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淑貞 唐卉

【摘 要】目的:從制藥企業社會責任的角度談藥品可及性工作的必要性及途徑。方法:通過探討制藥企業社會責任以及藥品可及性工作,分析藥品可及性與制藥企業社會責任的關系。結果與結論:制藥企業社會責任與藥品可及性之間存在相互作用關系,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對藥品可及性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并且開展這項工作也會對企業及社會帶來利益。
【關鍵詞】制藥企業;社會責任;藥品可及性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和居民城鎮化趨勢,我國的醫療保障體系面臨更多的挑戰,藥品可及性(Drug access)問題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盡管很多疾病是可以治愈的,但是由于醫療衛生服務費用高、無法獲知藥品信息等問題,部分患者難以得到有效及時的治療。“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仍舊存在,這不利于人們健康權的保障,阻礙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因此,藥品可及性工作對于我國的醫療體制的完善、促進人們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
現有的對藥品可及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本藥物的可及性、藥品可及性的障礙以及藥品可及性的評價等方面,分別從政府、醫療機構和企業三者的角度來分析藥品可及性問題。而制藥企業作為醫療衛生事業的參與者,其對于藥品可及性的影響不容忽視。我國制藥企業創新能力薄弱,相對一些發達國家而言,我國的公眾在一些專利藥的獲得上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從而不利于健康的公平性。此外,公共健康危機頻發帶來的藥品不可及問題日益受到關注,制藥企業不應該僅僅是“經濟人”,更要作為“社會人”承擔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responsibility,CSR),保障藥品的生產、分配和流通,確保藥品的質量和供應。
本文基于藥品可及性工作的重要意義,著重分析制藥企業通過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推動藥品可及性工作的必要性,從而提高我國的藥品可及性。
二、藥品可及性與制藥企業社會責任
(一)藥品可及性
1977年WHO的基本藥物政策項目(Essential Drugs and
Medicines Policy)開始提及藥品可及性問題。WHO指出,藥品可及性代表人人有可承擔價格的藥品,能安全地、切實地獲得適當、高質量以及文化上可接受的藥品,并方便地獲得合理使用藥品相關信息的機會(General Comment No.14)。
世界衛生組織總結了影響公眾獲得藥品的4個因素:藥品的合理選擇與使用、可以承受的藥品價格、持續的資金支持、可靠的藥品供應體系。本文在此基礎上,結合國內學者的定義,認為藥品可及性包涵三個方面的含義:可獲得性,可承擔性以及合理使用。其中,可獲得性與可承擔性可謂是與制藥企業的藥品供應體系、藥品價格直接相關,影響公眾對藥品的可及性。
(二)制藥企業社會責任
自謝爾頓提出社會責任的思想以來,學者或組織對社會責任給出的定義不盡相同,從企業的角度出發,羅賓斯(1991)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指“企業超過法律和經濟要求的、為謀求對社會有利的長遠目標所承擔的責任”。由于藥品與社會的公共衛生水平和人們的生命健康息息相關,制藥企業的社會責任的就具有其特殊性,不僅僅包括提供質量可靠、安全有效的藥品這個最基本的義務,還應該包括保護和增進社會福利。
因此,從社會經濟學觀點出發,制藥企業的社會責任應該是指制藥企業在藥品生產、經營活動中,確保向公眾提供合格、安全、有效、經濟的藥品同時,自愿對股東、消費者、員工、社區、環境等利益相關者進行關注、給予積極影響的義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生產及提供質量合格的藥物,保證公眾對藥品的可獲得性;二是制定合理的藥品價格,保證公眾對藥品的可承擔性,降低醫療總費用;三是重視藥品研發工作,不斷投入研發創新藥物。
(三)基于制藥企業社會責任研究視角的動因
1.制藥企業地位的重要性。醫療衛生事業與人們切身利益密切相關,藥品可及性是醫療衛生事業的一部分,而制藥企業作為醫療衛生事業的參與者,為市場提供醫療衛生用品,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有批評指出——制藥業最初的崇高日標是為人類研發和生產有用的新藥,但該行業過去20多年來的發展與其初衷漸行漸遠,它現在變成了一個賣藥的營銷機器,所銷售藥物的療效令人生疑。2008年11月,胡錦濤主席在APEC會議上發言指出:“企業應該樹立全球責任觀念,自覺將社會責任納入經營戰略……追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因此,藥品可及性問題應該擴展至制藥業的組織和機構,制藥企業不應只為了追逐利潤而置公眾的健康于不顧。
