季蔬菜70萬~80萬畝基地(現在已有40多萬畝);五是熱區、次熱區有條件種植30萬~40萬畝澳洲堅果(全市海拔1 450米以下,適宜種植澳洲堅果的鄉鎮20余個,國土面積500多萬畝,現在已在潞江流域和枯柯河流域的十多個鄉鎮開始規?;N植);六是具備條件開發以石斛、重樓等20萬~30萬畝名貴中藥材(全市五縣區現在都有規?;N植的生產合作社)。僅以上六項就有發展750萬~800萬畝特色農產品(每個農民4畝左右),按近幾年的市場行情,今后僅特色農產品一項,每個農民人均純收入就可以達到萬元以上,用以下例子可以作一些補充說明。
(1)名副其實的綠色食品,商機無限的朝陽產業,泡核桃已成保山市農民增收的航空母艦。“十二五”開局之年,保山市完成了市委、政府發展400萬畝泡核桃的計劃任務,近年來,保山市在發展泡核桃產業中各縣區涌現出來大量的萬元戶、十幾萬元戶和幾十萬元戶,昌寧縣投資上億以加工泡核桃為主的“笑果果食品有限公司”營銷兩旺,其他縣(區)還有一些以泡核桃為主的加工企業,產品市場前景廣闊。
(2)中國獨有的騰沖紅花油茶市場一片光明。全市發展200萬畝紅花油茶納入“十一五”市委、政府的發展規劃,有關資料介紹如下,云南山茶是世界山茶科植物的發祥地,騰沖是云南山茶的故鄉,騰沖紅花油茶是云南山茶的原生種,是中國獨有的珍稀木本油料植物資源,有“東方神樹”之稱。經日本油脂協會倉庫株式會社品質管理部和云南省分析測試研究所檢驗認可,其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為81.6%,其中,油酸占69.27%,亞油酸占10.36%,亞麻酸占1.62%,棕櫚油酸占0.1%,花生油酸占0.11%,芥酸占0.09%,亞油酸含量高于國內白花茶籽油40%,而白花油茶不含棕櫚油酸和花生油酸。此外,騰沖紅花油茶油富含維生素E和人體必須的鉀、鈣、鐵、鋅等微量元素。騰沖紅花油茶的食用和保健效果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認識,目前紅花油茶油在國內市場售價每千克200元左右,在臺灣市場售價是花生油的20倍以上,并受到歐洲、美洲、日本等國外經銷商的廣泛關注,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3)草果成了山區人們致富的黃金產業。草果是一種經濟價值很高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作為一種調味香料和常用中藥材,草果在市場上歷來都是供不應求的暢銷商品,目前,國內市場供不應求,大量依靠國外進口。由于草果必須要在光、熱、水、肥綜合條件合適的原始天然林下才能生長,所以在世界上適合種植草果的地區并不多,就世界范圍來講,草果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南、老撾、越南北部等地,在中國僅云南、廣西、貴州和海南的一些山區適合種植草果,但主產區則是我省滇西南的紅河、文山、保山、德宏、怒江和普洱等州市,產量占國內總產量的90%。
按照草果生長的生態環境要求,保山市從西向東排列的檳榔江、大盈江、龍川江、潞江、枯柯河、瀾滄江等六條大江大河流域的50多個鄉(鎮),大約有200萬~300萬畝經濟林果、經濟林木和生態林下都可種植草果,從中選100萬畝以上最好的生態環境來發展草果是沒有任何問題,目前全市有30多個鄉鎮種植草果,主產區在龍川江流域的騰沖和龍陵兩縣的十余個鄉(鎮),種植總面積大約20多萬畝,例如,騰沖縣界頭鄉有25個村種植草果,種植總面積10萬多畝,主要分布在高黎貢山沿線,其中大塘村(4萬多畝)和周家坡村(2萬多畝)種植最多,該鄉到2009年已掛果4萬多畝,平均畝產鮮果50公斤,每公斤鮮果7元,每公斤干果28元,年收入1 400多萬元,種植大戶大塘村河西村民小組李在榮種植100多畝,2009年收入10多萬元,李中堂種植50多畝,2009年收入10多萬元,目前,該鄉草果種植生產發展較快,形成了種植草果熱,不久的將來,草果生產將成為界頭鄉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一項支柱產業。