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峰 楊燁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傳統的教學模式早已一去不復返。課堂雖是教師的主要陣地,但學生才是課堂真正的主人。教師要緊緊圍繞學生,建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模式,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解決學生質疑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關鍵詞:小學音樂;以人為本;教學
眾所周知,音樂是一門藝術,音樂這門學科的設立并不僅僅是教會學生歌唱技巧,更要引導學生感悟美、體會藝術的審美價值,從而使學生熱愛美、熱愛生活。那么,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做到以人為本呢?
一、寓教于樂,在游戲中開展教學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學生稚氣未脫,對未知世界充滿了好奇和強烈的求知欲,做游戲是他們的本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何不將學生的興趣轉化為學習的動力,讓教學活動在游戲中順利展開呢?比如,在教學第二冊第六課《咯咯噠》中,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自愿扮演公雞、母雞和小雞的角色,學生躍躍欲試,紛紛把小手舉得高高的,模仿能力很強,表現能力也十分突出,課堂氛圍十分輕松而又活躍,于潛移默化中實現了對歌曲的深入理解以及對節奏的把握。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切忌本末倒置,要把握好游戲與教學的分寸,丟了西瓜撿芝麻。游戲只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而不應該成為影響教學質量的不利因子。
二、創設情境,感悟音樂的魅力
欣賞音樂是審美的過程,而學生則成為審美主體。然而,小學生的知識水平畢竟有限,通過簡單的聽、練、唱并不能輕而易舉地進入歌曲的情境中,深層次地領悟音樂的獨特魅力。這就需要教師創設情境,帶他們一同走進音樂的世界。如,在教學第五冊《草原英雄小牧民》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同學們,去沒去過大草原?見過和你們同樣年齡的小牧民嗎?沒見過也沒有關系,老師帶你們一同走進大草原。”接著,我借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展示了很多大草原美麗景色的畫面,輔之以這首草原歌曲,我化身為導游,將精心準備的導游詞講給學生聽,學生紛紛目瞪口呆,好像真的經歷了一次大草原之旅一樣,融入了那個遼闊的大草原,那份情感也浸入了骨髓之中。
總而言之,小學音樂的教學目標并不是為了使學生掌握多么精湛的歌唱技巧,畢竟不是每一名學生都能成為歌唱家,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培養他們擁有一雙去發現生活中美的眼睛和耳朵,成為熱愛生活的人。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