2.制藥企業產品即藥品的特殊性。藥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具有的公共產品外部性屬性,關系到公眾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藥品支出是整個醫療保健支出增長最快的一部分,藥費一直是困擾低收入者人群的問題;藥品質量也關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這種特殊性決定了制藥企業應當積極承擔維護公眾健康的社會責任,并把這一責任作為其最重要的價值取向。
3.制藥企業與藥品可及性密切相關。藥品可及性存在許多問題基于公平性、以倫理道德為前提尋求對策,因此企業利潤問題在這個領域中非常敏感,無論是決策者還是研究者都對此謹慎把握,試圖平衡各方的利益。但是,面對衛生保健服務的市場化,資本參與公共衛生領域是必然的,藥物的相關規定的實施對制藥企業存在影響。如表1所示,藥品可及性的核心要求與制藥企業存在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三、制藥企業參與藥品可及性工作的必要性
藥品的可及性與制藥企業社會責任的關系密切,且一直是近幾年的熱門話題,涉及到我國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和民生大計。我國的偏遠地區還普遍存在人們買不起或者買不到他們所需的藥品來治愈疾病的現象,這種藥品不可及現狀不僅損害了人們的健康權,阻礙了我國衛生體制的建設與發展,也影響了制藥企業的公眾形象。老百姓往往把藥品的高昂價格歸于企業為了謀求暴利的手段,與企業處于對立地位,損害企業的聲譽。從長期來看,不利于雙方的利益,更不利于健康社會的發展。因此,制藥企業應該積極參與保證藥品可及性的工作,建立良好的社會形象,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
(一)外部因素——公共健康危機頻發
公共健康危機,是指群體性的、與公共健康相關的疾病、醫療、環境等各方面的問題。這里的危機是指與人類生存相關的全球性問題,包括艾滋病、癌癥、肺結核等慢性傳染性疾病;同時,公共危機也包括突發的自然災害,如洪水、地震等引起的瘟疫等疾病。
2005年的禽流感危機中,全球唯一特效藥達菲因價格過高導致患者無力支付;2009年的甲型H1N1 流感的全球性爆發引起了公眾對公共健康危機的再度關注。以目前較為引人關注的幾種傳染病為例,國家衛生部于2008年3月4日披露,稱中國是已成為全球二十二個結核病高負擔國家之一,目前有肺結核病人450萬人。WTO的報告在分析亞洲地區流行趨勢時指出,中國和印度兩個大國正面臨著艾滋病的挑戰,2008年衛生部通報,截至9月30日中國現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約70萬。而眾所周知,艾滋病藥品價格已成為貧窮患者接受治療的最大障礙。
此外,由于某些制藥企業單純的追求經濟利益,不顧企業最基本的義務,生產的藥品質量不合格,導致近幾年藥品不良反應公共危機事件的頻發,嚴重危害了公眾的健康。例如,2006年的“齊二藥”事件到“欣弗”事件、2008年的刺五加注射劑的質量安全事故等,這些事故與藥品的可獲得性障礙無關,人們本可以享受到安全有效的治療,卻因為藥品本身的質量問題而損害了其健康權,這不能不引起我們反思,我國的制藥企業在履行最基本的社會責任上的缺失。
制藥企業的長期生存和發展必須以維護公眾健康責任為前提,忽視這種責任及其價值取向,制藥企業的發展就會偏離符合社會要求的方向。這些由于藥品可及性不足引發的公共健康危機,更是體現了制藥企業在藥品可及性工作方面的緊迫性與必要性,樹立企業社會責任的觀念,促使制藥企業履行其社會責任。
(二)內部因素——長期經濟效益的追求
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需要成本的,并且有時成本很大,況且作為一個理性的“經濟人”,企業行為的主要動力當然是利潤。一些療效好但價格低的藥品就會由于生產利潤太低,制藥企業不愿生產;一些價格高的藥品,由于需求量小,利潤空間低,企業也不愿生產,從而造成市場供應不足、可及性差。例如罕見病藥品,患者對于此類藥品的可及性差。一方面由于藥品研發生產不足,缺少此類藥品;另一方面藥品的價格高昂,患者往往支付不起。
因此,短期來看,企業可能不會過多的履行社會責任,因為由此帶來的費用直接影響企業的利潤,而帶來的社會聲譽不會立刻反映在利潤上。在這種單純追求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制藥企業就可能喪失其社會責任感,甚至會不顧公共利益,從而失去公眾的信任,這樣不僅會損害自身的利益及企業形象,對整個制藥產業也會帶來負面的影響。
然而,多數研究表明企業參與社會責任與經濟績效之間是正相關的。廣州白云山和黃中藥公司近年來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經濟效益連續9年取得年均30%的增速,是行業平均增速2倍,被譽為全國醫藥界“白云山和黃現象”,企業負責人在這一點上解釋說明為:“履行社會責任可以促進企業更快速地健康成長”。一項統計研究表明:在1991~2008年間,全球共43個罕用藥成為重磅炸彈(藥物全球年銷售總額超過10億美元)。因此,制藥企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與保障人類健康權兩者之間的權衡,事實上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艱難,在“看不見的手”的市場機制下,個人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可以創造社會福利。制藥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的過程中,可以與政府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有利于企業參與政府的招標采購工作;同時,可以樹立良好公眾形象,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形成品牌效應,從而有利于企業產品的銷售,實現企業長期的經濟效益。