又如,猴橋鎮從1988年引進草果在猴橋村種植50畝,1994左右開始大規模種植,到2009年全鎮草果面積發展到28 321畝,收獲面積14 108畝,總產生果68.3萬公斤,每公斤生草果平均單價7元,總產值478.1萬元(其中蘇江林場種植5 000畝,收獲2 000畝,總產8萬公斤)。還有曲石鄉大平地村河頭村民小組80多戶人家都種植草果,其中傈僳族村民熊貴能種植100多畝,一般年成收入4萬元~5萬元,收成好的年成可收10萬元以上。再就是固東鎮小甸村有1 000多人,現在種植了3 000多畝草果,今年收入5萬元~7萬元的大戶就有3~4戶,此外,在騰沖縣的固東、曲石、芒棒和五和等鄉鎮種植上百畝的大戶還很多。另外,龍陵縣的龍江鄉、龍山鎮、象達鄉和鎮安鎮等鄉鎮到2009年已種植8萬多畝?,F在草果種植適宜區的人們已經認識到“種植草果是山區人民脫貧致富的黃金產業”。
(4)保山市已經涌現出許多種植中藥材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先進典型。保山市可以種植的中藥材種類很多,例如,近年來出現了很多種植石斛、重樓、紅花、板藍根、茯苓、杜仲、天麻等中藥材成功的典范。據有關資料介紹,保山市現在石斛集約化種植面積已達200多萬平方米(大約0.3萬畝左右),其中,龍陵縣紫皮石斛種植130多萬平方米(大約0.2萬畝),產值1.08億元,折合每畝產值5.4萬元,龍陵縣紫皮石斛占全國紫皮石斛50%以上的市場份額,為中國紫皮石斛種植第一縣,龍陵“中國紫皮石斛之鄉”已經中國中藥協會評審通過,龍陵模式受到業界高度關注。有關專家調查分析認為,除了上述幾種種植成功的中藥材之外,保山市還有大量的中藥材可以規?;N植。
六、保山市優化種植業結構的六點建議
1.解放思想,提高認識。保山市人均耕地少、戶均規模小,通過糧食增產來實現農民增收空間不大。保山市可以種植的多種特色農作物經濟價值都很高,保山市有得天獨厚的特色農作物種植生態區域優勢,這是大自然對我們的一種恩賜,也是沿海一帶、平原地區無法與我們競爭的資源優勢,我們要把資源優勢轉變成產品優勢、商品優勢和經濟優勢。
2.健全組織,加強領導。多年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發展產業必須有堅強的組織領導,必須對生產者進行科技培訓,即使是正確的決策也要讓生產者完全理解和接受才能形成共識,孫子兵法云“上下同欲者勝”。在保山市要把特色農作物產業做大做強,建議在政府職能部門成立相應的科研推廣機構,對保山市特色農作物種植從品種引進篩選,栽培技術,產品加工等方面進行系統研究。
3.科學規劃,因地制宜。不同的特色農作物適宜種植在不同生態區域,保山市立體氣候特征明顯,立體農業現象突出,在種植具體的特色農作物時一定要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發揮優勢,不能盲目推廣,防止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勞民傷財。
4.試驗研究,科學種植。在具體的生態區域種植具體的特色農作物一定要試驗示范相結合,種植業有很強的地域性、季節性,不能照搬照抄,特色農作物是一種特殊商品,不僅要有數量,而且嚴格要求質量。
5.政府扶持,加快發展。任何產業在發展初期都需要政府給以必要的扶持,種植特色農作物是一種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高風險的“四高”作物,政府及有關部門除了加強指導、有效降低風險以外,在必要的政策補助、貸款等方面要給以適當的扶持,通過政府扶持來加快中藥材產業的發展。
6.培植龍頭,打造品牌。市場經濟規律告訴我們,只有龍頭企業才能把千家萬戶的小生產和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連接起來。通過培植龍頭企業,打造產品品牌,中藥材產業也才能做大做強。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