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含笑
摘 要 隨著我國消費品信貸市場的快速發展,保證保險業務在我國財產保險市場得到了迅猛發展。但由于我國目前保證保險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及對于保證保險性質的不同界定造成了保證保險法律適用問題的極大差異及不足。本文將著力研究保證保險法律適用問題及現行保證保險法律制度缺陷,并在此基礎之上對保證保險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出些許筆者個人粗淺的看法及建議。
關鍵詞 保證保險 法律制度 法律適用 抗辯權
一、保證保險的法律適用問題淺析
(一)單獨適用《保險法》進行法律規制存在的障礙
在保證保險法律適用問題之上,單獨適用《保險法》進行法律規制存在著內在的法律障礙,導致在具體個別情形之下《保險法》的適用將無法解決由保證保險所引發的法律爭議,故此認為保證保險單獨適用《保險法》是不可行的。對其可能產生的法律障礙之分析具體如下:
我國《保險法》第27條第2款規定:“投保人、被保險人故意制造保險事故的,保險人有權解除合同,不承擔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責任。”由此可見,保險人對投保人、被保險人的故意行為是不承擔保險責任的,在保險條款中,投保人、被保險人的故意行為也是一種除外責任;然而,在保證保險中,債務人不按約定時間履行合同即視為保險事故的發生,而作為投保人的債務人故意不向債權人履行約定的債務,從本質上說,這是一種故意制造保險事故的行為。故適用此條款來處理保證保險的問題,勢必形成法律障礙。
(二)單獨適用《擔保法》進行法律規制亦存在障礙
1、關于合同的性質。我國《擔保法》第5條規定:“擔保合同是主合同的從合同,主合同無效,擔保合同亦無效。”由此可知,擔保合同的性質只是作為一種附屬合同,擔保合同無法獨立存在。然而保證保險合同不同,其一經成立就形成了獨立的權利義務關系,不存在附屬性亦沒有所謂的主從關系,債務合同無效,保證保險合同并不一定無效。故適用此條款來處理保證保險的糾紛問題,勢必形成法律障礙。
2、關于共同擔保與重復保險。我國《擔保法》第12條規定:“同一債務有兩個以上保證人的,保證人應當按照保證合同約定的保證份額,承擔保證責任。沒有約定保證份額的,保證人承擔連帶責任。”由此可知,根據不同的保證形式,保證人承擔不同的法律責任,賠償不同的款項金額。我國《保險法》第56條對重復保險做了相關規定,“重復保險的保險金額總和超過保險價值的,各保險人的賠償金額的總和不得超過保險價值。除合同另有約定外,各保險人按照其保險金額與保險金額總和的比例承擔賠償責任。”對比以上兩條規定可見,重復保險中的賠償份額分擔與共同保證人的賠償份額分擔明顯不同。若將一重復保險的保證保險合同按照《擔保法》來處理,則必將產生沖突,造成法律適用的混亂。
二、我國現行保證保險法律制度的缺陷
(一)保證保險訴訟主體的認定存在著爭議
訴訟實務中當債權人的債權受到損害時,債權人采取的處理方式通常是同時起訴債務人及保險人:一方面要求債務人清償債務,另一方面也同時要求保險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如果僅是在單純的保證關系中,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25條的規定,“一般保證的債權人向債務人和保證人一并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以將債務人和保證人列為共同被告提起訴訟”;第126條的規定:“對于連帶責任保證,債權人也可以將債務人和保證人作為共同被告提起訴訟。”也就是說,若是在單純的保證關系中,債權人有權同時起訴債務人和保證人,將債務人和保證人作為共同被告起訴要求雙方連帶還款。正如我們所知,如果僅在一般保險關系中當事人只是投保人和保險人,其他人都是關系人而已;而在我們所討論的保證保險關系中,合同當事人仍然只是投保人(債務人)和保險人(保證人),合同中簽字的債權人僅是關系人。且現今諸多保險公司在開展保證保險業務時,將貸款銀行(債權人)定為“收益人”或者受益人,而按照《保險法》的規定,僅在人身保險中才存在受益人的概念,財產保險中并無此術語。在保險實務中,尤其存在惡意逃債的借款人多數下落不明的現象。此時,銀行為了節省時間避免公告送達,常選擇不訴借款人,而直接起訴保險人請求賠付保險金。所以,當面對類似情景,在保證保險的訴訟關系中,該如何來確定訴訟主體還有一定爭議。
