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峰
摘 要:影響初中生對歷史課產生興趣的主要因素有受應試教育影響,歷史課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及教師態度、業務素質、教材內容和歷史課時間安排等。針對此種情況,教師首先要擺正位置,端正工作態度,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創設教學情境,從而提高初中生對歷史課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歷史教師;學習興趣;師生互動
針對當前應試教育大環境下出現的各種影響初中生對歷史課產生興趣的因素,本文展開了分析討論,并從歷史教師的角度對有效抵制這些因素的產生提出了一些建議和對策,希望同各界同行共同探討。
有這樣兩種歷史課堂在全國各中學中普遍存在:
1.教師在講臺上照本宣讀,學生在座位上懨懨欲睡。
2.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孜孜不倦,學生在座位上交頭接耳,毫不在意。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影響初中生對歷史課產生興趣的因素有哪些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社會、學校、家長對歷史課的錯誤認識導致了教師、學生對歷史課的不重視
在就業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社會普遍重理輕文,重英語輕傳統教育。歷史課因其學科特點和在中考中分值所占比重小備受冷落,多數家長、學生抱著歷史課是副科,背背即可的態度沒有給歷史課足夠的重視,使學生失去了學習歷史課的動力。
二、教師態度和業務素質的影響
部分歷史教師因歷史課和歷史教師不受重視的原因對自己所教的學科失去興趣,教學積極性不高,影響了業務水平的提高。課堂上不是照本宣讀就是強制學生死記硬背,課堂內容枯燥無味,抽象生硬,不能貼近社會,貼近學生生活;課堂氣氛死板僵化,缺乏激情和熱情,激發不起學生的感情,扼殺了學生對歷史課產生興趣的機會。
三、教材內容的影響
我國的歷史教材編排一般從學科體系出發,注重社會發展的過程和時間的延續性,往往是強調了歷史事件本身卻忽視了人物在歷史事件中的作用,強調了“史”的記憶,忽視了“情”的教育。這樣單憑教材不容易使情感豐富的初中生產生情感振動,不容易讓初中生體會到“以史為鑒,可以明得失”的實效性,歷史課被貼上了“枯燥、過時、無用”的標簽,使初中生望而生畏。
四、歷史課時間安排的影響
根據課標,歷史課每班每周安排兩個課時,課時少師生共處時間短,感情淡薄,對于那些“親其師”才能“信其道”的初中生來說也是影響他們對歷史課產生興趣的一個因素。此外,由于歷史課本身的學科特點的地位,大多數歷史課被安排在上午最后一節或下午第一節,而這段時間普遍被認為是學生的疲勞期和適應期,在這時段內學生的精神狀態并不是很佳。
面對這些客觀存在,我們又一時無法扭轉的事實和環境,筆者認為,歷史教師應積極主動地采取以下對策:
一、歷史教師一定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明確自己的方向,樹立莊嚴的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
作為歷史教師首先要明確為什么要開歷史課?歷史課有什么作用?新課標上赫然寫著“如何保持與發揚中華民族文化的傳統,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是歷史教育不能回避的問題。”可見,歷史課有一個重大使命就是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道德這根血脈將中華民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連接起來,將整個中華民族的人民凝聚起來,將整個中華民族的輝煌和屈辱貫穿起來,進而讓整個民族成為一個有自豪感、有痛感、遠離麻木的民族,成為一個團結、進取、勇敢、和諧的民族,以其獨有的風姿永遠自信地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為歷史教師就應該嚴守這兩塊陣地,通過普通的職業實現自己對社會的價值:傳承文明、播撒希望,一肩挑起學生的終身發展,一肩挑起民族的興旺。
二、放棄功利心,端正工作態度,提高業務素質
無論是受社會重視的數、理、化、英語教師還是不受重視的歷史教師,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就等于選擇了放棄功利。用華東師大博導崔允淳的話說就是是否“教得有效、學得開心、考得滿意”。如何能讓學生在課堂上開心地學,在考試后有滿意的結果,在生活中有實際的收益,需要教師有效地教。而有效地教好歷史課就需要歷史教師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關注和更新專業知識。還要做到多方涉獵,博古通今,以求各種知識的融會貫通。總之,歷史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才能增強課堂的實效性。
三、靈活處理和調整教材,讓課堂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有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
初中歷史新課標明確規定:歷史課程應避免專業化、成人化傾向,克服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歷史學科的體系的完整性,課程內容的選擇應體現時代性,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識水平、減少艱深的歷史理論和概念,增加貼近學生、貼近社會的內容。
由此可見,靈活處理和調整歷史教材是新課標賦予歷史教師的一項責任和權利,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避開教材中那些空洞、枯燥的強調體系和理論的內容,避開那些抽象的、專業化的概念,靈活的加入“人”的因素,“情”的作用,把歷史課堂變得有血有肉,合情合理,易于理解。總之,歷史是人的歷史,歷史教育是教育人的教育,我們的歷史課堂不僅要傳授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學生如何做人,如何愛國。
四、創設教學情境,加強師生互動,讓課堂充滿活力
如何拉近師生距離,沖淡學生在疲勞時段體現的不佳精神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教學情境和加強師生互動是兩劑靈丹妙藥。幾幅歷史圖片、幾個相關資料、幾段剪輯錄像,甚至激情飛揚的語言、發人深省的提問都可將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牢牢吸引,達到學生“開心的學”的目的。而增強師生互動則需要教師在熟記每一位學生的姓名,了解每一位學生學習情況的前提下,以敏銳的眼光不斷提出問題,以靈敏的反應一路引導問題的解決,最終以科學的、令人信服的總結解決問題,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不斷思考、不斷征服、不斷積累的成就感。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實驗中學)