四、制藥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途徑
目前我國的制藥企業研發能力較弱,再加上近年來國家對于藥品價格、產業政策的相關規定日益嚴格,規范了醫藥市場,使得我國制藥企業利潤水平出現的波動,很多規模小、產品單一的企業面臨生存的困境。因此,制藥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非市場活動,可以加強與政府的交流有利于改善行業的處境。大型國有醫藥企業如:東北制藥集團、華北制藥集團和上海醫藥集團有限公司已經開始注重和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提高藥品可及性,包括公益性捐助,提高藥品質量等。
制藥企業為人民健康服務的根本義務與政府提高藥品可及性的目標從本質上是一致的,有效利用這個優勢有利于制藥企業創造新的生存空間。我國制藥企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提高藥品可及性的途徑可以有以下幾方面:(1)嚴格遵守行業規
章制度,如《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醫藥商業企業實現《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GSP)等,安全生產與經營,并勇于承擔藥品造成的各種不良后果,及時改善生產經營方案。(2)積極參與公共健康危機的解救行動,及時幫助政府抗震救災等,在藥品調配中配合政府工作。(3)加強藥品的研發,尤其是一些短缺藥品,有可能發掘出市場熱銷的藥品。(4)響應社區醫療方案以及農村合作醫療,在本地區加強醫療衛生建設,主動參與到政府醫藥政策的制定中。(5)積極參與醫藥行業交流,通過網絡和醫藥論壇定期進行疾病調研工作,關注疾病發展狀況,以及時研發、引進新藥,提高人們對藥品的可獲得性。(6)參與公益活動,幫助貧困或偏遠地區建立藥品配送中心、藥店、醫療機構等;宣傳安全合理用藥知識,提高人們用藥的安全性。
五、總結
制藥企業作為我國藥品可及性工作的重要主體之一,在確保公眾獲得所需要的安全、有效的藥品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制藥企業通過履行社會責任,可以樹立良好的形象,以提升其競爭力;此外,還可以提高藥品可及性,促進公眾的健康水平和我國衛生事業的發展,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的同時,有利于促進制藥企業進一步的發展,最終實現“履行責任—獲得更好效益—回饋社會”的良性循環,增進社會的整體福利。
參 考 文 獻
[1]蔣蓉,邵蓉.淺議公共健康危機頻發下的制藥企業社會責任[J].中國醫藥工業雜志.2010:41(4):313~315
[2]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委員會2000年第二十二屆會議.第14號一般性意見:享有能達到的最高健康標準的權利
[3]WHO Medicines Strategy.Framework for Action in Essential Drugs
and Medicine Policy 2000~2003[M].Geneva,Switzerland,2001:315~317
[4]李景,褚淑貞.國內外藥品可及性現狀淺析[J].上海醫藥.2011,
32(6):278~282
[5]Stephen P.Robbins.Management Englewood Cliff.NJ:Prentice-Hall.1991:124
[6]Marcia Angell.The truth about the drug companies:How they deceive
us and what to do about it[M].Random House,New York.2004
[7]席曉宇,符一男,褚淑貞.健康公平性視角下的中國藥品可及性探討[J].藥品評價.2010(18):20~22
[8]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世界衛生組織報告:艾滋病流行進展[J].WTO經濟導刊.2003(3):14
[9]葛銳,尹愛田.制藥企業價值訴求與國家藥物政策研究[D].山東:山東大學.2011
[10]斯蒂芬·P·羅賓斯,瑪麗·庫爾特.管理學(第9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2)
[11]施級.社會責任加速企業健康成長[J].醫藥經濟報.2008-04-28(A12)
[12]lIVIER W L,ZHOU Y W.The US Orphan Drug Act:rare disease
research stimulator or commercial opportunity[J].Health Policy.2010(5):216~228
[13]康婷,劉曉靜,于洋.企業社會責任概念文獻綜述[J].企業導報.2010(7)
[14]亞當·斯密.國富論[M].上海三聯書店,2009(3)
[15]王曉東.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滯后的原因及對策分析[A].道德與文明.2011(4):13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