(二)保證保險人的抗辯權問題存在爭議
基于保證保險關系中訴訟主體地位的不同,訴訟當事人享有的權利義務關系亦當然有所區別。故而基于上述討論關于保證保險訴訟主體的不同認定,自然而然地引發了保證保險人的抗辯權和代為求償權行使的爭議。首先,在保證擔保中,一般保證人擁有法定的抗辯權,即先訴抗辯權;而在保險關系中,并不存在抗辯權之說,保證人只擁有進行辯駁的抗辯理由,且其需確實存在辯駁的理由。
其次,關于當事人抗辯理由的問題:最大誠信原則是保證保險法律關系之中最為基本的準則。這一準則要求投保人在投保時對保險人進行最大程度的如實告知義務,也要求保險人在保險合同成立并生效后不得隨意解除保險關系。故而保險人最為常用的亦為最為有效的抗辯理由就是借款人欺詐或者違反告知義務。而如我們所知在擔保合同中,當事人并不存在如實告知的義務。故而,保證擔保合同對于誠信程度的要求遠低于保險合同的同類要求。
(三)保證保險和其他擔保方式并存時的法律適用問題
保證保險在實務中經營的風險比較大,在現行對的保險實務之中多數保險經營公司會在當事人投保保證保險要求其提供相應價值的抵押或保證人,故而保證保險合同總是會與一般保證、連帶保證、擔保物權等各種擔保形式并存于各類案件中。當保證保險問題與保證、擔保等形式存在于一個法律案件之中時,我們所面臨的一個先決問題即是這幾者在實現債權之時的責任承擔順序。這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三、對我國現行保證保險法律制度所提出的些許完善構想及建議
針對保證保險合同主體的訴訟地位爭議、保證保險人的抗辯權爭議以及與其他擔保并存時如何處理的問題,分析如下
(一)明確保證保險合同主體的訴訟地位
針對保證保險合同主體的訴訟地位問題,最根本的解決方式是以法律形式進行明確規定;在當下最好的方式是在當事人簽訂保證保險合同時就進行明確的約定,對在發生保險事故后保險人的地位、賠償順序和方式等內容進行確認約定。對于確無約定的,在認定保證保險糾紛中的被告人地位時,可以參照《擔保法》及其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
至于在保證保險合同中將貸款銀行定義為受益人或收益人的情形筆者認為本無必要,《保險法》第22條規定:“被保險人是指其財產或者人身受保險合同保障,享有保險金請求權的人,投保人可以為被保險人。受益人是指人身保險合同中由被保險人或者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險金請求權的人,投保人、被保險人可以為受益人。”由此可見銀行作為被保險人,實際直接享有保險金請求權,保險公司并沒有必要設立一個法律上未作明文規定的受益人、收益人概念,如此反而會引起不必要的司法爭議。
(二)明確保證保險人的抗辯權制度
針對前文所提及的保證保險人之抗辯權問題,筆者認為基于保證保險的法律性質而言,對于在一般保險中可用的抗辯理由,在保證保險中當然亦可用之;而對于一般保證擔保中的抗辯權,應分情況討論處之 而此處所謂的情況實質應取決于借款人(投保人)與保險人之間的約定。若明確約定保險人具有先訴抗辯權,則保險人享有此權利并可參照《擔保法》行使此權利;若明確約定了保險人為連帶責任人或者在約定不明的情況下,則保險人當然地承擔連帶保證責任。
(三)明確保證保險與其他擔保并存時的處理方式
當保證保險與其他擔保方式共存之時我們也亦分情況討論做出論處,筆者在此處只可闡述筆者個人能力范圍之內所構想的方式及框架:首先,針對抵押責任可以適用《擔保法》的相關規定,以抵押物優先償還債務,抵押人在抵押財產的范圍內承擔清償責任。其次,針對保證保險責任,以保證保險合同的約定為準,若無明確約定的,以保險法的相關規定為準。但是,保險人僅僅對于先行處分抵押物后不足的保險金額,承擔相應的保險賠償責任,同時所承擔的保險賠償責任當然也應在保險人所承保的保險金額范圍內。
參考文獻:
[1]李玉泉.保險法[M].法律出版社,2007.
[2]鄒海林.保險法[M].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
[3]賈林青.保證保險合同的法律性質之我見[J].法律適用,2002(9).
[4] 汪治平.分期付款購車保證保險法律問題研討會綜述[J].法律適用,2002(7).
[5]翟偉靜,楊留強.論保證保險的性質及法律適用[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1).
[6]龔代林.保證保險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