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榆芳,雷雯
摘要:高校人才軟環境對人才的發展和成長具有重要作用,應該加強人才軟環境建設。然而,作為人才個體更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適應高校人才軟環境,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自身價值。探討了人才適應高校人才軟環境的意義和實現途徑。
關鍵詞:高校;人才軟環境;逆向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5-0263-02
隨著“人才強國”戰略的深入實施,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社會各界對人才環境建設的關注度更高,尤其是人才軟環境建設,高校也不例外。很多高校為了實現“人才強校”的目標,積極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優化人才軟環境,栽下梧桐樹,吸引金鳳凰,力爭為各級各類人才搭建平臺,創設一個干事創業的良好環境。理論學術界對此種現象有較多研究。但是,唯物主義辯證法告訴我們,看待事物要一分為二,不能只取其一,強調一面而忽視另一面。為人才搭建平臺創設良好環境適應其干事創業的需要,無疑是重要的,但反過來人才積極適應環境也是必要的,而且從內外因辯證關系這個角度講更為重要。因此,本文擬就高校人才軟環境建設做一逆向思考,即在高校人才如何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適應環境的問題上進行初步探討。
一、人才適應高校人才軟環境的意義
環境,辭海里的定義是“人類的外部世界”。人才環境,則是指人才賴以生存、得以發展的社會和物質條件的綜合體,包括影響人才成長的各種外部要素的總和[1]。具體到高校人才環境,則包括學校的校舍、師資設備、工資待遇等物質方面的硬環境和學校的歷史文化傳統、宗旨理念、學術氛圍、政策制度、校風學風,情感和人際關系等趨向精神層面的軟環境。硬環境具有剛性的特征,軟環境則具有彈性的特征;硬環境具有相對穩定性和難以快速大幅提升的特征,軟環境則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持久的吸引力。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具有不斷生長和發展的內在本性,這種本性驅使人們從事工作、學習和其他的社會活動。這是因為人有著極強的歸屬需要,自我的價值只有在群體中才能得到最為廣泛的實現。”[2]從這個意義上講,軟環境對人才的作用更重要,對人才的發展和成長更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也就是說,人才積極適應學校的軟環境,其行為本身就是在對學校的軟環境進行優化,同時也能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
人總是在一定的社會群體中生活,通過與社會群體人員的交往實現自我價值。而社會群體所構成的環境包括了非常復雜的政策、制度、精神、文化等因素,并通過個體的個性、情感以及價值觀對此采取的不同態度而出現不同的結果。知識分子、優秀人才往往都具有較鮮明的個性,而學校軟環境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寬松和諧的工作氛圍,如果人才都要堅持自己的個性不愿主動融入環境,關起門來做學問,孤芳自賞,不相互欣賞學習,勢必會造成一個相互嫉妒、惡性競爭甚至互挖墻角的學校軟環境,不僅不利于學校的長遠發展,而且也極不利于個人價值的實現。再好的環境也不是為每個人量身訂做的,不可能適應和滿足所有人的所有需要,作為個體和主體的人,歸根結底要發揮主觀能動性,適應作為客體的環境的需要,才能最終達成人才與環境的相互和諧。只有不斷加強自我修養,用自己的人格、情感等心理環境去接納或維護這一環境,積極主動地適應學校軟環境,對環境采取接受與認同的態度,形成一個健康和諧、有利于人才自我價值實現的激勵環境,才能更好實現自我價值,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才自身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人才適應環境相對于環境適應人更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二、加強自我修養,積極適應高校人才軟環境的途徑
1.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加強自身道德修養
