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立
摘要:以生態文明為切入點,分析了生態文明與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提出了基于生態文明的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實現路徑,包括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倡導綠色低碳消費,構建生態文化體系等,為西部地區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
關鍵詞:生態文明;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1-0147-02
一、生態文明的內涵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態,是在生態危機日益嚴重,在深刻反思工業化沉痛教訓的基礎上,人類改造自然過程中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是人與自然、發展與環境、經濟與社會全面協調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生態文明既是發展的目標和文明的形式,也是發展的方式和途徑,更是發展的資源和基礎。解決資源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根本出路在于建設生態文明,實施經濟生態化發展戰略,從源頭預防到全過程控制,改變原來對自然界無限索取的生產與生存方式,向循環利用自然資源和開發再生資源的方向轉變,向恢復自然生態和擴充環境容量的方向轉變,把人類社會經濟活動限制在生態系統所能承受的范圍之內。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把“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作為到202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五個方面的奮斗目標之一。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又把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作為重要一章,提出了全面的要求。可見,建設生態文明是黨中央在新時期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貫徹落實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的重大舉措。
二、生態文明建設是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縣域經濟既是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的銜接點,又是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的結合部。中國西部地區幅員遼闊,所轄12省(區),共有縣級行政區劃單位1 077個,縣域人口占西部總人口的70%,縣域經濟是西部經濟的主體。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東部地區縣域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發展,但由于交通區位、發展基礎、歷史文化等差別,與此東部地區縣域經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西部縣域經濟發展嚴重滯后,在全國仍處于較為落后地位。
中國東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一般模式是首先追求經濟總量的增長,然后再來進行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先農業支持工業化建設,再工業反哺農業;先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再加快城市化步伐。東部地區縣域經濟在遵循這一發展軌跡而獲得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態環境代價。東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帶來的大量污染事件警示我們,走先發展后治理的路徑行不通,生態環境一旦破壞就很難恢復,特別是對于生態環境脆弱的西部地區,往往是1倍的產出、需要成百上千倍的投入來治理。如何化解開發與保護的矛盾,避免再走東部地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找到開發與保護的最佳結合點,是實現西部地區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前提和關鍵。這就需要西部地區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的理念,通過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通過資源的最小消耗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破解經濟社會深層次矛盾,從而實現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促進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者協調統一,走出一條不同于東部地區的新型縣域經濟發展道路。
三、縣域經濟發展為西部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生態文明建設要有建設文明的物質基礎,需要在建立生態產業的基礎上,實現從工業文明、信息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型。而西部地區縣域經濟與東部地區相比,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發展速度都處于較低水平,突出表現在地區發展差距、城鄉發展差距、工農差距、貧富差距以及三農問題等諸方面,而縣域經濟又是這諸多矛盾的交匯點。根據2011年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揭曉的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名單中,西部地區僅有6個縣入圍,且位次基本都居于中后部。
西部地區縣域遼闊,煤炭、石油、有色金屬、水電等資源豐富,農林牧特色產品優勢顯著,發展的空間和潛力十分巨大。將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作為推進國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重點,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特別是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為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戰略機遇。作為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基本單元,建設生態文明、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縣域經濟是重要的基礎和前提。沒有縣域的生態文明,就不可能實現整個西部地區的生態文明,乃至全國的生態文明。
四、基于生態文明的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實現路徑
生態文明以對自然的自覺關懷為內在約束,通過將“生態化”的道德意識、價值觀念落實到文化、經濟、社會四維一體的現代化建設過程當中來實現“自然—人—社會”系統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因此,基于生態文明的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實現路徑包含多個方面的層次,不僅包含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生態價值觀,包括節能減排、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生產方式,還包括環境友好型的綠色消費模式以及發展生態產業為主導的循環型經濟的增長方式等多層次、多視角的內容。
1.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是西部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和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前提。要以重點生態區為依托,以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為抓手,加強部門協作和監測評估,促進生態環境整體趨好。著力推進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區、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區、青藏高原江河水源涵養區、西南石漠化防治區、重要森林生態功能區等重點生態區建設。繼續加強三北防護林、長江流域防護林、珠江流域防護林和三峽庫區周邊綠化帶建設。加大水環境綜合治理力度,重點推進長江、黃河、珠江、瀾滄江上中游,三峽庫區以及滇池水環境保護和治理。強化礦山、工廠“三廢”(廢渣、廢氣、廢水)污染防治和資源綜合利用。積極推進地質災害防治和礦山環境恢復治理。
2.大力發展生態產業。生態產業是西部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和縣域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在生態產業發展中,應遵循以生態農業為基礎,以生態工業與生態信息業為支撐,以生態服務業為導向的生態化發展戰略。形成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信息業、生態服務業的產業結構。在生態農業發展上,建立以低耗、低碳、高效、高質、無公害為基本特征的新型農業生產模式,以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為方向,大幅度降低農藥、化肥使用量,加快推進農業生產標準化,強化農作物廢棄物綜合利用,加強農業循環經濟體系建設。在生態工業發展上,以低消耗、低污染為目標,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把工業生產過程放在自然生態環境中安排,力求節能、減排,投入—生產—產出—循環使用。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資源,把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資本,通過市場配置,實現生態資本的效益最大化。在生態服務業發展上,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積極發展公共服務業。把發展生態文化旅游創意產業、商貿物流產業為主體的生態友好型現代服務業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支撐,同時推動金融、保險、通訊、信息等服務領域的快速發展。
3.倡導綠色低碳消費。實現土地集約利用,提高單位土地面積利用價值,優化耕地和建設用地比例,強化土地資源對縣域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鼓勵生態產品消費,加快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抵制“白色污染”,鼓勵購買和使用生態環保型產品,推廣普及節水、節能產品和器具等綠色消費;建立政府綠色采購制度,實施政府綠色采購與綠色消費計劃,優先采購再生材料生產的產品和通過環境標志認證的產品,建設節約型機關,引導企業推進綠色辦公;倡導低碳旅游交通方式、低碳旅游住宿餐飲方式、低碳旅游活動等低碳旅游消費;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加強工業、農業節水,推進公共機構、城鎮生活節水。
4.構建生態文化體系。生態文化強調生態倫理、倡導生態行為,以提高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普及率、提高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積極性為根本目的,從提高全民的生態意識和生態行為出發,多層次、多渠道開展生態文化體系建設。通過廣泛開展生態文化宣傳,建設一批生態文化建設工程,建設村落、社區、企業、政府生態文化試點,建設覆蓋全民的縣域社會生態文化體系,使得特色鮮明的縣域生態文化主題深入人心,生態文化氛圍濃厚。
參考文獻:
[1]黃承梁.生態文明簡明知識讀本[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0.
[2]郭京福,左莉.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研究[J].商業研究,2010,(10).
[3]彭瑋,鄒進泰.中西部地區縣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J].江漢論壇,2011,(5).
[4]文傳浩.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若干理論誤區與實踐問題[J].西部論壇,2010,(11).
[5]張文臺.生態文明建設論[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