道德修養的根本途徑是社會實踐,在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的過程中,要把改造客觀世界同改造主觀世界緊密地結合起來。一方面要努力學習馬列主義的理論,樹立科學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努力學習道德知識,樹立正確的、先進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另一方面在改造世界和具體的道德行為等社會實踐活動中,又要身體力行,學以致用。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往復的曲折、復雜過程中,通過變革現實世界和現實道德關系,不斷反省自己,正確認識自我,適時、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為,并及時根據個體與環境的關系進行調整,摒棄邪念,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使自己的道德品質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那么高尚和純潔,從而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系,在組織和社會中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實現自己生活和事業的目標。
2.及時消除心理障礙,保持身心健康
現實社會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在一些時候和一些方面,它常常并非如我們想象的那么美好。對此,每個人都應該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人才也不例外。
遇到外界刺激和出現不如意的事情時,為了保持心理健康,必須及時消除心理障礙。不要總是鉆牛角尖,可通過學習有關資料,提高認識,端正態度,以開放的胸懷去接納各種情緒,在理解中去實現心理的平衡,以平衡的心理去看待一切事情。
當一個人通過心理自我調適,及時的消除了心理障礙,心理處于平衡狀態時,就能妥善處理好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從容應對自身所處的環境,增長其應付各種事件的能力,從而提高其適應周圍環境的能力。
3.增強挫折承受能力,培養和樹立自信心
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風順,無論是生活、工作還是學習中,挫折對每個人來說總是難免,但同時,挫折、不幸、困難和成功又總是緊緊相伴的。承受挫折能力強,是每個成功者的基本素質。要有意識地容忍和經受日常所受到的挫折,明白“失敗是成功之母”的真正含義。成功者所以能跨過一道道障礙,所依靠的心理條件就是自信心,就是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樹立自信心必須正確認識和估價自己。每個人都有長處和不足,關鍵是要善于發現和正確地分析自己的優勢和不足。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優點,就會在實際生活中碰壁,挫折又會使人喪失自信;過高地估計自己的不足,就容易產生自卑感,進而喪失自信。所以正確地認識和估價自己十分重要。相信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和存在的價值;不要拿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比,不要拿自己的劣勢和別人的優勢比。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把挫折當成人生的一筆財富,逆境就會變成激勵自己奮發向上的動力。真正的人才應該充滿自信,勇于面對人生中的各種挑戰,在逆境中實現人生價值,其含金量無疑更大。
4.提高情商水平,增強適應環境的能力
個體對于環境的適應程度說到底是由其情商水平決定的。情感智力是這樣一種能力,它通過對我們自己及他人情感的理解來影響我們的決定,從而使我們能夠采取更有成效的行動,是人的一種涵養和社會智力,是一種心靈力量。
情商的高低反映著一個人準確、有效地加工情緒信息的水平,并揭示一個人由情緒引起、激發和促進的心智良性循環的潛能。借助情商,人才可以充分發掘自己的能力、影響和價值,提升其個人潛能和精神狀態,提高對自己生命的自知力和對情緒的自控力,更好地管理自己的人生資源,最大限度地提升成功的幾率,與周遭環境保持融洽的關系,達至更好的生存質量和更為和諧的生命形態。
中國古代有一句名言“非不能也,是不為也”,意思是說,不是不會做,而是不肯做。其中“能”是指“會不會”,即智力因素;而“為”則是指“肯不肯”,即非智力因素。智商決定一個人聰明不聰明,情商決定一個人成功不成功。擁有良好情感智力的人之所以能夠達到事業的頂峰,是因為他們充滿自信,深諳自我激勵的奧妙。他們不會受到失去控制的情感的支配。他們也許會因為挫折而失望,但是他們能夠迅速地發現它的危害性并戰勝它。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的智慧和才干并非不如別人,僅僅是與別人相比缺少那一點點的精神動力而已,人的知識和經驗只不過是一種潛在的力量,猶如火石,在它能夠發出火星之前等待著撞擊。由此可見,提高情商水平的重要措施是要加強心理素質訓練,在實踐中不斷地認識自我和磨煉自我。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對待人生的起起落落,得志時,不要忘乎所以;失意時,也要堅強樂觀的活下去。
參考文獻:
[1]吳德貴.優化人才環境提升人才競爭力[J].中國人才,2004,(2):58.
[2]趙恒平,謝玉成,雷衛平.關于人才環境的逆向思考[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
[責任編輯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